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咏秋
(毛滂体.词林正韵.第三部)
唐增虎(山东)
云淡雁南去,风卷叶纷飞。远山含黛如染,天际暮霞微。篱畔黄花初绽,阶下寒蛩渐寂,时序暗中移。凭栏送归鸟,秋色入吟思。
荣枯理,聚散事,莫相违。人生代谢谁主?天道自轮回。且任清风梳鬓,不叹流年似水,此境足堪怡。一笑对明月,心与白云齐。



这首《水调歌头·咏秋》以毛滂体为词牌,词林正韵第三部,词人唐增虎(山东)借秋景抒怀,融自然意象与人生哲思于一体,展现出宋词传统的雅致与旷达。以下从意象构建、情感层次、词法技巧三方面展开评述:
一、意象构建:秋景的立体呈现
视觉层次丰富
上阕“云淡雁南去”“远山含黛”勾勒出高远澄澈的秋空,“篱畔黄花”“阶下寒蛩”则聚焦近景,形成由远及近的立体画卷。
“暮霞微”与“秋色入吟思”形成光影与情感的呼应,暗合毛滂体“虚实相生”的特点。
动态与静态交织
“风卷叶纷飞”以动写静,“寒蛩渐寂”以声衬寂,延续了苏轼“起舞弄清影”的灵动笔法。
二、情感层次:从感物到悟道
时序之思
“时序暗中移”点明秋日物候变化,暗含岁月流转的怅惘,与辛弃疾“人世几欢哀”的慨叹异曲同工。
超脱之悟
下阕“荣枯理,聚散事”将自然规律升华为人生哲理,“天道自轮回”呼应朱熹“万物静观皆自得”的理趣。
结句“心与白云齐”以白云之高洁喻心境之超然,化用李白“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逸,但更显淡泊。
三、词法技巧:承袭与创新
格律严谨
双调九十五字,前段四平韵、后段四平韵,符合毛滂体正体规范。
“微”“移”“思”“违”“怡”“齐”押平声韵,音韵和谐,朗朗上口。
用典含蓄
“不叹流年似水”化用孔子“逝者如斯夫”,但以“且任清风”消解悲情,更具现代人的洒脱。
结语
此词以秋为媒,既继承了毛滂体“清微淡远”的雅韵,又融入当代人对自然与生命的哲思。上阕写景如画,下阕说理不滞,最终以“白云”意象达成物我两忘之境,堪称咏秋词中“景情理”交融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