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征文152

致敬三线精神,传承奋斗力量
——重读课文《夜走灵官峡》有感
付桂香
当岁月的指针悄然滑至三线启动六十周年的节点,重读杜鹏程的《夜走灵官峡》,宛如推开一扇时光之门,我仿佛穿越了六十载的悠悠岁月,回到了那个激情似火、热血沸腾的建设年代。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三线建设者们以无私奉献、艰苦奋斗之姿,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时代史诗,而他们的伟大精神,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夜走灵官峡》以宝成铁路修建为宏大背景,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建设者们在艰苦环境中奋勇拼搏的壮丽画卷。故事起始于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灵官峡被纷纷扬扬的大雪笼罩,半尺多厚的积雪铺天盖地,天地间一片雾蒙蒙,狂风如猛兽般卷着雪片肆虐,每迈出一步都仿佛在与大自然进行一场艰难的搏斗,让人寸步难行。
然而,就在这看似绝境的恶劣环境里,建设工地却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发电机、卷扬机、混凝土搅拌机和空气压缩机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声,那声音震荡着山谷,仿佛是建设者们向大自然发出的不屈呐喊。点点昏黄的火球,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那是无数盏电灯在黑暗中散发着温暖而坚定的光芒。工人们身披风雪,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的身影在风雪中显得格外坚毅。为了祖国的铁路建设事业,他们不畏艰难险阻,以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努力拼搏着。这种在恶劣环境中依然坚守岗位、奋勇向前的精神,正是三线建设者们最真实的写照,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在文中,作者邂逅了一个名叫成渝的孩子。成渝虽年幼,却透着一股懂事与机灵。他时刻关心着明天是否会下雪,因为爸爸曾告诉他,若下雪便要停工。这份对爸爸工作的牵挂,如同一条无形的线,将孩子的心与建设事业紧紧相连。他认真履行着照顾妹妹的“任务”,小心翼翼,生怕惊醒妹妹的美梦,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守护着世间最珍贵的宝贝。他还牢牢记着爸爸妈妈的话,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坚守岗位。从成渝身上,我们看到了三线建设者们的精神如同种子一般,在下一代的心中生根发芽。他们不仅在为祖国的建设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更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将责任感和使命感如同火炬一般传递下去。
成渝的父母,亦是三线建设者的杰出代表。爸爸是开山工,在那万丈绝壁上,他如同一颗顽强的钉子,紧紧地钉在那里,挥舞着手中的工具,一下又一下地打着炮眼。每一次敲击,都仿佛是在与坚硬的岩石进行一场激烈的对话,那是对困难的挑战,对命运的抗争。妈妈则是交通指挥员,在那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她像一尊石像般站在便道旁,屹然不动。狂风呼啸,雪花纷飞,却丝毫无法动摇她坚定的身姿。她用自己的坚守,保障着交通的顺畅,为建设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为了铁路建设,舍小家为大家,默默付出,毫无怨言。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什么是为了祖国的建设事业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
三线建设,是一场伟大的战略决策,是新中国在特殊历史时期的一次重大实践。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国家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严峻的安全威胁。为了加强国防建设,改善工业布局,开发大西南、大西北,国家毅然决然地做出了开展三线建设的决定。于是,无数的建设者们响应国家的号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奔赴三线地区。他们告别了亲人,离开了熟悉的家乡,如同勇敢的战士一般,踏上了这片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土地。他们住的是简陋的工棚,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他们吃的是粗茶淡饭,却从未有过丝毫的抱怨。他们一心扑在建设事业上,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克服了重重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们修建了铁路、公路,让天堑变通途;他们建设了工厂、矿山,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他们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如今,三线建设已经走过了六十个春秋。在这六十年里,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如同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在世界经济的天空中翱翔;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一项项科研成果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国家发展的道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幸福的笑容洋溢在每一个人的脸上。然而,我们不能忘记三线建设者们的付出和奉献。他们的精神,依然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动力源泉,如同明亮的灯塔,指引着我们不断前行。
在新时代,我们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为了完成这一使命,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三线建设者们的精神。我们要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我们要学习他们的艰苦奋斗精神,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一切困难;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如同一个紧密的整体,共同为实现国家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在三线启动六十周年之际,让我们向所有的三线建设者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让我们铭记他们的功绩,传承他们的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我们相信,在三线精神的激励下,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我们的努力下早日实现!
三线建设虽然已经成为了历史,但三线精神将永远熠熠生辉。它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田;它如同一座灯塔,照亮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前行的道路。它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康,不断努力奋斗。让我们携手共进,传承三线精神,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简介:
付桂香: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
链接:
关于“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征文和征物活动的启事

2025年是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为了宣传“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弘扬三线建设者为了国家安全默默无闻数十年如一日,在深山密林、大漠荒烟进行国防科研、生产的峥嵘岁月,铭记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特举办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启事如下:
一、活动主题
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二、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
山东省写作学会
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山东三线军工文化研究室
承办单位:
山东福寿园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人文纪念公园(山东红光化工厂原址,军工代号:5805)
成立由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参加的组委会,聘请有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作家、专家为顾问。
三、征稿体裁
本次征文限散文、纪实文学、报告文学、诗歌四种体裁,突出思想性、文学性、时代性。散文要求3000字以内,古体诗和新诗均可,新诗100行以内。
本次活动同步征集反映时代变迁、承载历史记忆的老物件(如照片、书信、工具、日用品、票证等)。这些物件将作为时代背景的重要素材与征文作品共同呈现。
四、稿件要求
为深入挖掘三线建设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征文内容应为中国三线建设故事;对三线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对三线建设者的赞美和歌颂;对三线建设历史的研究和思考,对山东红光化工厂的历史建设故事。
来稿需注明“中国三线建设征文”字样,文后注明作者200字以内简介、单位、电话等信息;
所有作品必须原创首发,若发现抄袭或一稿多投者,取消活动资格;投稿一律用真实姓名,化名重复者不予评审;
五、征稿和征物时间及邮箱、微信
2025年6月21日起至2025年9月30日
投稿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宋先生13325115197(微信同号) 1025924131@qq.com
老物件收集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杨先生 15662725195(微信同号) shandongqh@fsygroup.com,
快递收件地址(可到付)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龙泉官庄村南山东福寿园,收件人:杨老师 15662725195
六、作品刊发及评奖
经初审符合征文要求的作品,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开设专栏发表。
征稿结束,将组织由专家、学者、教授、编辑等组成的评委会,评选出优秀作品(组委会、评委会人员作品不参加评奖)。
一等奖1名,奖金各1000元,证书;
二等奖5名,奖金各500元,证书;
三等奖10名,奖金各200元,证书;
优秀奖若干名,证书。
另设人气奖5名(按阅读量、点赞、留言等权重),奖金各500元,证书;
获奖名单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发布,获奖作品择优向《中国企业档案》等其他纸媒报刊推荐发表。
七、颁奖
评奖结束,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馆举行隆重颁奖典礼,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八、其他
征文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广场举行启动仪式,启动后征文活动期间,将由组委会组织作家、诗人等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小三线红光化工厂原址等进行采风活动。
2025年6月21日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