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退伍铁道兵的故事
通讯员 王勤福
1974年的寒冬,瓯江口呼啸的海风拍打在青年王克荣的脸上。他坚毅地背着行囊登上北去的列车,成为铁道兵四师修理营的机械兵。在零下三十度的太原发电机房,他裹着军大衣抱着工具入睡;在塌方的隧道里,他跪着检修设备直到膝盖渗血。十二载军旅锻造的钢铁意志,化作解甲归田后三十几年如一日的坚守。

王克荣
“我是一名军人,只要还有一丝气力,就应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王克荣站在龙湾炮台山上,望着远处正在建设的市域铁路S1线,工地上跃动的安全帽让他想起自己的军旅岁月。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王克荣下海经商。在包头商海浮沉二十年间,他将铁道兵的精密化作商海的诚信,却在致富后把存折摊开成助学的地图:包头古阳几所贫困小学捐资助学点亮希望;自掏腰包铺就家乡水泥路,在文化礼堂里种下乡愁;为汶川灾区捐资赈灾,协助灾区人民恢复重建家园;1990年,他看到部分退伍军人家庭生活困难后,便即刻组织了1975年永强复退军人战友会,通报情况。在他的带动下,大家纷纷解囊相助,捐资9万余元,很快帮助这些困难战友渡过难关;1994年,温州遭遇台风,又恰逢天文大潮,海水倒灌,给地方造成了极大的灾难。几个退伍战友的家庭,也蒙受了重大损失。他就积极组织战友捐款慰问,帮助五溪、小斗、灵昆等战友渡过难关,并鼓励他们振作精神,重整家园。除了温州本地战友,也同样关心那些隔山望水的外地战友。2019年慰问云南烧伤战友时,对方攥着他的手说:“老班长,你比当年抢修铁路时还像铁道兵。”
2017年,王克荣带领龙湾铁道兵的部分退伍战友王碎巧、邵进林、张崇兴、杨乡娒与麻克松等人在永兴街道康一村成立“荣军老兵工作室”,并用自己的房子当做工作室,便更加积极地带领这班退伍老兵一起开展形式多样的拥军、文化及助学助老助医等公益活动。每次活动总是冲在队伍的最前面,维护秩序和挑挑扛扛一类的体力活,他都是抢着干。
是年建军节,炮台山顶的云雾漫过锈迹斑斑的古炮时,王克荣正和战友自发组织慰问日夜奋战在市域S1线上的中铁十四局员工,给他们送去西瓜、饮料等清凉解暑物品,极大地鼓舞了他们的工作热情。2018年五一劳动节,他们再次组织力量赴中铁十四局S1线项目部进行慰问。当年端午节,他们自掏腰包,组织军嫂奋战两天两夜。23位军嫂的手指在粽叶间翻飞如梭,王克荣把滚烫的食物挨件搬上小车。“老王,歇会儿吧。”新来的志愿者要去接过他手中的保温箱,触到掌心的厚茧倏地缩回手——那是四十年前握风枪留下的印记,如今托着送给孤寡老人的慰问品却稳如当年架设的钢轨。赶制的粽子和其他物品到市区慈宁医院,慰问了200多名老弱残病人员。当年的建军节,他们组织战友慰问了乐二村、1951年老兵纪昌友、1958年老兵张积斌与康三村残疾退伍军人黄崇善等,使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关怀和温暖,激发他们重塑对新生活的信心。王克荣这位退伍老兵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与初心,弘扬铁道兵精神,胸前的党徽在阳光下闪烁,犹如一枚永不褪色的勋章。

最近几年,王克荣进行慰问的对象从困难退伍老兵,扩张到社会各类困难人员。从沙园村第一条水泥路到包头的“阀门一条街”,从汶川震后重建到抗疫前线,他始终保持着战士的冲锋姿态,带领这支银发队伍走遍龙湾,面向温州,辐射全国,组织调查身处困境的老兵家庭,先后慰问退役军人超过900余人,多次跨省市组织最美退役军人联谊慰问活动。他的“雷锋”脚步一直没停歇。王克荣已记不起自己垫付了多少钱?问起这个,他总是哈哈一笑。
在办公室的墙上一副“退伍不褪色”的书法遒劲有力,也表明了这些老兵的初心。每周三上午,王克荣与战友们一起讲述生活甘苦与商讨着慰问计划。“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又是退役军人,只要我还有一丝力量,我就会永远向雷锋同志学习,有一份热发一份光。”这就是王克荣老兵助人为乐的心声,也是他永远的雷锋情结。
曾经,我们仰慕的雷锋竟变成了当代人们口中的傻子。救人者被诬陷成肇事者,扶老人过马路被说成是诱拐……久而久之,学习与继承雷锋精神的人自然也就少了。当有人质疑“学雷锋是否过时?”他就会翻开珍藏的铁道兵相册:“看见没?当年每修通一条铁路,我们就在隧道口种棵松树。雷锋精神就是这样的常青树,要一代代人接力浇灌。”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恍惚间与炮台山上的古炮台融为一体,共同守护着这片热土的安宁。
在身边,认识王克荣的人无不竖大拇指的。他的公益事迹和组织策划的公益活动在凤凰网、搜狐网、铁道兵战友网、《浙江慈善》《今日龙湾》、龙湾新闻网、龙湾文明网等新闻媒体上刊载。2021——2022年度,他被温州市慈善总会评为“温州市优秀义工”;2020年被授于“龙湾最美退役军人”称号;2023年7月,被温州市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促进会授于“爱心公益先锋”等荣誉称号。面对各种赞誉与荣誉,他总说:“当年铁道兵逢山凿路遇水架桥,如今不过是换个战场服务人民。”
炮台山上的老松又添新绿,常有人看见穿红马甲的老人在欣喜地看着列车开过。当春风掠过他胸前的党徽,金属的轻响仿佛是当年军列与铁轨的撞击。有人问:“您真的是活雷锋吗?”他笑着指指山间蜿蜒的市域S1线:“你看那隧道的弧度,多像军礼的轨迹。”

如今,王克荣最常穿的不是笔挺西装,而是印着“荣军义工”的红马甲。在记者的镜头里,阳光透过老宅的窗棂,在他的脸镀上金边。这画面让人想起他常说的话:“军装能脱,军魂永在;青春会老,初心不改。”

作者王勤福,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中华诗词学会 会员 、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龙湾区作家协会原主席, 著有《 民间姿态》 《民间丰韵》 《 时光味道》 《温州五 祖拳》 等文集。
责编:槛外人 2025-8-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