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源文苑诗歌散文选萃
一、你与秋天相互抄写
文/泗水赵峰
妙步莲花,你踏进秋的门槛
清商徐徐,将季节书页轻翻
桐叶迟迟,写满动人的信笺
硕果累累,全是熟透的香甜
稻椒盈目,浪滚千重
丹桂飘香,沏上浓酽
枫林尽染,赤绸漫摊
芦花照水,意惹情牵
落霞,惹羞你的笑靥
明月,吻上你的眉端
银筝将清韵撩拨
金盏把玉露盛满
你把无尽思念,写进河汉
等待,传书的鸿雁
秋的韵味,在你身上沉淀
你的温柔,在金秋里蔓延
秋,抄写着你的端庄淑贤
你,抄写着秋的浪漫浩然
赵峰,笔名大山,原泗水寻芳诗社副社长。原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员。喜爱文艺。喜欢诗歌,散文、曲艺、小戏剧等。曾有二十多篇作品发表于县、市、省级杂志或报纸上,曲艺(巧媳妇当家)(麦收前夜)(支农要知农),小戏(支农新曲)(渔塘捉奸)(夫妻商店)(瓜园记)皆参加过汇演,获县一等奖,市二等奖
二、《立秋偶得》文/翠柳
夜雨清凉涤暑忧,豆香低绕垄云收。
翩跹稻影摇金绣,山果酸甜报立秋。
刘雨林:字翠柳。生在江南,长在塞北。经过“文革”,下乡插队。机关应事,仕途清贵。有缘诗词,嗜爱不悔。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内蒙古自治区诗词学会副会长,内蒙古草原散曲社社长。作品《雨霖诗绮》《雨霖词蕴》 。
三、安徽赵必胜诗歌四首A山村暮色
峻岭西峰落日圆,霞光入水映云天。
燕飞乱眼低空望,蝉奏销魂旷野阗。
总是夕阳无限好,徒悲残夏几人怜。
青春已逝不留色,脱发临风笑暮年。
B山乡夏晚
葵花绕屋栽蔬圃,竹叶依窗掩夏凉。
晨露篱园沾衣湿,晴风陌野送荷香。
村翁树下聊闲语,稻穗田中待灌浆。
傍晚炊烟升袅袅,群蝉奏曲唱悠扬。
C夏日河水凉
夏日炎炎河里凉,绿荫浓密掩斜阳。
清风拂面身神爽,碧水浮波手臂扬。
蝉咽声声传远树,荷香阵阵沁心房。
涟漪消尽鱼群涌,振翅蜻蜓陌野翔。
D忆儿时夏晚纳凉
檐前傍晚水冲凉,竹椅摇床倚树旁。
蒿草燃驱蚊阵扰,露天喜吃菜肴香。
蝉吟蛙鼓成天籁,斗转河倾映夜光。
最是阿婆慈爱曲,摇风打扇梦犹长。
赵必胜,安徽池州市贵池区棠溪石门高人,池州市诗联学会会员,爱好文学,习学诗词。作品在《池州诗词》、《池州诗联通讯》、《黄鹤诗苑》、《秋浦诗声》、《草原雄鹰诗社》、《晨露诗词》、《龙江诗词》、《赣雩文艺》刊物上均有发表。曾荣获北大荒文学馆开办的(耕读书会、耕读诗会)第38场,最具人气诗人网络大奖赛一等奖。
四、 火 线 桥 文/李洪挺
沂蒙红嫂响天下,火速筑起桥一架。
子弟兵过泪纷飞,浑身是胆意风发。
巾帼一副铜墙壁,肩上扛起国与家。
人民军队鱼水情,谱写传奇史诗画。
李洪挺,男,山东省泗水县人。曾在《山东文学》、《悦读》、《济宁文艺)》、《三峡》《中国散文网》、发表作品。《春 天的祖国》获《诗路精英》- -等奖《四渡赤水》获第六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金奖。
五、《忙头》文/曹德全
一、寒夜之求
1970 年代,山东鲁中地区的寒冬,仿佛是老天爷冷酷的手掌,将整个村子紧紧攥在冰冷之中。一个深夜,狂风如野兽般在村外呼啸,电闪雷鸣交织成一曲惊悚的乐章。
生产队长大憨正和妻子在热乎的被窝里睡得香甜,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如炸雷般响起,打破了夜的宁静。大憨一个激灵坐起来,披上棉袄,趿拉着鞋子就去开门。
门刚一打开,一个浑身湿透的人“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带着哭腔喊道:“大憨叔,我爹老了,求你去帮忙。”大憨借着屋内昏黄的灯光一看,是村里的大狗子。大憨赶紧伸手把他拉起来,说道:“孩子,快起来,这大冷天的,别跪着了,进屋说。”
大憨不只是生产队队长,更是村里红白事的忙头。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都得找他来操持。他为人热心肠,办事又周到,在村里威望极高。
二、发丧筹备
大憨让妻子烧了壶热水,给大狗子灌了个暖水袋,又让他换了身干衣服,这才详细问起情况。大狗子的爹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一辈子勤勤恳恳,没想到就这么突然走了。
大憨安慰了大狗子几句,便开始安排发丧的事儿。他先让人去村里的大喇叭上广播,告知村民大狗子爹去世的消息。不一会儿,村里的男女老少都陆陆续续赶来。
大憨站在院子里,像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他指着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说:“你们几个,去把村里的寿材抬来,动作麻溜点。”又对几个妇女说:“你们去烧些热水,准备给老兄弟净身。”然后转向几个年长的人,“你们跟我一起商量商量丧宴的事儿。”
就在大家都各司其职忙碌起来的时候,村里一个叫二赖子的人悄悄凑到大憨身边,阴阳怪气地说:“大憨哥,这事儿可不好办呐,听说大狗子他爹走得有点蹊跷。”大憨眉头一皱,瞪了二赖子一眼,“别在这儿瞎咧咧,先把眼前的事儿办好。”
寿材抬来了,净身也完成了,老兄弟被庄重地放进了寿材里。大憨看着寿材,心里想着,一定要把这场丧事儿办得风风光光,让老兄弟走得安心。
三、蹊跷之事
然而,奇怪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给老兄弟净身的水,原本清澈的水,没过多久就变得漆黑如墨。帮忙的人都觉得十分诡异,私下里议论纷纷。
二赖子又开始在人群中煽风点火,“我说吧,这事儿不正常,说不定老兄弟是有啥冤屈。”这话一出,大家心里都犯起了嘀咕。大憨虽然表面上镇定,但心里也不免有些疑惑。
到了晚上,守灵的时候,原本安静的寿材突然发出“砰砰”的声响。守灵的人吓得脸色苍白,纷纷往后退。大狗子更是吓得瘫坐在地上,哭喊道:“爹,你是不是有啥放不下的事儿啊?”
大憨强装镇定,走上前去,拍了拍寿材,说道:“老兄弟,你要是有啥事儿,就托梦给我,可别吓唬大家。”说来也怪,大憨说完,寿材的声响就停了。
但大憨知道,事情肯定没这么简单。他决定晚上去大狗子家,仔细问问情况,看看能不能找出这背后的蹊跷。
四、深夜探寻
夜深了,村子里一片寂静。大憨来到大狗子家,屋里只有大狗子一个人,眼睛哭得红红的。大憨坐在大狗子身边,轻声问道:“孩子,你爹最近有没有遇到啥特别的事儿,或者跟谁闹过矛盾?”
大狗子想了想,犹豫着说:“大憨叔,我爹前些日子去山上砍柴,好像跟邻村的一个猎户起了争执。说是我爹砍了他设陷阱附近的树,他还放狠话,说要让我爹好看。”
大憨心里一紧,看来这事儿可能跟那个猎户有关。他安慰大狗子说:“孩子,别害怕,有大憨叔在,一定能把事情弄清楚。”
离开大狗子家后,大憨决定去山上看看,说不定能找到一些线索。他打着手电筒,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山上走去。山上的夜格外寒冷,风吹过树林,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有无数双眼睛在黑暗中注视着他。
五、真相大白
在山上,大憨发现了一些奇怪的脚印。顺着脚印走,他来到了一个山洞前。山洞里隐隐约约有火光闪烁,大憨小心翼翼地走了进去。
山洞里,一个男人正坐在火堆旁,正是邻村的那个猎户。猎户看到大憨,先是一惊,随后又镇定下来,“你怎么来了?”
大憨严肃地说:“我来问你,大狗子他爹的死是不是跟你有关?”猎户冷笑一声,“我能有啥关系,是他自己不长眼,砍了我的树。”
大憨看着猎户,目光犀利,“你别以为这样就能瞒过去,那些奇怪的事儿,都是你搞的鬼吧。”猎户脸色一变,知道瞒不下去了,便交代了事情的经过。
原来,猎户为了报复大狗子的爹,在寿材上动了手脚,还在净身的水里加了能变黑的药粉。那些声响也是他在暗中用机关弄出来的。
大憨愤怒地说:“你这人心眼儿太坏了,为了这点小事儿,做出这种伤天害理的事儿。走,跟我去给大狗子他爹赔罪。”
猎户被大憨押着,回到了村子。在大狗子爹的灵前,猎户跪下来,磕头赔罪。说来也怪,从那之后,那些奇怪的事儿再也没有发生过。
六、圆满发丧
事情真相大白,大家心里的石头也落了地。大憨继续有条不紊地安排着发丧的事儿。丧宴上,大家吃着饭,谈论着这件事儿,都对大憨竖起了大拇指,称赞他的机智和勇敢。
发丧的那天,阳光明媚,仿佛老天爷也在为老兄弟送行。大憨带着大家,将老兄弟的灵柩抬到了山上的墓地。在庄重的仪式中,老兄弟入土为安。
大狗子含着泪对大憨说:“大憨叔,谢谢你,要不是你,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大憨拍了拍大狗子的肩膀,“孩子,以后好好过日子,你爹在天上看着呢。”
经过这件事儿,大憨在村里的威望更高了。而他,依然是那个热心肠的忙头,随时准备为村里的大事小情操持。因为他知道,在这个小小的村子里,他的存在,能让大家更安心。
曹德全,山东泗水人,汉族,本科学历,八十年代.曾在《胶东文学“》及全国青年散文大赛《梦》获奖,小小说《她究竟干什么?》获得新人奖,《山东供求报》编辑济宁记者站负责人,《供求快报》 主编,国家二级心里咨询师,济宁散文学会会员。
六、 永 恒 的 恩 惠 文/黄文海
2024年10月16号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山东省鱼台县30万亩水稻喜获丰收,鱼台县人民再次惊喜,自豪。鱼台县每年几十万亩水稻获得丰收,己轻连续60年,毕竟是解放以后的出现的奇迹。
鱼合县历史悠久。据县志记载:早在尧、舜、禹三个时期以前,被古人称之为东夷的部落就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春秋时期,鲁国于境内置邑。鲁隐公在此设观魚台,鱼台县由此得名。鲁隐公观鱼台在现在的鱼台县张黄镇武台村。从鲁隐观鱼也能悟出水多的问题,鱼台县的地势低洼,北面是南四湖(南阳湖、独立湖、微山湖、昭阳湖),南面地势高,每年秋天雨水多,几乎是年年受水灾。鱼台县志记载:“鱼邑水患,历世堪悲。”伟大的毛主席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长达28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新中国。农民有了政权,有了土地,当家做主人。可是,鱼台县处于处于滨湖涝洼,连年水灾,那时是,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社会景像,全是土路,宽的算是好路大路;住的都是一处裸房子低矮的土屋,既是睡屋又是厨房,屋墙底根有的是破砖,有的全是土墙,屋门木门草门,冬天大雪里外相连,屋内泥疙瘩凸起,有根绳子搭一搭东西。人民理解解,在当时刚解放的几年中,难以改变旧貌。
解放后第一年,乡亲几家联合逃荒到黄河北,冬天推着木鼓轮车返回到离家三里路的大聂村,亲戚告诉我父母,我爷爷病死了,如雷轰顶,父亲瘫在地上大哭,无法推车,我二叔把我们接回家。那时,我还不记事,这是后来听母亲诉说的。社会主义好,1957年,鱼台县秋季大雨滂沱,河决口,平地一米多深的水,墙倒屋塌,遍地行船,党和政府关心群众把鱼台县群众全部疏散到属济宁专区的几个县插队生活。1964年前的日子里,上级党和政府千方百计救济鱼台县人民,发放救济粮与款,号召外地支援干菜及旧衣裳,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吃饭问题,人民群众还得外出逃荒要饭。
毛主席时期 ,毛主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人心,鱼台县地势低洼,经常受水灾,几十万群众逃荒要饭的困境已经引起上级的高度重视及关注,1958年,担任中央水电部副部长的钱正英和山东省水利厅厅长江国栋两同志,高智慧,以农作物与水相连的密切关系,大胆提出设想,要想彻底解决鱼台县低洼水灾问题,把鱼台县由二年三作的旱作制,改为麦稻连作的江南模式。省、地领导研究施行。旱田改为水田,这需要排灌站、几级渠道,从无到有,得做大量的工作。需力气,需要物资,需要钱款。
1964年那年,我初中毕业,知道麦季缺乏肥料,没有浇水条件,只是靠天,麦子收的很少。秋季,种的豆子、綠豆等农作物,出苗后,乡亲们有求得好收成,流着汗水,锄的寸草无有,满地禾苗嫩绿,随风微微起伏,如同碧绿的海洋。可是,连几场大雨,南边的水泄,下边湖水顶托,田地里水淹没了禾苗,天睛后,太阳出来晒上两三天,水温高的烫人,嫩绿的禾苗烫蔫巴了,水下去后,一片刮白地,什么也没有了。上级断断续续送来干菜,上级的好心情都能理解。可是,从当年秋天,到下年的夏收,八九个月的时间,吃野菜都没有,怎么生活,邻居们一块商淡外出逃荒要饭。那时才有胶皮地排车轱辘,各家想各家的办法,买地排车杠,车圈,车带,凑合辆地排车。两三家织合在一起,我家和二叔家,还有另外一家,三家逃荒去外地。我父母带着我俩个弟弟去了河南的永城,夏邑一带,仅有破被子和小铁锅。我和叔伯弟弟留家跟奶奶,在家吃糖菜维持生活。家有在一个小箱子里有三斤多小麦,不舍得吃。有一天,东边邻居刘大哥拾了一只包尖红色钢笔,我感到稀奇、珍贵,因为没有见过这么好的钢笔,他说你要就给你,他也是没吃的,他要求给他点吃的就行,谁能知道到底值多少钱,自认为价值高,就把三斤小麦给了他,换了一支包尖钢笔,奶奶知道我用那仅有的三斤小麦换了钢笔,没有一点吃的了,就坐地大哭起来,奶奶哭,我也哭,哭了很久。这三斤小麦是父母留给我们老少娘几个的保命粮,。那时由于年龄小,考虑简单,不知啥重要,以后只能吃干菜,捞点小鱼小虾,艰难度日。
父母亲和两个弟弟到外面逃荒要饭,勉强活着,要一口吃一口,有时在沿途偷扒地地瓜吃,睡在路边烧砖的破窑洞里。有一夜睡在一个烧砖的破窑洞里,旁边还有一个不相识岁数大的流浪者,睡到即将天明时,父亲一模盖的破棉坎肩没有了,流浪者也不见了,意识到是流浪者偷的。天渐渐冷了,没有不行,于是,父亲顺着去城里的路追,追了几里地,在离城不远处追上流浪者,看到流浪者穿着父亲的坎肩,父亲让他脱下来,他不说话不反击,就是不脱,父亲与他撕把。此时,一辆货车停下来,仁义、热心的司机问怎么回事,父亲说清事情原委,那流浪者无奈,才把坎肩还给父亲。叔家住的另一个破窑洞睡着觉坍塌了一半,幸亏没有砸死人。出外逃荒,一是要饭吃,二是想给人家编蓆挣点钱,一时找不到编蓆的,找不到落脚的地方,经过蒙城县一个集镇上要饭,弟弟到了一家饭店,一个吃包子的好心人看弟弟可怜,给了两个包子,懂事的弟弟没吃进饥饿的肚子,留着拿回给母亲吃,母亲感动的热泪盈眶,母亲疼儿子揪心,哪能咽得下,装着生气的样子说:“快吃吧,两个包子还给娘吃,您吃了等于娘吃了。”后来母亲向我诉说,随听,眼泪随之往下流。
鱼台县经历过分县合并县的历程,为了种水稻,便于领导,鱼公县从金乡县分出,恢复鱼台县制。由旱改水田种水稻,是前所未有的,县委领导这场波澜壮阔的工作,顶风冒雪,和人民群众吃在起,干在一起,实在罕见,人民群众从心里敬佩。大力宣传改种水稻的必要性,及以后美好的前景。提高对种水稻的认识,缴发干部群众的干劲。有一天,我跟着村里的人到县农县厂开会,因为农具厂有一个大车间,客纳的人多,县的大会都在这里举行。县委书记讲:我们鱼台县地势低洼,几乎年年受水灾,全县人民群众被迫逃荒要饭,背乡离井。省、地、县尊照毛主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导,为了彻底改变鱼台县人民受苦受难的困境,决定解决鱼台县多朝多代种旱田受水灾问题,改水田种水稻。上级领导的指导思想是建立在实践之上。谷亭公社甄庄大队支部书记王传顺,幼年逃荒到天津小站,在那里当雇工,给主人种稻,有种水稻的技术,这两年,他在自己三分自留地里种水稻,在全县大面受水灾的同时,他的三分水稻至少能收200斤,解决五口人的生活。
由小比大,鱼台县治水种水稻是有希望的,有了大米白面,还可以向国家交公粮作贡献……。讲的清楚、流利、生动、逻辑性强,人们听了很受感动动。议论夸奖说:“毛主席领导的干部,打仗冲锋在前,在工作中一心一意的为人民服务。”又有人说:“工农出身的干部,生活朴实,并能吃苦耐劳。”有知点内情的人说:“新来的县委书记当过土八路,还在报社当过记者。”确实是能讲能写,人们肃然起敬,讲话如唱大戏的台词一样,会场上的人自动往前靠。后来才知道,为把江北的鱼台县变成一个类似江南的鱼米之乡,1958年,当时担任中虫水电部副部长的钱正英和山东省水利厅厅长江国栋两住领导曾提出的大胆设想,把鱼台县二年三作的昙作制,改为麦稻连作的新型模式。是鱼台县彻底将水害变水利,人民群众逃离苦难的法宝。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将50年代合并到金乡县的东部八处公社近1000个村庄,22万人口单划,恢复鱼台县制。
鱼台县是种旱田由来已久,改变成种水稻,好像神话故事。南方种水稻天时地利,北方种水稻,怎么可能,可以说像盲人一样,走一步领一步。县里开办种水稻有关技术学习班,我到县里参加稻子种植管理培训班,下午下班后,我走到街上,猛然看到父母和两个弟弟回来了,心里猛然一愣,心想回家来吃什么,那种久别亲人的重逢亲密感被担心挨饿冲淡了。我沉默地走到父母跟前,父母见了我亲切无比,微笑着看着我说:“我们去河南、安徽的县区要饭,人家说全国己经解放多年了,怎么出现了要饭的,人家不让待,那里的党委政府无法想象,把我们送上火车返回来了。这件事情一直深深地印在心里,特别悔恨,谁家的儿女见了外出几个的父母不亲,不想。到外边逃荒要饭不是去享福,是要一口吃一口,是死里求生。其实,当的全县22万人,一半都在外逃荒要饭。
大部分人不知道的是,上级党和政府,为了彻底改变鱼台县面貌,1964年12月,新鱼台县县委和政府,己经在中共济宁地委的领导和支持下,开始进行了根治鱼台水患的治水改稻决策。利用水患这个客观规律,治水改稻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工程量大,需要投入的资金、人力之多,是过去没有过的大工程,新县委与政府需要组织与操办新,从1964年12月恢复县制,当年稻改就务必在1965年5月前,当年稻改,需要建排灌站,挖修干支斗渠,从广阔的大地上行成灌排水血脉。才能保证四、五月份育秧及以后的插秧。当时正处于全国人民学习毛主席著作高潮的时候,毛主席关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和“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理论鼓舞人心,全县人民对稻改寄予殷切的期望。人民群众明白,战场上拼命流血是为了政权,吃苦耐劳的出力流汗搞建设是为了举家老小不逃荒要饭,丰富的衣食。热烈响应县委发出的“树雄心,立大志做社会主义新愚公”的治水种稻的号召。
建排灌站到湖东山区开山打石、运沙子。群众竭献微薄之力,将仅有一块石头,两块砖,拉着背着送到建站处。虽然是冬天,为不挨饿,不逃荒要饭,人们从内心产生的热情,如態熊燃烧的烈火,把严冬烤热了。排灌站抽河里的水得灌到地里,需要干、支、斗渠。挖建干渠全公社统一行动,男女老少都上阵,工地上红旗飘飘,每处工地上都是人山人海,用车子推土,用肩抬土,肩膀压肿不叫苦,轻份与小病不下工地。县城(谷亭)向西的那条干渠,王鲁公社的人民群众统一行动,正是三九寒天施工,全长七八里路,男女劳力几千人上阵,挖土抬泥筑渠,在工地近处找房子吃住,睡地是草窝,都是把湿鞋枕在头下,唯恐冻的硬棒棒的天明没法穿。挖河是全县人民大会战。当时吃特别孬,能吃上饭这是最高要求,野菜,地瓜干,好的是粮食面。为了实现种水稻,干部群众是饿着肚子干的。我父亲去湖里独山开山打石子,领个面馍不舍得吃,喝稀饭,省点馍馍往家捎。那个时候,国家生产条件差,粮食紧张,很少吃顿油多点的饭食,肉更是稀罕,临到竣工时,生产小队或生产大队的伙房,过油炸丸子,每人20个,有的也不舍得吃,拿回家给老人和小孩吃。鱼台县的稻改,不仅凝聚着人民群众的智慧与汗水,还有人付出了血肉之躯。在轰轰烈烈的进行中,不幸的消息传开,罗屯公社孙桥排灌站建成了,试机抽水时,水里的污物塞住了水泵进水口,光听见机器带的水泵空转,就是不出水,负责带领民工建站的高庄大队民兵连长张玺郎同志见此情景,奋不顾身地钻进五米以下的深水处清除泵口污物,人下去长时间不见动静,人们在焦虑不安中,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哎呀!水泵出来的水都是红色的,人们惊叫起来,停下机器,风华正茂20多岁的张玺郎同志被绞烂了,人们无不失声痛哭。后来听说的人,也都悲伤难过。张玺郎同志在鱼台县稻改中献出生命,在鱼台发展史上留存千古。
据统计,鱼台的稻改,从1964年12月作出决策,到1965年5月,完成第一期工程,历时150天,共计建成排灌站46座,开挖灌渠7296条,总长2753公里。搬运的土石方计1500多万方,如果筑成一米方高的土石坝,可饶地球一周半。在一无所有的基础上,建设成体系的排灌系统,为鱼台县由贫困县变成余粮县打下了水利基础。
有了排灌站,可以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时期,适时的灌水与排出了内地积水。1965年种植水稻35万亩,亩产330多斤,平均每人1.5亩水稻,每人占有500斤稻谷。当年近30万亩小麦,也取得了较好的收程,亩产130多市斤。那时化肥跟不上,只有氨水及少量的颗粒化肥。
鱼台县由旱田改种水稻,当年施工,当年见效,由人类以来的老灾区,解放以来一直吃着国家统销粮,人民群众逃荒要饭的县,苦干一年吃上了大米白面,是粮色最好的县。俗话说,有水有鱼,誉为鱼米之乡。贫穷县变成了余粮县,同年12月2日,山东省的大众日报发表为《奋起改造自然,涝洼面貌改观,鱼台县滨湖涝洼变稻田》的文章,介绍鱼台人民艰苦创业,一年巨变的事迹。由生产条件不断提高,农机与化肥增多,每亩单产不断提高,1973年12月1日,人民日报刊登《路子对,步子大》的文章,报道鱼台县1970年以来粮食总产以40%的速度增长,1972年粮食总产达到2.62亿斤。向国家提供粮食6320万斤,以后逐年增加。
鱼台县的干部和群众,感恩图报,并且有一颗赤心,深知稻改前全国各地救济我们,我们手收?,不能忘国家,不能忘了支援我们的弟县。在抓农业生产,积极交公粮上,我在公社工作,亲身经历过,公社干部到村住队,抓粮食稳产高产,抓交公粮作贡献,作为工作好差的标准,作为政绩。我帮助家交过公粮,亲眼目睹,鱼合县粮食局收粮处,周围的大街都是各公社户家拉着滿滿的地排车粮食挨号排队交公粮的,一排几里路远,白天交不上,夜里睡在粮食车旁继续挨号往前挪,熬两天两夜的有的是。我再说一个不光明正大,哭笑不得的小情节,为了快把公粮按规定交上,我私制找了收粮食的过磅的熟人,从后门里拉过去,俺村里邻们也拉着粮食跟过去,把我的公粮收了后,不收跟过去邻居的,邻居们与收公粮人员大闹起来了,急的要打架,无奈,收粮的工作人员叫来了维持秩序的公安人员,才阻挡按下。虽然闹架是不好的现象,从中反映出交公粮的积极性。
鱼台县由旱田改种水稻,由穷县成为向国家作贡献的大县,人民群众由逃荒要吃上了大米白面,种板方式改变,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突突,是国家改革精神的亮点。鱼台县经济上获得了稳固长远的经济实惠,艰苦创业的精神永远的激励人们前进。现在的济宁市市委常委,秘书长董波,在鱼台县任县委书记时,2017年6月,在全县干部大会上讲话提出,掀起鱼台稻改精神的热潮,稳农强工大发展。干群热烈响应,是县委的重要举措。学习稻改精神,会在改革发展中,受到鼓舞和启发,在鱼台县现有的经济基础,起到更快的发展作用。县宣传部组织了宣讲团,作者被邀请在县直机关,乡镇以逃荒要饭作为前提,讲述稻改的重要意义。以稻改艰苦创业的精神,积极的开拓现实的工作。在30多万亩麦稻连年大丰收的同时,开办了三个工业园。张黄以煤矿及化工加工综合工业园,工业路两旁工业园,城东工业园。县城按发展规划严格整治开拓,修建立了街道宽阔,安装了明亮的电灯,新建了商场、停在场,公厕等等。群众反映一片叫好,有的喜笑着开玩笑说:“县城有公厕了,去县城不作难了,不用怕找不到厕所里。”现在的农村,种地机械化,灭草打药有的用飞机,不过,人民群众的要求也髙了,人类是继续发展的历史。鱼台县从1964年改种水稻以来,种地逐步机械化,水肥充足,一年两季,小麦与水稻每亩单产都过千斤,几十年如此。
作者在县政协工作过,虽然退休,被邀参加县政协举办的学习稻改精神的坐谈会,我顺应想到,亲身度过稻改前之苦,并经常听到长辈们讲过逃荒要饭的经历,解放前是痛苦血泪的历史,1964前是逃荒要饭的历史。鱼台县是由鲁隐公在此设观鱼台而得名。上溯2739年的观鱼台,证明鱼台县经历了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历朝历代,其中有誉为神圣的皇帝明君,谁也没有解决鱼台县的水害问题。只有到解放后,在毛主席和共产党领导下,把冶理鱼台县水害问题列入议事日程,利用客观规律,变水害为水利,改旱田种水稻,鱼台县的水稻稳产高产,米质量好,又抗灾,连续丰收。生活幸福美好。
黄文海,男,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发改局退休,济宁市作协会员。喜欢文学,写短篇小说【居安思危】1999年荣获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精短文学优秀作品》三等奖。中篇小说《破天荒》《金菊和银菊》写长篇小说【燕王称帝】二十万字。【腥风血雨】二十四万字。【湖畔】二十万字。【蓝天新星】二十万字。【荣辱】十二万字。写电影《金菊和银菊》2009年在全市剧本征集活动中获提名奖。2011年著大型电视连续剧【挺进东北】(四十九集)五十三万字。2013年著电影剧本《春辉齐天》。2015年著电视连续剧《城乡故事》,2017年,江苏省农家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报国家广电总局拍摄备案公示,因费用没拍。2021年著大型电视剧《伟大的二十八》七十多万字,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艰苦卓绝的二十八年。2022年写(喜剧)《天趣》。散文《永恒的恩惠》
本期制作人
张燕
图文编辑
刘友朋
《鲁源文苑诗歌散文选萃》作者/鲁源文苑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