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编辑社成员
本公众号微信: Ryz98416
作者简介·刘永平。湖南长沙诗人,学者。
《点绛唇·晨景》
文/刘永平/梅蛮
天洇浅绯,六时微愠带轻晕。
双树烟萦,雀啄枝间韵。
风掠清寒,心共秋光润。
尘声遁,虫吟碎影,乡念凝方寸。
2025年8月13日早晨7点
《燕痕》
文/刘永平/笔名/梅蛮
晨雾在檐角结网时
你正把第一粒泥
按进砖缝第三道裂纹的痒处
翅尖坠下的露
在砚台里洇成 半干的墨
竹影在风里翻页
松针垂着 不说话
红与绿都浸在雾的沼
像孔门前石狮子眼里
盛着的 半池不皱的静
你从竹影斜飞而出
翅尖扫过松针的墨
晒谷场的竹匾正摊着金
忽然低掠屋脊 翅尖擦过草帽檐时
戴草帽的人直起身
看你贴着谷穗飞 便挥臂
“往檐下挪——” 声浪漫过谷堆时
你已衔着半粒雨 掠进云影
衔星子碎屑归来时
雨珠正敲瓦 像你没写完的信
垒巢的弧度 刚好兜住
漏过瓦当的月光与雨声
巢里的乳燕张着黄喙
接住你衔来的 带虫鸣的风
后来 你总在梁间斜飞
教它们抖落翅尖的雨
看它们把初飞的影子
印在晒谷场新翻的泥上
黄昏漫过书页时
尾羽扫过的窗纸
洇出浅灰的痕 像未干的掌纹
晨光漫进来那天
巢空了
檐角的泥还粘着半根羽
带着体温的潮
风过时 云的褶皱里
总卡着半句啼鸣
而晒谷场的竹匾上
风过处 半粒雨星晃了晃
像那半句啼 落在人间的
余震
远处 新长的翅尖
正剪开雨幕 把你的痕
叠进 更深的风里
2025年8月13日长沙
汉脉如铸,九域同风
风,啃透芒砀山的石髓
喉间滚着咸阳的灰——
“杀人者死”,是剑刃豁开秦律的腐肌
“伤人及盗抵罪”,是麻绳勒断乱局的根
这道刻进简牍的痕,后来长成
九州血脉里最壮的那条河
九成的我们,都在这河里淌过
说汉语时,舌尖总撞着那时的韵
“约法三章”的余响,还在方言里打转
写汉字时,笔锋常触到那时的骨
萧何铸的量器、张良画的兵图
早成了横撇竖捺里的魂
汉文化从不是博物馆的标本
是田埂上“轻徭薄赋”发的苗
是族谱里“任贤使能”续的弦
是端午的艾、中秋的月、重阳的菊
骨子里都藏着对“安稳”的执念
今日条文,还在卷宗里结网?
那些被术语泡胀的字
怎敌当年竹简上的墨
农妇能看懂“不欺”,挑夫能读出“不扰”
九成的瞳孔里,都映着对“简明”的渴
这渴望,和当年关中父老攥紧的“三章”
原是同一块铁打的
他把张良的计,楔进战局的裂罅
让萧何的算盘,碾出粮草的雷
这股纳贤的气,早成了汉魂的钢
书生的笔、工匠的斧、农夫的耒
本就该在时代帐前,有劈碎雾的胆
今日会议室,还在排练“我认为”?
那些被头衔勒出红痕的喉
怎及当年帐前的声
韩信的枪能破阵,樊哙的盾能护民
都在“汉”字旗下,撞出金铁鸣
九成的筋骨里,本就长着“容才”的筋
这筋,和当年登坛拜将时的“信”
原是同一块火淬的
他舔过饥民碗底的涩
便逼田赋矮到禾苗的膝
这颗贴地的心,早成了汉脉的秤
称得出仓廪实不实,衣襟暖不暖
今日报表,还在跳数字的假面?
那些被指标捂住的气
怎比当年炊烟的烫
能让瓦檐下的笑、灶台边的香、襁褓里的哭
都接住日子的实
九成的呼吸里,仍念着“务实”的本
这本,和当年解甲归田时的“安”
原是同一块土养的
不必学他斩蛇的烈
要学他把“汉”字锻成秤星
称九域人心的轻与重
不必仿他登坛的威
要学他把“民”字磨成针尖
挑破每个虚肿的结
风还在啃,从汉脉的源头
啃出一声——
那火种,正落在谁的指尖?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