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咪猫,上高窑,高窑高,掏雀雀,猛一跳,没逮着,扑噜噜,都飞了”“红萝卜蜜蜜甜,看到盼到要过年;娃娃要吃肉,他爸没有钱”。这些质朴灵动、富有情趣的童 谣,和我一样上了年纪的人大都记得。现时,每当自己想起,仍能引发灵魂的悸动,让我感到世上好多东西已远离而去,只有童年离我不远,一下子重新把我拉回到童年自由自在的快乐时光,心中总会溢起一股暖流。
有人说过:“回忆过去的生活,无异于再活一次。”人到了一定年龄,总会在往昔岁月的时光中,找寻曾经亲历的趣味和快乐。当回忆的触角碰到了那些仍然生动、仍然鲜活、仍然亲切的往人往事时,感慨之情、珍重之情、恋念之情就会在胸中涌动起来。而一首首充满天性、铭记在心的童谣,更易促发人的激动和兴奋,成为内心深处永恒的快乐记忆。
人云,童年因天真而可爱,青年因拼博而可嘉,中年因负重而可赞,老年因守德而可敬。童年的认知、情感、语言、思维总与生活环境共生共长,且充满无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孩童们对世界的看法和把握,源于生活中与自然环境的直接互动。童谣简洁、明快,自然天成,富有童心童趣,适应了儿童的心理、心性和心声,把儿童们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天性充分展放,得到了儿童们的普通喜爱和欢迎。其鲜明的道德特征,内涵的精神追求、情感指向、价值理念、生活哲理,有点石成金、润泽无穷的教化美与人格形成的气质美,会潜移默化地渗入幼小的生命和血液,进而影响童识,在心灵上受到陶冶,在思想上受到启迪,伴随着儿童们成长的岁月,不断萌发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朴素情感与担当,直到生命的高点,也会成为一代人的情感共鸣、价值认同与共同的美好记忆。
童谣,如佳酿,历久弥存,撩人心扉。它让童年的时光留在身边,使人遐想无尽,心境豁然,泪眼扑朔迷离。像母亲深情的催眠曲:“红豆豆,绿米米,俺娃是我的亲嘴嘴”“打锣锣,喂面面,俺娃是我的亲蛋蚕”;像教诲小孩勤劳的:“娃娃勤,爱死人,娃娃懒,拿个棍棍往外赶”“头发梳得光,脸上得香,只因不劳动,人人说他脏”;像引导悯农爱农的:“老天爷,甭下咧,麦子碗豆长大了”“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跌倒小学生,笑死老黄牛”;像灌输民俗文化的:“腊月八,吃腊八,吃了腊八过年呀”“小娃小娃你甭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一首首童谣,内容清新多彩,格调自然健康,浅显中透出深意,毫无人为造作斧痕。这些童谣易记易唱,琅琅上口,长短不一,简洁明快,通俗易懂,寥寥数句,启人心智。在童年的玩耍游戏时会更加随意地展现出来,自有妙趣。如:“晃悠晃,晃马夹;西头来了个大姐家,梳油头,带翠花,你看翠达不翠达”“拉箩箩,扯箩箩,麦子熟了蒸馍馍”“羞、羞、羞,把脸抠,抠个渠渠种碗豆,今年不收明年收”“月亮爷,丈丈高,骑白马,挎腰刀;杀个狼,狼有肉;杀个兔,兔有血;杀个鳖,鱉有油,放到锅里滋噜噜。”……
童谣,具有童年的思维特征、心理特征、语言特征、游戏特征和情趣特征,能够感受到童心的纯真和可爱,生命的烂漫与温馨,闪耀着人性的光泽,富含我们民族思想情感的文化元素,也内涵着长辈们的希望和期待。它对于培养儿童对生活的热爱之心,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传递真善美的人生价值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教益作用。
人生永远走不出自己的童年,个人生命的底色在童年就悄声如息地打好了。如一位哲人所说:“对生活,对我们周围一切的诗意和理解,是童年时代给我们的最伟大的馈赠。”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了人间苍桑,越发懂得了童谣,是小时充满欢乐的的印记,是个人成长的心曲,都是可记录、可珍藏、可回味的嘉谣趣事。
童年会过去,回味记忆里的童谣会让自己的日子温暖、亮鲜和多趣,一直保持和拥有一颗不曾泯灭的童心。童心令人年少,也就会守护住真诚与欢乐的人格。
作者简历
骆忠学:西安市长安区人社局退休干部。1965年8月入伍,1969年6月评为技术员,1982年评为技术10级。1985年4月转业回长安,先后在县直机关党委、区人社局、老龄办、安监局工作。曾为长安区老年科协会长、西安市老年学学会副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