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东北三省游感
唐增虎(山东)
初秋的风掠过车窗时,正裹挟着关外特有的爽朗。这个暑假,我牵着外孙的手,踏遍黑吉辽的土地,看层林初染,听林海松涛,在历史与自然的交响里,读懂了东北的魂。
长白山的晨雾还没散尽,天池已如一块蓝宝石嵌在群峰间。外孙趴在观景台上惊呼,那汪碧水静得能照见云影,四周的火山岩棱角分明,像巨人的铠甲。导游说这是亿万年火山喷发的馈赠,我摸着孩子的头,告诉他这就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祖国的土地上,藏着多少这样的奇迹。山脚下的朝鲜族村落里,阿妈妮端出打糕,甜香混着辣白菜的清爽,外孙学着用韩语说“谢谢”,惹得满院笑声。
哈尔滨的中央大街上,面包石被踩得发亮。外孙指着圣索菲亚教堂的洋葱顶问个不停,我却被街角红砖墙里飘出的俄式面包香勾住了脚步。傍晚去哈工大,绿树掩映的校园里,学长们正带着孩子参观实验室。看着那些精密的仪器和年轻学子专注的脸,外孙忽然说:“姥爷,我以后想来这儿上学。”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像极了这片土地上从未断过的求知火种。
沈阳故宫的红墙在秋阳下格外厚重。大政殿前的石狮子瞪着圆眼,仿佛还守着三百年前的故事。讲解员说这金龙盘柱的殿宇,藏着满汉文化交融的密码。外孙踮脚摸了摸斑驳的门钉,我给他讲努尔哈赤的传说,讲这片土地如何从边陲重镇变成工业粮仓。转角处,一群穿旗袍的阿姨正拍照,古典的身影与朱红宫墙相映,像一幅流动的画。
最后一站到大连,星海广场的华灯初上时,外孙数着草坪上的脚印雕塑。“姥爷,这些脚印是谁的?”“是闯关东的人,是建设大东北的人。”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远处的港珠灯火通明,集装箱卡车有序穿梭,这繁荣景象,与长白山的静谧、故宫的沧桑,共同织成了东北的今与昔。
归途的火车上,外孙在笔记本上画满了速写:天池的蓝、教堂的顶、故宫的瓦,还有哈工大实验室里闪烁的光。他说:“东北好大,好好玩。”我望着窗外掠过的金色田野笑了——是啊,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一寸都有故事,每一处都藏着惊喜。从林海雪原到工业新城,从古老宫墙到现代学府,祖国的地大物博,从来不只是数字,而是我们脚下踏过的每一步,眼里见过的每一道风景。
这个初秋,我带外孙看东北,其实是带他看祖国的一角。那些风景、人情、文化,最终都化作孩子眼里的光,和我心里的骄傲。这趟欢乐的旅程,早已超越了游玩本身——它是种子,落在幼小的心田里,终会开出热爱的花。
作者简介
唐增虎,1958年生,汉族,大学本科,山东泰安人,国网山东电力淄博供电公司退休,工程师,技师,用电专家,电工培训中心校长。自小爱好散文诗歌,多年来在报刊发表近三百篇。系临淄区和淄博市诗协会员;临淄区作协会员,青州市诗协会员,淄博散文学会监事长,淄博哲学学会理事,山东收藏家学会会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河北省诗协会员。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理事;半月刊特约作家;官方艺术国礼鉴定顾问;中国诗人作家网会员,红柳诗社名誉社长,世界诗歌联盟创作集团总裁。
被誉为:新时代人民艺术家,中国当代艺术名家。
荣获:《新绪杯》金奖,签约诗人和特约作家;
青年文学杂志社优秀作家;
《汗滴化雨伴笔耕》特约撰稿人等。
笔名:虎乐为善(博客微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