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诗】火绳味儿
【主持人】南溟
【时 间】2025年8月13日
【上刊诗人】古月、李树长青、马文斐、逍遥舟子、邢剑君、李良英、张增敏、唐朝小雨、王进龙、书剑斋主、张建刚、董义敏、刘海平、俎根彩、李吉伟、吴会茹、石玉仙、魏凤仙、汗牛、刘鸣利、彭珍海、杨国堂、马连山、郜慧琴、张洪艳、郭素青、乔安娜、赵章柱、岳建华、文龍、杜海欣、阎晓文。
火绳味儿
文/古月
有固有形状和含义,被闻出味道,会哭会笑,也会
叹息,它们最大限度地表达了自身,也表达了
我。你深情地凝望着远方,目光融入母亲的味道。
你用不可逆转的沧桑看见故乡,她依旧
苍翠、青葱、洁净,每天都变化着。恍惚的那一刻,
是我生命图册上,被轻易丢失的那一页。
终于,你和风有了语言,并听从它的召唤。在秋风
初起时,火绳放下馨香的前世,把自己放入灰烬。
火绳味儿
文/李树长青
老物件唤起童年的记忆
回到野外的蓝天白云
回到一片蒿草茂密的山坡
草药的香气开始弥漫
听命于手里的镰刀
接受阳光热烈的瘦身之法
父亲的动作多么娴熟
编出长长的火绳挂在墙角
留下避邪好把蚊虫驱走
闻到艰苦岁月的味道
父辈们的智慧沿着光飘来
心灵澄澈顿觉神清气爽
火绳味儿
文/马文斐
在故乡老旧的院落
火绳是艾草与麻线的纠葛
被时光捻成记忆的绳索
烟火在绳端晕开
缥缈出往昔的轮廓
是缭绕在田埂劳作的歌
火绳燃烧火光闪烁
像祖辈眼眸里的执着
是土地和汗水的传说
如今味道飘进回忆的河
缠绕在心头难以割舍
藏着远去的温暖永不褪色
火绳儿味
文/逍遥舟子
每到立秋前后,
世间便是秋老虎的势力范围。
右爪叫闷热,左爪叫蚊虫,
唬得人焦虑不安,百爪挠心。
记忆中的老屋厚厚的土坯墙,
总能从天底下辟出一方窑洞一般的清凉。
那浓浓的火绳味儿,
即使没有火绳也让蚊虫不敢轻易偷袭。
现在的高楼大厦宽敞、明亮,
与动物的巢穴越来越远。
人真能脱离动物而成仙吗?
难忘老屋那温度,那湿度,那味道,
那清凉,那惬意,那光线,
与墙壁那建材,那厚度互相渗透,
就像一坛浓郁的老酒,
总在梦里荡漾。
火绳味儿
文/邢剑君
又想起老屋土炕
母亲的芭蕉扇
少年屋檐下
那乡味极浓的薄暮时分
那根火绳
低低的一如沉默的乡亲
内心都燃着一把火
他们围坐在
没有酒菜的小桌旁
兴致勃勃
数星星,也数日子
下地的时光
他们心如止水
而火绳旁的光景
他们快乐地口无遮拦
把满身的稻谷味
都燃烧起来
仿佛自己就是一把火焰
火绳味儿
文/李良英
艾蒿遍地
编织成
一条条夏夜釉质的灯影
远了时光
近了
飘飘袅袅的忆想
蜿蜒着一首无字的夜曲
整个夏天
随熵,明明灭灭
潜入一帘幽梦
醒来
只剩一缕温情的灰烬
火绳味儿
文/张增敏
天热了
蒿草的香气便飘过来
淡淡的清香
沁入肺腑
闭上眼
香气便溢满脑海 溢满心房
顺着蒿草的香气
目光逐向星海
眼睛迅速捡拾银河两岸的星星
被蒿草的香味浸泡的星星格外明亮
从儿时一直亮到了今晚
离开家乡这么多年
不知今晚的故乡
蒿草的香气 那火绳的味道
是否依然温润夏夜的美梦
火绳味儿
文/唐朝小雨
另起一行
燃亮童年的火绳
老屋的香味,艾蒿的香味
从记忆深处袅袅升起
还有母亲手中
那把摇旧的芭蕉扇
凉风习习
让我们睡得那么死那么甜
火绳味
文/王进龙
烟袋锅在门槛上磕出火星时
暮色正漫过晒谷场的石碾
三爷爷的火绳在指间转着圈
像转着那年没收完的秋
草屑混着桐油的气息
漫过我敞开的衬衫
墙根下的蛐蛐还在唱
和三十年前一个调门
二奶奶纳鞋底的线穿过灯影
把我的影子钉在青砖上
她总说火绳要选三年的陈艾草
烧起来才不呛 像日子
得慢慢熬才出味
场院边的老槐树早没了
当年拴过牛的石桩还在
我蹲下去摸它的纹路
指尖沾了薄薄的灰
像沾着三爷爷公火绳上的火星
一吹 就能亮起来
街口的代销店改成了超市
冰柜嗡嗡响 听不见
火绳在竹篮里窸窣的呼吸
可路过李婶家的篱笆时
忽然就闻到了
那股混着汗味,灶火味的香
像有人在身后喊我的乳名
一回头 满院月光
正照着晾衣绳上的旧时光
火绳味儿
文/书剑斋主
火绳在房顶吞云吐雾
把星星
越数越寥落
把月色
越淬越清澈
偶有轻风滑过
一只遗忘的蚊子唱个喏
忽然
就痒了睡梦中的童年
火绳味儿
文/张建刚
这些艾草、香蒿也不知道自己
一经母亲和几个姐妹的手
拧成点燃的火绳,却能牢牢拴住
故乡的黄昏,拴住我们的心
满院弥漫着艾草、香蒿的香
蚊蝇近不得,叫上名字、叫不上
名字的飞蛾,近不得
月亮地儿里,姐妹们和邻居的孩子
一起,尽情地踢毽子跳绳念童谣
我专心捏我的泥人儿,红胶泥是从
村东干涸的水沟里挖的
粘性强,在窗台上风干了特别硬
不知不觉地玩到夜深了
母亲的喊声打断了我们的玩兴
每天很晚枕着花猫的呼噜声睡去
火绳味儿
文/董义敏
回忆像翅膀
点燃蒿草拧成的绳子
散发着一股浓浓的味儿
有点呛
回想起母亲的大蒲扇
驱赶着夏夜的热浪
允吸着火绳的味道
慢慢的进入梦乡
好想回到以前的日子
回到家里喊一声爹娘
再从翁里舀一瓢凉水
咕咚咕咚喝到肚里好爽
火绳味儿
文/刘海平(高山)
我喜欢火绳味儿
一闻到那味道
开心得想跳高
仿佛闻到了人间烟火味儿
看到它那嗤嗤的燃烧
感觉好像又是一年新年到
现在多地实施
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好久没闻到那火绳味儿了
多想再闻闻那好闻的味道
多想再看到那
令人兴奋燃烧的小火苗儿
时光荏苒,人生难年少
想想过往的美好
感恩茫茫人海中的相遇
我们应该
珍惜缘分活在当下
笑迎每一个日出
静心目送每天的晚霞
用心过好每一分、每一秒
火绳味儿
文/俎根彩
这个题目于我不算熟悉
我只依稀记得 它点燃的气味儿
可以驱除蚊子
那呛人的气味
有点儿像旱烟杆上 点燃的烟丝
滋滋的声响 明灭的火星
在没有杀虫剂的童年里
是夏夜里肌肤的救星
如今它再也不用悬在屋里
可那略带呛人的味儿
忽然又从记忆深处被提取
火绳味儿
文/李吉伟
火柴划出暗红色火焰
火绳在嘴里吹出的风里
升起袅袅婷婷的蓝烟
蚊子被熏得声音嘶哑起来
土炕上一排躺着的一家老小
安逸地睡下,火绳染红了
小屋。轻轻的噼啪声里燃出
了秋夜的星盏,月亮停滞
银灰铺满了整个村庄
夜深了,蟋蟀拨动琴弦
萤火虫趴在窗前与烧着的
火绳忽闪忽闪地传递暗语
烟雾逐渐消散,地上只留下
蜿蜒曲折的灰色山脉
晓鸡的鸣叫,一家人翻身
下炕,房门打开风吹来
一家人,一个味儿
抬头凝视那条挂在墙角的
火绳已没人将它点燃
火绳味
文/石玉萱
看不惯的事情自己无能为力
就睁只眼闭只眼吧
过河拆桥是他们的本性
麻绳老了,不中用了
仅剩的一把老骨头也
被他们燃成了灰
他们习惯了借刀杀人
习惯了撒谎
习惯了煽风点火
唯独没有学会珍惜
火绳味儿
文/魏风仙
一根火绳在低矮的老屋里燃烧
半夜里 母亲不止一次起来把火绳摇旺
明明灭灭的火星劈啪作响
浓郁的蒿草香弥漫了整个屋子
睡梦中 我嗅到了母亲的味道
一根火绳在小院里燃烧
你去摇摇 他去吹吹
火星四溅 烟气升腾
爷爷的故事、奶奶的童谣让我迷醉
快乐中 我嗅到了亲情的味道
一根火绳在街道的大槐树下燃烧
左邻右舍的大人小孩围在一起
茶余饭后 家长里短
乡音、笑声随着烟雾升腾
自由和谐中 我嗅到了乡情的味道
一根又一根火绳化成了灰烬
一辈又一辈人化成了天上的星星
当下 在克星、枪手刺鼻的味道里
一缕一缕的乡愁化作了跳跃的烟火
在我记忆深处愈烧愈烈
火绳味儿
文/汗牛
一条火绳,缕缕烟味儿
牵着我的手,又走进了乡村老屋
用火绳为爷爷点燃烟袋锅
甩火绳为奶奶照明领路
一条火绳,一道乡人行走的手电光
一条火绳,一支农家熏坟咬的神枪
火星闪闪,又激发童年的儿歌欢唱
细烟袅袅,又牵来故乡中片片月光
火绳味儿,送来百草芬芳
牵手走进千年永存的夏夜画廊
火绳味儿,进入万户梦香
步韵掀开一部不朽的乡愁诗章
火绳味儿
文/刘鸣利
我知道,它是米蒿编的
蚊子怕它燃烧的味道
我还知道,它一燃起
夏天就来了
我更知道,许多传说故事
都渗透着火绳的味道
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
一闻火绳味儿就想家
老家那些故去的亲人们
就来梦里看我
火绳味儿
文/彭珍海
暗红的游丝在指间明灭
祖父铜烟锅的弧度上
青烟正攀援成泛黄的宣纸
每一粒醒着的火星
都在丈量掌纹里沉积的岩层
晒干的艾草与硝石低语
说起场院零落的秋光
说起木门槛上磨亮的月色
灰烬跌进补丁的阴影里
像一封被灶膛反复摩挲的信
风经过时总带着涩意
新翻泥土的腥甜在余温里打旋
我数着那些下坠的星子——
突然灼伤的指节告诉我
所有暖意都来自
穿越黑暗时的灼烫
火绳味儿
文/杨国堂
父亲搓着艾草
把黄昏慢慢拧成绳
一星红点在暗处
数着灶台上的锅碗瓢盆
所有燃烧都柔软
所有熄灭都弯曲
只有火绳味儿
像父亲的脊梁站得笔直
火绳味
文/马连山
看似一把废草
在夏日 搓成一条绳
像姑娘的发辫
均匀凝结细腻的码
贫瘠中发现土方
野蒿成了蚊虫的克星
燃起的草绳散发香味
像是烤焦的山芋
甜中带有糊辣
火绳已是久远的记忆
跳跃的火星伴随童年
那种带有中药的味道
始终不会忘记
那一条条燃烧的火绳
熏透家乡的小院
也熏透热爱家乡的心
火绳味儿
文/郜慧琴
许多东西
已经随风而去
遗忘的不仅是
故乡的那坡蒿草
夏夜
没有人再为我点燃那根火绳
故乡的小道上
只剩下萤火虫为我掌灯
火绳味儿
文/张洪艳
你知道火绳是什么吗
大多数年轻人都不知道
像我们从五十年代走过来的人是再熟悉不过了
其实它就是从野地里打来的艾草
然后捻成的绳子留在夏日里驱蚊子用的
它相当于现在的蚊香
不过这个火绳点燃后会冒一些浑浊的烟雾
很呛人的
隔一会儿奶奶会用它的老蒲扇
扇一扇这个火绳
就会有星星点点的烟灰垂落下来
你还别说
这个火绳当时家家户户都有备货
每到太阳下山青烟缭绕浮荡在各家院子里
还能闻到艾草的香味呢
也就是这个香味是驱除蚊子的最有利的杀手
是那个年代夏夜里保护肌肤的救星
如今的蚊香驱虫剂取代了过去的火绳
它再也不用悬挂在屋里的门框上
门楣前或院子里的晾衣线上了
火绳已是久远的记忆了
可那略带呛人的香味儿也伴随了童年
陪伴了一家老少度过了那个夏夜点火绳的年代
同时也熏透了老宅的院子
火绳味儿
文/郭素青
只有火绳味还是不够的啊
还必须有蔓菁小米稀饭的味道
锅贴黄菜饼子和自制洋姜咸菜的味道
还必须有高远的天空和闪烁的星辰
必须有奶奶轻摇的小扇爷爷老掉牙的故事
和小伙伴们追来逐去的想捧在手心的萤火虫
以及盲人穿越小巷的清脆的打鼓声
一条缰绳一把镰刀八十多岁的爷爷走失
就是某个黄昏为了顺手收割一把蒿草
爷爷积攒了半院子的蒿草
闲暇时把蒿草编成一条条火绳挂在墙头
那时满院满墙的蒿草多壮观啊
凉干的蒿草成捆地放在过道的阁间
那也是全家夏秋的一种收成
走失的爷爷被乡亲找回满身都是艾蒿的味道
那年带女儿回娘家怕蚊虫叮咬
母亲为我们燃起了火绳
女儿惊奇地喊道:
妈妈,姥姥家的蚊香真大啊
一屋子的人都笑了笑得那么开心
那年在乡下小住,晚上来了半院乡亲
爱人说,看我借来了什么
竟是半根火绳 烧水煮茶吸烟谈笑风生
这火绳的味道啊缭绕了夏秋和我的余生
火绳味儿
文/乔安娜
还是忘不了
煤油灯伴读的岁月
墨香油香
浸润了整个中学时代
一目十行的记忆
是煤油灯
灯芯里的火绳
催生的火苗
如花的年纪
似画的岁月
十年寒窗
那是煤油味儿熏出的馨香
火绳味儿
至今还在脑海
甚至于心底里回味
那是最香嘴甜的味道
火绳味儿
文/赵章柱
众师友的诗句中
似闻到火绳的药香味儿
是艾蒿搓成的长绳
成了乡间驱蚊的利器
晚上去买饼让蚊子叮咬
现在不红肿也不痒了
張目在庭中四处寻找
似闻到墙角四溢的神奇
火绳味儿
文/岳建华
夏日夜晚
母亲亲手点燃火绳
那弥漫的艾草香
驱逐着蚊蝇
母亲纳鞋底的身影
伴我们深深入眠
后来想想
路边的野花野果都是宝
玉谷米能做成苦累
荠菜、马齿笕包饺子
车前子、野枸杞都是中草药
火绳味儿拨弄
乡里乡情
几个小伙伴,每天中午
穿着塑料凉鞋,拿着空铅笔盒
跑遍田间地头
野花野果曾是
童年时光的甜蜜蜜
火绳味儿
文/文龍
夏夜的焖热
开始堵在插好的门前摆谱
一根细瘦的火柴点燃了
那条艾蒿拧成的麻花粗绳
缭绕的烟云飘然弥漫
悠闲地在四壁散步
本来活跃的嗡嗡虫们
避之不及地停止了打闹
深夜听到窸窣声
看见母亲蹲着的背影
拿着绳口用力地吹旺
快要燃衰的火苗
嗅着浓浓的野草味道
做成了土炕凉席上的美梦
农家智慧的镇静方式
只付出两个黑鼻孔的代价
整个夏季的夜
就这么磨蹭着一天天过去
带着慈爱的缕缕熏呛
成了老屋经久不息的醇香
火绳味儿
文/杜海欣
用艾草和蒿草交替
深情的爱在指尖上凝聚
腥红的火焰
在盛夏的槐荫下燃起
它和母亲温柔的目光一起
在火热的空气中传递
父母一直在用爱
编织时间编织岁月
伴随火绳味儿的记忆
褪去了曾经的青春
如今
火绳早已变成长长的乡愁
燃烧在每个失眠的夏夜
那些关于故乡的记忆啊
越老越变得深沉
时常在异乡的路上
不自觉从眼角里溢出泪痕
火绳味儿
文/阎晓文
夜里点燃火绳
就有了人间烟火气
火龙出世
驱赶夏的暑热与不安
艾香袅袅升起
弥漫在农家小院
飘进爷爷奶奶的故事里
闻着艾香,听着故事
也听着火绳里艾籽噼啪的交头接耳
浑身上下的火绳味儿
钻进童年的梦里不肯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