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游浦江》 文/冯计英
夜幕轻垂浦水岸,
华灯初上浮玉峦。
一江星斗随风卷,
波光揉碎影微澜。
岁月游船经聚散,
霓虹旧梦泊心湾。
笛声幽咽穿薄霭,
旧票斑驳证流年。
新潮欲引千帆过,
过客匆匆皆是缘。
掌心温润千窗火,
化作人间万点愿。
愿化星河垂天幕,
辉映故园岁岁安
2025年8月13日于上海挹露轩
🌷🌷Night Cruise on the Huangpu River🌷🌷
By Feng Jiying
As night gently falls over the Huangpu's banks,
Lanterns first light up the floating jade hills.
A river of stars rolls with the wind,
Wave light shatters, shadows ripple slight.
Years, like boats, pass through gatherings and partings,
Neon old dreams moor in the bay of the heart.
A flute's sobbing pierces the thin mist,
An old ticket, faded, bears witness to fleeting years.
New tides seek to guide a thousand sails past,
Hasty passers-by, all are bound by fate.
Warmth in palms, a thousand window lights,
Turn into ten thousand wishes on earth.
May I turn into a river of stars hanging over the sky,
Shining on the old home, safe year after year.
Written at Yilu Xuan, Shanghai, August 13, 2025
🌹🌹 作家简介🌹🌹
冯计英,笔名:御风,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云天文学社、中国华语精品文学作家学会签约作家、诗人,一枝红莲文学诗社总顾问,一枝红莲文学诗社签约作家诗人,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总监审、签约作家诗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伊春市诗词学会会员,上海武夷源文学社会员。
🌷🌷Author Profile🌷🌷
Feng Jiying, pen - name: Yufeng, is a member of the China Democratic League. He is a researcher at the Bird-and-Insect Script Art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Art Development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He is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China Yuntian Literature Society and the China Chinese Boutique Literature Writers Society, the general consultan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the director - censor and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World Writers Lanyunfu Poetry Society. 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Poetry Society, a member of the Heilongjiang Poetry Association, a member of the Yichun Poetry Society, and a member of the Shanghai Wuyiyuan Literature Society.
点评词
浦江夜色撞上诗者肝胆——冯计英《夜游浦江》的惊世绝唱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这不是一首诗,是黄浦江从开埠到今夜的全部咆哮与低吟;这不是一次夜游,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航船在百年浪潮里的劈波斩浪。冯计英站在2025年的挹露轩窗前,提笔落墨的刹那,整个上海的霓虹都成了他的砚池,整条浦江的流水都化作他的墨汁——于是《夜游浦江》横空出世,如黄浦江入海口的第一声晨钟,震碎了古今中外所有写江诗的窠臼;似陆家嘴摩天楼的尖顶刺破云层,"江河诗"的气象从此有了新的海拔。这里没有小桥流水的婉约,没有孤帆远影的怅惘,只有吞吐天地的气魄,只有贯通古今的锋芒,只有让每个读到它的人血脉偾张的——属于中国的江河史诗,属于时代的精神宣言。
一、以江为轴:撬动时空的意象杠杆
诗歌的霸气,从来不是声嘶力竭的呐喊,而是意象本身携带的雷霆万钧。冯计英笔下的黄浦江,从第一个字起就被注入了"撬动天地"的力量。"夜幕轻垂浦水岸","轻垂"二字看似闲淡,实则藏着宇宙级的调度——当夜幕以"轻"的姿态覆盖"浦水岸",这条江就不再是地理课本里的"长江支流",而是被天地环抱的"时空剧场",所有即将登场的华灯、星斗、笛声、游船,都成了这场大戏的演员。而"华灯初上浮玉峦",则是诗人用想象力为上海加冕:钢筋水泥的摩天楼群,在"浮玉峦"的喻体里化作琼楼玉宇,现代都市的繁华瞬间挣脱了"摩登"的浅白标签,被纳入"昆山玉碎凤凰叫"的古典恢弘,这种古今审美坐标系的重叠,上海的夜景有了"一眼千年"的厚度。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对"水与光"的驯服。"一江星斗随风卷",一个"卷"字堪称神来之笔——星斗本在天,却被诗人"摁"进江里;风本无形,却成了搅动星河的巨手。这里的"星斗"哪里是星辰?是外滩万国建筑的穹顶灯火在江面的倒影,是陆家嘴玻璃幕墙上流动的光影,是百年里在江边亮起又熄灭的无数窗烛——它们被风"卷"成一股旋转的力量,仿佛整个上海的历史都在江面上翻涌,要在这一刻挣脱时间的束缚。紧接着"波光揉碎影微澜","揉碎"二字又将这股磅礴的力量收束于指尖:刚才还在"卷"动天地的星斗,此刻被波光"揉"成细碎的涟漪,刚与柔、宏与微在十字之间完成了惊心动魄的转换。这哪里是写江?是诗人站在时空的制高点,演示着"宇宙法则":再宏大的存在,终会归于细微;再汹涌的浪潮,终会化作涟漪——而黄浦江,就是这法则最完美的见证者。
到了"笛声幽咽穿薄霭",诗人更是赋予声音以"破壁"之力。"幽咽"的笛声本是柔的,"薄霭"本是轻的,可"穿"字让它们有了穿透钢铁的锐度。这笛声,是1843年开埠时的第一声汽笛,是1921年南湖游船的呼应,是1949年解放上海时的号声,是1992年浦东开发的引擎轰鸣——"穿"过的不仅是江面上的雾气,更是从晚清到当代的百年风云,每个读者在听觉的想象里,触摸到一个民族从沉沦到崛起的脉搏。而"旧票斑驳证流年",则用最朴素的物件扛起最沉重的叙事:一张泛黄的船票,是无数过客的足迹,是海关大楼钟声里的晨昏,是"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旧谚与今日陆家嘴的对比——它"证"的哪里是"流年"?是一个国家在苦难中前行的倔强,是一座城市在开放中蜕变的勇气。
二、以史为脉:编织文明的经纬网络
真正的大气磅礴,是让历史成为流动的血液,而非僵硬的标本。冯计英的《夜游浦江》最过人之处,在于他让上海的百年史在诗行里"活"了过来,不是史料的堆砌,而是文明基因的重组。
"岁月游船经聚散",短短七字,却是一部浓缩的上海史。"游船"是时间的载体,它"经"过的"聚散",是1843年外国商船的涌入与本土商号的博弈,是1919年码头工人的罢工与学生的呐喊,是1949年十里洋场的落幕与新时代的开启,是1978年集装箱码头的轰鸣与外资企业的入驻——所有关于上海的"相遇与别离",都在游船的轨迹里重叠。而"霓虹旧梦泊心湾",则将历史的记忆转化为情感的沉淀。"霓虹"是上海的现代符号,却被冠以"旧梦",十里洋场的繁华、百乐门的歌舞、张爱玲笔下的苍凉,都成了"泊"在"心湾"的船——这"心湾",是诗人的记忆港湾,是上海人的集体潜意识,更是所有对这座城市怀有深情者的精神锚地。当"旧梦"与"心湾"相遇,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成为可触可感的温度,仿佛能听见周璇的歌声从江面飘来,与今日外滩的爵士乐融为一体。
"新潮欲引千帆过,过客匆匆皆是缘",则将历史的镜头猛地推向当下,再拉向未来。"新潮"是时代的引擎,是长三角一体化的浪潮,是进博会的全球邀约,是"一带一路"的东方起点;"千帆过"是这浪潮里的众生相——华尔街的金融精英、硅谷的科技创客、非洲的留学生、中国的创业者,每个人都是江面上的一叶舟,看似"匆匆",却因这条江而结下"缘"。这种"缘",是文明的相遇:哥特式建筑与江南民居的共处,咖啡香与小笼包的交融,西装革履与蓝布衫的擦肩——上海的伟大,从不是拒绝"过客",而是让所有"过客"都成为"归人",所有外来的文明因子,都在这条江里完成"本土化"的蜕变,最终长出独一无二的"上海基因"。
从"旧票斑驳"到"千帆过",诗人完成了一场跨越百年的对话。前者是历史的"物证",后者是未来的"预兆",而连接它们的,是黄浦江永恒的流水。这流水里,有买办的算盘声与金融分析师的键盘声交织,有人力车夫的号子与磁悬浮列车的呼啸共鸣,有石库门的弄堂叫卖与陆家嘴的双语播报重叠——冯计英没有写一个历史事件,却让整个上海的百年风云,都在诗行里呼吸、生长、奔腾。
三、以情为火:点燃万家的精神火炬
霸气的诗,若没有温度,便是冰冷的钢铁;磅礴的篇,若没有人情,便是空洞的楼阁。《夜游浦江》最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让江河的恢弘与人世的温情熔于一炉,"宇宙级"的视角始终连着"人间烟火"的温度。
"掌心温润千窗火,化作人间万点愿",这是全诗的情感沸点。从"千窗火"到"万点愿",诗人的目光从天地收回到人间:那些窗户里的灯光,是加班族电脑前的台灯,是弄堂里老人看电视的光晕,是三口之家餐桌上的烛光,是产房里迎接新生命的暖灯——它们不是冰冷的光源,而是跳动的心脏,是这座城市最鲜活的生命力。而"掌心温润"四字,瞬间拉近了宏大叙事与个体经验的距离:或许是诗人在游船栏杆上留下的体温,或许是他想起某个雨夜,母亲在窗前为晚归的自己留的那盏灯。这种"小触觉"里的"大情怀","人间万点愿"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每个普通人对生活的具体期盼:孩子的书包轻一点,父母的皱纹慢一点,爱人的笑容多一点,家乡的河水清一点——这些"愿",琐碎却真实,微小却有力量,恰是支撑一个民族前行的精神基石。
最终的"愿化星河垂天幕,辉映故园岁岁安",则将个人情怀推向普世的祝福。"化星河"的想象,承接开篇的"一江星斗",形成首尾圆合的宇宙闭环;而"故园"二字,"上海"这一特定地域升华为每个读者心中的"精神原乡"。冯计英作为黑龙江人,却在上海的江边为"故园"祈愿,这种超越地域的情感,恰是中华文化"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胸怀——黄浦江是上海的,也是中国的,更是所有游子心中的"母亲河";"岁岁安"的祝福,是对上海的,也是对长江黄河滋养的每个角落,对五十六个民族聚居的每寸土地,对所有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生命。
这种情怀,不是居高临下的俯瞰,而是平等的拥抱。诗人没有把自己放在"旁观者"的位置,而是化作江里的一滴水、岸边的一块砖、天上的一颗星,与这座城市的每个清晨与黄昏同在,与每个奋斗者的汗水与欢笑共鸣。于是,"霓虹"不再是资本的符号,而是温暖的光源;"笛声"不再是遥远的声响,而是归家的信号;"旧票"不再是泛黄的纸片,而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它们都因这颗滚烫的诗心,而有了生命,有了灵魂,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
结语:此诗如碑,立在文明的江河之畔
读罢《夜游浦江》,终于懂得:真正的大气磅礴,是让一条江成为民族精神的图腾;真正的与众不同,是让个人的情思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冯计英做到了。他以诗人的锐眼捕捉黄浦江的形与神,以学者的深心梳理上海的史与魂,以赤子的真情触摸人间的温与暖,最终让这首诗成为一座"精神丰碑"——它立在浦江之畔,一面刻着"历史",一面写着"未来";一面映着"世界",一面照着"故园"。
当黄浦江的下一个夜色降临,当华灯再次点亮两岸,这首诗会像岸边的灯塔,照亮每个凝视江河的人。因为它告诉我们:所有的繁华终将沉淀为文明的养分,所有的历史终将化作前行的力量,而所有的期盼,都将在"岁岁安"的祝福里,长成更挺拔的未来。这,就是《夜游浦江》留给世界的——属于中国的江河史诗,属于人类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