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征文153

天山阿拉沟长歌
——新疆三线军工六十年纪事
王德玉
(一)亘古长风
铁色苍穹垂四野,
博格达峰倾泻的朔风,
将亿万年戈壁黄沙,
锻造成流动的铠甲。
湮灭汉家烽燧,唐时戍楼,
吞没张骞悬旌的驼影,
抹平玄奘西行的履痕。
唯余雪线之上,
冰轮孤悬,见证这条
被时光反复镌刻又抹去的
丝绸之路,始终蜿蜒如脉。
(二)金戈余韵
忽闻羯鼓震天山,
箭雨犁开云阵,
折戟沉沙处,血沃枯草,
一柄断矛斜立在砾石间,
锈迹中仍淬着:
匈奴的狼嚎,
突厥的马鞭,
准噶尔的弯刀。
当狼烟散尽,
灰烬深处,
一粒铁砂正等待
新的淬火。
(三)破晓时分
1949,朝霞浸染东隅,
征尘未洗,战旗未卷,
十万雄师已度玉门。
1965,铁幕垂天,
三线宏图起昆仑。
调令如雪,志士如云——
高等学府的方程式,
军营褪色的肩章,
俱化作井字背包,
将故乡压成胸口的
一方印记。
"去阿拉沟!"
如赴未破晓的黎明。
(四)筚路蓝缕
钢铁长龙止于乌鲁木齐,
余程需以:
解放鞋的厚度,
军用水壶的容量,
和入党申请书的
字迹深浅来丈量。
骆驼刺写满请战书,
盐碱地拓印决心书。
当干打垒的炉火,
将星群焊在屋顶,
他们的哈气,
凝成银河的支流。
(五)铁血丹心
铁锤与钢钎的对话,
被峡谷翻译成:
开山炮的韵脚,
塌方的休止符,
冰河里的颤音。
五年后,首列军列
将汽笛拉成长调——
半截是塌方的哭嚎,
半截是通车的狂笑。
车窗里,绷带缠绕的军礼,
让天山第一次懂得:
什么叫做
血肉长城。
(六)铸剑为犁
棋盘沟谷间:
锻床是车,
铣床是马,
热处理车间架起
楚河汉界。
钢花飞溅时,
我们在铸造
共和国的咬合齿。
子夜,灯光与星群
对弈——
工程师的蓝图,
车间里的零件,
八一小学的拼音,
军垦菜畦的嫩芽,都是我们落下的
必胜之子。
(七)风云易帜
山外世界突然晴朗,
戈壁尽头核乌云散去,
和平的音符成为主旋律,
钢铁开始学习
新的语法:
"军转民"是主语,
"关停并转"是谓语,
"出沟进城"成了
沉重的叹词。
当靶场变得异常宁静,
最后一枚弹壳,
在墙角站成
钢质的句号。
(八)告别时刻
拆卸!
行车梁上的操控台,
排列整齐的机床,
在氧炔火焰中
完成最后一次
柔软。
露天影院的白幕,
放映了最后一块《英雄儿女》;
篮球场的白杨,
列成仪仗队。
当解放卡车碾碎
后视镜里的雪山,
我们终于懂得了
告别的痛楚。
挥动颤颤巍巍的手,
“阿拉沟,再见!”
(九)时光拓片
风携着沙的篆刀,
野兔和山鸡的印泥,
开始在废墟上修复
大地的原稿。
混凝土的宣纸,
窗棂的留白,
框住一朵
路过的云。入夜,萤火虫
用摩尔斯电码
重播当年的
加急电报。
凄风吹动树梢的回音
在空谷盘旋,
像不肯离去灵魂。
(十)历史丰碑
唯有这花岗岩石的丰碑伫立着,
镌雕——
"天山神剑"四字,
以魏碑的骨力,
錾入苍穹。
碑座下:
未出鞘的剑锋,
未试穿的工装,
象征忠诚、信仰和力量!
还有那封永远二十一岁的
没有寄出的情书。
每年杏花雨落,
都是阿拉沟在
重读自己的
墓志铭。
如今,杏花年年开,
碑身被风沙打磨的愈加锋利,
它告诉后来者:
“浩气长存!”
(十一)寻根者说
偶尔有背包客踩着锈轨而来
寻找历史陈迹;
有白发老人拄着拐杖而来,
寻找刻在墙上的奋斗誓言;
有年轻人结伴而来,
寻找爷爷遗失的青春,
还有理想和梦,
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
手机的取景框,
老花镜的焦距,
族谱的空白页,
来此考古?
他们发现:
每块锈铁都连着国家的神经网络,
每块瓦砾都是
未冷却的像素。
当山鹰掠过废墟,
所有自拍杆突然
集体转向——
那首在风里
循环播放的
士气豪迈的厂歌。
(十二)长歌未尽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阿拉沟的炉火,
已移植进
每座新的城市
重新点燃;
三线人的基因,
正流淌在
每条芯片的纳米回路上
重新集结。
当红柳沙沙作响,
不是离别悲歌,
是当年那枚淬炼过的种子
正在发芽成长,
为新时代人工智能求解。
我拾起半块耐火砖,
触摸它
岩浆的记忆;
捧起一抔沙,
筛出
星火的种子。
它们孕育出一部滚烫的史诗——
这部长诗,
没有尾声——
只有不断延伸的
铁轨韵脚,
在天地间
写下新的
平仄诗行。
2025 年 8 月 6 日成稿于北京

作者简介:王德玉(笔名:璞石),男,汉族,出生于 1956 年,大专文化,中共党员。祖籍:山东夏津县。曾先后就职于新疆三线兵工 5214 厂和 5223 厂;1980 年调往沂蒙山区(5823厂)山东红旗机械厂,1993 年随工厂搬迁至潍坊工作到退休。多年分别在工厂运输处、销售处和潍坊国信重型机械有限公司作高层管理工作。毕生与三线军工结缘,献身国防事业。
位卑未敢忘忧国,常以三线军工身份为傲,以宣传弘扬三线军工精神为己任。
现已退休多年,闲居于潍坊市奎文区。广泛交友,闲暇之余以旅游为乐,以诗、酒、茶为伴,以挥洒文字抒发情志。
链接:
关于“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征文和征物活动的启事

2025年是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为了宣传“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弘扬三线建设者为了国家安全默默无闻数十年如一日,在深山密林、大漠荒烟进行国防科研、生产的峥嵘岁月,铭记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特举办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启事如下:
一、活动主题
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二、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
山东省写作学会
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山东三线军工文化研究室
承办单位:
山东福寿园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人文纪念公园(山东红光化工厂原址,军工代号:5805)
成立由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参加的组委会,聘请有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作家、专家为顾问。
三、征稿体裁
本次征文限散文、纪实文学、报告文学、诗歌四种体裁,突出思想性、文学性、时代性。散文要求3000字以内,古体诗和新诗均可,新诗100行以内。
本次活动同步征集反映时代变迁、承载历史记忆的老物件(如照片、书信、工具、日用品、票证等)。这些物件将作为时代背景的重要素材与征文作品共同呈现。
四、稿件要求
为深入挖掘三线建设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征文内容应为中国三线建设故事;对三线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对三线建设者的赞美和歌颂;对三线建设历史的研究和思考,对山东红光化工厂的历史建设故事。
来稿需注明“中国三线建设征文”字样,文后注明作者200字以内简介、单位、电话等信息;
所有作品必须原创首发,若发现抄袭或一稿多投者,取消活动资格;投稿一律用真实姓名,化名重复者不予评审;
五、征稿和征物时间及邮箱、微信
2025年6月21日起至2025年9月30日
投稿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宋先生13325115197(微信同号) 1025924131@qq.com
老物件收集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杨先生 15662725195(微信同号) shandongqh@fsygroup.com,
快递收件地址(可到付)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龙泉官庄村南山东福寿园,收件人:杨老师 15662725195
六、作品刊发及评奖
经初审符合征文要求的作品,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开设专栏发表。
征稿结束,将组织由专家、学者、教授、编辑等组成的评委会,评选出优秀作品(组委会、评委会人员作品不参加评奖)。
一等奖1名,奖金各1000元,证书;
二等奖5名,奖金各500元,证书;
三等奖10名,奖金各200元,证书;
优秀奖若干名,证书。
另设人气奖5名(按阅读量、点赞、留言等权重),奖金各500元,证书;
获奖名单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发布,获奖作品择优向《中国企业档案》等其他纸媒报刊推荐发表。
七、颁奖
评奖结束,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馆举行隆重颁奖典礼,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八、其他
征文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广场举行启动仪式,启动后征文活动期间,将由组委会组织作家、诗人等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小三线红光化工厂原址等进行采风活动。
2025年6月21日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