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月沉香
作者:孙培棠
日子像晒在竹竿上的衣裳,不知不觉就干了。昨日还是青丝满头,今朝已见白发数茎。我常蹲在巷口的石阶上,看邻家小儿嬉戏,他们跑跳的身影里,分明晃着从前的自己。
菜市场的老张头,日日守着那方豆腐摊。清晨五点钟便支起油布篷,将雪白的豆腐一块块排在木板上。有人问他:"老张,这般年纪还起早贪黑?"他便眯起眼睛笑:"手上有活计,心里才踏实。"他粗糙的手指抚过豆腐表面,像是在抚摸岁月的纹路。豆腐卖完,他便坐在马扎上喝大碗茶,看往来行人如看流水。这般活法,简单却自有滋味。
巷尾李婆婆独居多年,窗前永远摆着几盆茉莉。夏日傍晚,她总要把竹椅搬到院中,摇着蒲扇看云。孩子们偶尔从她门前跑过,她便变戏法似的从兜里摸出糖果。我曾见她对着枯萎的茉莉说话:"老了老了,开得慢些也好。"那语气,仿佛在安慰自己。她的皱纹里藏着光阴的故事,却从不见她数算年岁。
王裁缝的铺子亮着昏黄的灯。老花镜架在鼻梁上,针线在他指间穿梭如飞。年轻人笑他还在用手工缝纫,他头也不抬:"机器走得快,可针脚没有温度。"他每缝完一件衣裳,必要抚平每一道褶皱,那神情,像是在抚平生活的皱褶。有次我见他对着镜子给自己剪白发,剪刀"咔嚓"响,白发落在地上,竟像下了一场小雪。
我们都在老去,像墙角那株老梅,枝干渐曲,花开渐疏。老陈在邮局干了一辈子,退休那天,他把褪色的制服叠得方方正正。后来常见他坐在公园长椅上,给鸽子喂食。他说:"现在才看懂,日子要慢慢嚼。"阳光透过梧桐叶,在他身上洒下斑驳的光影,那光景,竟比年轻时穿着制服的样子更从容。
黄昏的巷子里飘起炊烟,各家灶台上的动静汇成生活的交响。卖芝麻糊的挑担老人摇着铜铃走过,铃声荡进暮色里。小孩子追着担子跑,老人便舀半碗给他们尝。这场景看了三十年,芝麻糊的香气没变,变的只是喝糊的人。老人说:"甜味留在舌根,日子过在心尖。"
老去原不必惊慌。你看街角修鞋的老周,总在哼着跑调的小曲;早点铺的刘婶,每早炸油条时都在跟着收音机跳舞。他们额上的皱纹里,积着阳光。生命像一块老腊肉,时光把它风干,却酝酿出特别的滋味。
夜渐深,巷口的灯一盏盏亮起。老人们坐在门墩上闲话,影子投在斑驳的墙上。他们说起当年的饥荒,说起孩子的婚事,说起新开的超市,语气平和得像在说别人的故事。星空下,这些苍老的声音轻轻飘荡,与夏虫的鸣叫混在一处,竟分不出哪个更持久。
我渐渐明白,老去不是凋零,而是沉淀。像一坛黄酒,在岁月里慢慢醇厚。那些皱纹是生命的地图,白发是光阴的勋章。老张头的豆腐,李婆婆的茉莉,王裁缝的针脚,都在诉说着同个道理:活着不在于追赶太阳,而在于细数阳光落在掌心的温度。
晨起梳头时,又见数根白发。我不再急着拔去,而是对着镜子笑了笑。窗外,卖豆腐的吆喝声正由远及近,新的一天,老的时光,都在这清脆的声响里,缓缓铺展开来。
作者 简介孙培棠(曾用名:大海滩、许旭),徐州市国土资源局退休干部。
《世界文学》签约作家,文学爱好者。在乡镇担任通讯员时期,先后于《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日报》《徐州日报》《铜山报》及省、市、县电台发表稿件500余篇。退休后重拾文学创作,已出版:
文集《人生交响曲》(30万字)
散文集《百花飘香》(25万字)
长篇小说《乡村风情》(27万字)
主要获奖作品:
报告文学《大美徐州》(一部家乡文化的壮丽史诗)荣获2024当代作家年度文学奖一等奖。
散文《放歌磨盘山》获“翰墨流芳杯”全国文学原创大赛三等奖。
《愿做党需要的那颗螺丝钉》在“喜迎二十大,初心不改”征文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文学作品在中共徐州市机关工委“见证精彩、时代印记——喜迎二十大”文学、摄影征文中荣获优秀奖。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永胜杯”参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175596.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