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包学军,女,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共党员,社会工作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杭州市西湖区作家协会会员。首届杭州(日报)发布十佳金笔杆奖。西湖区“阅读第一区志愿讲师”。从事城乡社区建设工作二十余年,曾任杭州市西湖区社区工作者协会会长 。
天目山寻“天目”美
近几年,我一直在笔耕天目山关联的作品,却从未深究过“天目”之意,这大概就是熟视无睹吧。
8月初和几位朋友一行,登上了天目山的主峰——仙人顶,眼前豁然开朗,极目远眺,群山万壑,郁郁葱葱,山风清凉,仿佛置身于云海之中。
“看呢,山顶那两处青翠青翠的天然池水,这就是大山的一双秀目,目光如炬,照射如光,仰望天穹啊”。小玉老师手上拿着天目山地图,兴奋地跳跃起来,萦绕自由奔放的气息。
“是啊!是啊!这群山中的一棵棵直插云霄的大树,不就是天目山发射出来,永不消逝的电波吗?”
此时此景,让现场的我们情不自禁雀跃欢呼起来。
天目山主峰仙人顶海拔1506米,峰顶东、西两侧(大仙顶和仙人顶)各有一池,相距约8.65公里,峰顶的两个天然水池宛若双目仰望苍穹,常年不枯,形似双眸仰望天空,由此得名“天目”。
这两处池水被称作“天目双池”,是佛教韦陀菩萨道场的重要象征。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天目山“山上有霜木”,而明代《泰州志》等文献也提及“天目”之名源于双池景观。
这里保存了中亚热带典型森林植被,拥有野生银杏林、金钱松群落等稀有植物景观,其中野生银杏林是全球唯一天然分布区,被誉为“活化石”。
原来,天目山的“天目”源自双池景观,有秋水盈盈、双瞳剪水之秀。
“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寰宇凝眸一镜悬,千星尽览敢为先”。开了天目的山,那必定是山上开了天眼,能够通达浩瀚河汉,心怀四海八荒。
“峰顶双池眸望天,巍巍浮玉入云端。松涛明月托银瀑,竹径清风拂翠峦”。
山巅的空气清新如洗,让人神清气爽,脑海浮现一首“天目”诗。它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天目山主峰仙人顶的壮丽景象。诗中“峰顶双池”对应天目山东西两峰的天然水池,“巍巍浮玉”呼应天目山古称“浮玉山”的历史渊源,展现了“天目”、松涛、明月、银瀑、翠峦等自然景观之美。
天目山作为中国浙江省的文化名山,吸引了王羲之、李白、苏轼、史鉴、袁宏道、徐渭等900多位诗人创作4200余首诗词。
“一山未尽一山登,百里全无一里平。”、”高攀天目山,衣上云雾结。露出万峰尖,重重青点雪。”……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天目山有山有水有天目,让这些古人为之动容,他们不愿离开“天目”,留下可许多诗词,字里行间写满不舍,仿佛能够感受到他们当年在此地,文思泉涌,乐不思归,把酒几杯的样子。
苏东坡可以算当代的一位网红美食家了,在“天目”,他却选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我好像也如此,喜欢这里的花木苍翠、这里的悠悠烟水,无肉也欢。
“你们也是杭州城区的呀,我们也是。全球生物圈保护大会,9月份要在这里召开,现在这里的环境更好了。所以我们就约着一起来看山看水看草木”。
下山途中,遇到三位平均年龄在70岁的杭州城区登山游客,绿径同路人,大家自然而然交流起来。
原来他们是老同事,退休前都在杭州某高校担任自然科学类教授,一辈子热爱大自然,享受大自然。
“天目山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其负离子含量高达每立方厘米十万余个,居同类景区之首。天目山的美,核心在于“古树王国”的苍劲生命力与“云海禅意”的灵性交融,同时作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其生态价值与人文底蕴相得益彰。”
其中,一位最年长的老教授仿佛又重回大学讲台,如数家珍地向我们娓娓道来。
边走边聊,天色渐渐暗下来了,夜幕下的大山,夕阳如画笔轻扫,温柔地染尽每一寸土地。
依依道别后,我走在位于西天目脚下小区的小路上,仿佛能够感受到“天目”的注视,心中油然而生一份敬畏感。
回家后,认真查阅了这里与全球生物圈保护大会的相关资料:
临安天目山以其独特的生态与文化魅力,成为2025年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9月22日-27日)的核心举办地。
这座“大树王国”不仅是浙江省首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还以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诗画般的自然景观(如东关溪整治后的亲水景观、藻天线的“迎宾大道”改造)及文人墨客的灵感源泉著称。
大会前夕,通过环境整治、民宿升级(如天目留庄订单翻倍)、志愿服务(月亮桥村“笑脸墙”行动)等举措,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样本。
天目山是中国唯一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单位,拥有4284公顷范围内2646种高等植物和7173种野生动物,被誉为“生物基因库”。这种生态多样性为大会提供了独特的自然展示场景。
预计即将正式开放的天目山摩天轮项目(又称“天目未来谷”)为天目山增添了现代气质。该项目位于杭州市临安区於潜镇绍鲁村,集摩天轮、水上乐园、商业及避难功能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
即将举办的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凸显天目山全球生态价值。
翻阅一条条资料,让我更亲近、深爱、敬畏天目山了。
如此风情万种的“天目”,尽显极致之美,作为天目人往后余生慢慢发现、慢慢欣赏、慢慢记录。
2025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