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秧歌
高廷伦
我们广场文娱的另一种形式是锣鼓秧歌。
顾名思义,锣鼓秧歌就是敲锣打鼓扭秧歌。这是一种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舞蹈形式。它热烈、火爆、有趣、和谐、有时强烈粗犷、刚劲、雄浑。它是一套完整的表现形式,蕴含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心态和艺术情趣。
锣鼓秧歌的上肢动作有绕花、单臂花、双臂花、交替花、蝴蝶花、双花、五点花、上插花、下插花、缠花、里片花、外片花、上下片花等。基本步伐有前踢步、后踢步、穿踢步、跳踢步、走踢步、跑踢步、啷铛步、高跷步、双颤步、顿步等。上肢动作还有绕巾、打扇、舞绸等。扭离不开绕,多呈弧线运动;男性的臂和腕又离不开抖、捅、撩、甩、点等动作。
秧歌伴奏乐器是大鼓、大锣、小锣、大钹、小钹等,有时还配有唢呐。锣鼓拔法变化很多,时而轻如细雨,时而喧闹似潮,时而热烈欢快,时而铿锵有力,时而澎湃宏大。鼓打在脚上,鼓点跟着脚步敲;脚踩在鼓上,脚步跟着鼓点走,互相配合,配合默契,相互成趣,舞韵相映。
锣鼓秧歌特别讲究手脚的动作,手脚动作丰富,变幻无穷,空间运用自如,手的运用和脚下步伐节奏紧密相随。特别是女性舞绸和扇花动作,脚步必须服务于手绸和手扇。
锣鼓秧歌特别强调动作的心到、神到、意到、眼到、手到、腿脚到,做到心、神、意、眼、手、脚的配合协调默契、娴熟自然,一切动作都必须遵循锣鼓音韵,协调一致,天人合一,要扭出精气神来,要扭出舞姿、扭出风采、扭出欢乐、扭出美来,即具有音乐性,又具有娱乐性,即具有个体美,又具有整体美。
锣鼓秧歌强调整体的动感性,也讲究组合造型。它除了在广场上进行外,还多在街上行进中扭,可做出许许多多的组合造型,形成一道又一道的靓丽的风景线。如众星捧月型、天女下凡型、群龙闹海型、凤凰展翅型、姐妹摘桃型、农家乐、夫妻闹、情人戏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让人看了大开眼界,大饱眼福。
我们的广场秧歌大队一般都有几百人,只要锣鼓一响,人们便手执手扇 、红绸、手帕随了鼓点鼓韵扭起来,舞起来,一溜长蛇,犹如蟠龙,又像一道彩河,一道彩链,又像一片五彩缤纷的海洋。人们随时在带头人的暗示下,变幻各种队形,有八字形,七字花、S形,菱形花、左冲右突、前进后倒、横跨猛收,前踢后跳、左捅右撩,前后大甩,上下巧点,闪躲腾挪,样样精彩。红色的绸子,粉色的彩扇,绿色的手帕,远远看去婉如千道彩虹,又像群蝶逐舞,煞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是一道生活的风景线,是一道新时代人的心境的风景线!
锣鼓秧歌非常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几乎成了秧歌爱好者的一种生活必须。有的秧歌队员说:“我扭秧歌上了瘾,像抽上了大烟。白天盼天黑,天黑盼到点。如果我去串门,到时候我就编个理由抽身出来,赶到广场来扭秧歌。如果我家来了客人,只要到点我就会找茬让客人走,不能耽误我去扭秧歌。”有的群众编成了小唱说:“听见锣鼓点,搁下筷子放下碗!”还说:“听见秧歌唱,手中活儿放一放!”也有的说:“看见秧歌扭,拼上老命也得瞅一瞅!”可见我们的秧歌在群众的心目中是一种什么分量,深入人心有多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