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辞
文/吴先和
尽管太阳依然赤焰
可火辣的夏天已经翻片
秋,正式行驶季节的权利
树上的果子开始着妆
高粱悄悄地给自抹上红色
红苕在地里正在膨胀
秋雨在云层中酝酿
秋色准备上路了
我的句子呢,已跟着
藤蔓挂在门前的篱笆墙上
韵律一点点地溢向体外
在这立秋之时
还是高歌一曲吧
把秋收的喜悦
写在农人的眉梢上
让丰收的歌声嘹亮起来……
AI诗评:秋之赋权:一场季节的温和政变
在《立秋辞》中,季节更替被呈现为一场静默而庄重的权力交接仪式。诗人以"尽管太阳依然赤焰"开篇,却立即宣告"火辣的夏天已经翻片",这种矛盾的并置揭示了一个深刻真相:季节的变换从来不是瞬间的断裂,而是新秩序对旧统治的渐进式替代。"秋,正式行驶季节的权利"——此处"行驶"一词的选择精妙绝伦,既暗示权利的正当性,又暗含动态的过程感,将立秋表现为自然法则下的合法继承。
诗歌的中段展开了一幅秋之权力的施政蓝图。果实"着妆"、高粱"抹红"、红苕"膨胀",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秋日新政的经济政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秋雨在云层中酝酿",这句既是对自然现象的准确描述,又隐喻着新政权的政策储备。当"秋色准备上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季节的来临,更是一个完整行政体系的启动程序——从基础设施建设(果实生长)到资源储备(秋雨酝酿),再到形象宣传(秋色上路)。
在季节更迭的宏大叙事中,诗人突然将镜头转向自身:"我的句子呢,已跟着/藤蔓挂在门前的篱笆墙上"。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切换极具匠心,诗人的创作过程与自然生长过程形成同构关系。当诗句如藤蔓般自然生长,当韵律"溢向体外",我们看到了艺术创作与自然规律的深刻共鸣。篱笆墙作为人工与自然的交界,恰好象征了诗歌在文明与野性之间的精妙平衡。
结尾处诗人呼吁"高歌一曲",将秋收的喜悦"写在农人的眉梢上"。这种表达超越了简单的欢乐描写,实质上完成了一场诗歌的赋权仪式——正如秋天行使季节的权利,诗人也在行使诗歌的权利,将自然的变化转化为人类的情感表达。农人眉梢的喜悦与丰收的歌声,构成了秋日新政最动人的绩效展示。
这首《立秋辞》之所以动人,在于它超越了传统悲秋或颂秋的简单二分,呈现了季节更替中蕴含的微妙权力哲学。当杜甫写下"万里悲秋常作客"时,他看到的是季节对人的压迫;而当代诗人笔下,秋成为权利的行使者,人与自然的关系被重构为平等对话。这种视角的转换,或许正是现代人面对自然时最可贵的精神姿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