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里的时光
作者:王贞强(甘肃)
故乡的风,总带着一股土腥气,混着草木的清香,一踏上村口的柏油路,就漫进了鼻腔。我又回到了这里,脚步总不自觉地往儿时疯跑的地方去——那条横贯村子的土沟,那片爬满酸枣刺的坡地,还有沟对岸几孔塌了半边的窑洞。
站在沟边,风卷着黄土打在脸上,恍惚间还是五六岁的光景。那时候,这几孔窑洞是新挖的,是当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居住的地方。大人们闲聊时说过,这是当年给“知识青年”挖的,一镢头一镢头凿出来的土坯墙,摸着还带着烟火气。沟对面还有个地坑院,顺着斜坡往下走,能看见几孔并排的窑洞,也是给那些年轻人住的。
我那时候不懂什么是“知识青年”,只记得他们是一群和村里不一样的人。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皮肤没那么黑,说话带着城里的口音。他们跟着爷爷辈学犁地,握着锄头的手磨出了泡,直起腰时总往远处望。可他们会教我们认字,在窑洞墙上用炭笔写“农业学大寨”,还会讲火车跑得有多快,说城里的楼比村口的老槐树还高。我们一群孩子总爱围着他们,像看稀罕物,他们也不恼,只是笑着把揣在兜里的水果糖分给我们。
最清楚的一次,是他们在沟边的田里用拖拉机耕地。铁家伙“突突”地跑,扬起的尘土能遮住半条沟。我们几个本村的孩子追着拖拉机看,邻村的几个半大孩子跑来起哄,推搡着要把我们赶走。正闹得凶,一个戴眼镜的知青跑了过来,他没怎么大声骂,只是叉着腰站在我们跟前,说“都是娃娃,闹啥”。他个子不算高,可邻村的孩子看着他手里还没放下的铁锹,悻悻地走了。他回头冲我们笑,眼镜片上沾着土,说“以后再有人欺负你们,就喊我们”。这些大哥哥们对我们的保护让我记忆犹新,时至今日耳畔还经常有他们宏亮的声音响起!
后来没过多久,那些窑洞突然空了。地坑院的斜坡上,只剩下我们偷偷藏起来的一些用泥巴捏的小玩具。大人们说,知青们回城了,国家叫他们回去工作。我蹲在窑洞门口,摸着墙上模糊的字迹,总想问他们:城里的楼真的比老槐树高吗?可没人能回答我。
后面这些废弃的窑洞便成了我们小孩子的游乐胜地,我们经常让羊在沟里吃草,而我们却在几孔窑洞里来回穿梭,玩猫捉老鼠的游戏。
如今再看这几孔窑洞,墙皮剥落得露出了黄土,窑顶塌了个洞,阳光直直地照进去,能看见地上厚厚的积尘。风穿过破洞,呜呜地响,像谁在低声说话。我踩着土块走进去,脚底下踢到个东西——是半块磨得光滑的瓦片,许是当年他们用来煮茶的。
原来有些记忆不用刻意拾掇,早就在这些老地方扎了根。就像这窑洞,就像那些大哥哥的笑脸,风一吹,就从时光里走出来,和眼前的黄土、风声,融成了一片。或许这就是故乡的意思吧,不管走多远,总有些人和事,守在老地方,等你回来看看。
作者简介:原名:王贞强,笔名:兰之韵 字:沁之 号:镇原山花 春城醉客 书斋号:蘭馨草堂 文艺爱好者!中外诗人,诗韵墨语等平台签约诗人!喜书法,舞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