雨 中 缘(微小说)
作者:饶晓辉(江西)
梅雨季节的江南水乡小镇,雨像被揉碎的棉絮,缠缠绵绵地下了半月有余。青石板路泛着油亮的光,屋檐下的竹筛里晾着没干透的霉豆腐,空气中飘着股潮湿的烟火气。
林诗诗攥着伞骨站在街口的一家屋檐下,望着斜织的雨幕发愁。她刚从医院出来,手里的病历单被雨水浸得发皱,“慢性肾炎” 四个字像团湿棉花堵在喉咙里。二十三岁的她,本该在深圳的写字楼里敲代码,却因为父亲的突然离世,不得不辞了职回小镇照顾生病的母亲。
“姑娘,躲雨啊?”一个沙哑的声音从她身后传来。林诗诗转身回头,看见个穿深灰外套的老人,竹编的菜篮里放着几捆水淋淋的空心菜,菜根上还沾着些许泥土。老人的头发全白了,像顶着团未化的雪,皱纹深如巷口的青石板缝,却笑出了月牙眼:“小姑娘,我家就住在前面一点,屋檐宽,进来坐会儿吧!”
林诗诗犹豫了一下,跟着老人进了巷尾的小院。木门槛被岁月磨得发亮,堂屋的方桌上摆着个搪瓷缸,里面泡着浓茶,水面飘着几片菊花瓣。老人转身去厨房烧热水,锅铲碰着瓷碗的声音叮当作响,像一首温暖的老歌。
“我姓陈,你叫我陈阿婆就行。” 老人端着杯红糖水出来,“看你脸色发白,喝口热的驱驱寒。”
林诗诗捧着杯子,热气熏得眼睛发酸。她想起小时候,母亲也总在下雨天煮红糖水,说女孩子要多暖身子。陈阿婆坐在她对面,慢慢剥着橘子,橘皮的清香混着茶香,在潮湿的空气里散开。
“我家那口子走得早,就剩我和儿子过。” 陈阿婆的声音像片落在水面的叶子,“儿子在城里打工,一年到头也难得回来几趟。我呀,在家就种种菜,养养鸡、鸭啥的,日子倒也清闲。”
林诗诗低头盯着杯底的糖渣,突然说:“阿婆,我能在您这儿买些菜吗?我妈爱吃空心菜。”
陈阿婆愣了愣,笑了:“买啥买,你拿些回家去吃。我种的菜也吃不完,时不时还给邻居家送点。” 她起身去菜篮里挑了把最嫩的空心菜,用稻草捆好,“你妈要是爱吃,我明天再给你摘些,新鲜的才好吃。”
雨还在下,可林诗诗觉得心里的阴云散了些。她接过空心菜,伞尖戳在青石板上,溅起小小的水花。陈阿婆站在门口挥手,白发在风里飘着,像朵温暖的云。
后来的日子里,林诗诗常去陈阿婆的小院。有时帮她择菜,有时陪她晒霉豆腐,听老人讲讲过去的故事。陈阿婆的儿子从城里捎回来的东西,她总会分一半给林诗诗;而林诗诗熬了银耳羹,也会端一碗给陈阿婆。
秋天的时候,林诗诗的母亲病情好转,能下床走动了。她们在小院里种了几株菊花,陈阿婆说菊花晒干了能泡茶,败火。
再后来,林诗诗的母亲基本康复,她便回了深圳,继续做她的程序员。可在每个梅雨季之时,她总会想起家乡,想起陈阿婆的红糖水、空心菜和她的小院,以及屋檐下那片温暖的阴凉。
那一场雨,像根线,串起了两个陌生人的缘分。而有些温暖,一旦生根,就会在岁月里长成参天大树。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