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之间,回国已经快有两个月了。这段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却足以让我见到生命中最重要的亲人和朋友。虽然还有些很重要的亲人朋友因为各种原因这次没能见到,但此时此刻我心里始终惦记着,等下一次再相聚。除此之外,我几乎没有无效的社交,更没有刻意去参加新的社交圈子。别人怎么看我并不重要,因为我清楚,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人能见到、能陪伴,我就已经尽了最大可能。
很多时候,我宁愿自己一个人在家静静待着,也不愿去参加那些无意义的饭局和寒暄。如今的回国,对我们一家来说,更像是一次探亲和短途旅行;而在海外,才是真正的家。我们今晚就要启程离开了。在这段旅途中,除了对亲友的思念和对下次相见的期待,几乎没有其他额外的期盼。那些没见到的亲人朋友,仍在心里挂念;那些已经见过的人,则希望下次见面时彼此都能更好。
至于这个环境、这里的企业与未来的发展,我早已不抱任何希望,自然也没有所谓的“期待”。相反,无论是我还是孩子,甚至是我的创业规划,我们都期待着回到马来西亚,那个充满温度、机会和可能性的地方。那里的生活有阳光、有蓝天、有自由,有不必刻意伪装的真诚和人情味。相比之下,这里的空气仿佛越来越稀薄,机会被压缩到令人窒息,人间的温暖和希望正一点点流失。
外面的世界,也许没有多少我们思念的人,但那里有属于我们的生活气息,有可以自由呼吸的蓝天,有一步步靠奋斗获得的成就与收获。而这些,在这里的现实制度下,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失。曾经,我很希望这里能变好,甚至想过哪怕微不足道,也要为改变尽一份力量。但现实一次又一次击碎了我的愿望,让我渐渐明白,有些事情不是努力就能改变的。如今,我不仅对这里失去了信心,还带着一种深沉的无奈与绝望选择离开。
有人问我,计划什么时候再回来?我很明确地告诉他们:只要制度依旧、环境不变,我未来回来的次数只会越来越少,更别说回来发展了。等到有一天,这里的权力被分化,市场经济真正被全力发展,人们能够互相包容与理解,大量外资外企进入,法治和契约精神被尊重,那时候或许我会回来。即便未来很少回来,我也会尽自己所能,去做我认为正确的事,尽力让这片我曾深爱的土地变好。只是,那一天,不知还要等多久,也许要等到连孩子的孩子都已经不再记得这片土地曾有过温度。
事实上,我这次回国最大的感受,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割裂感。亲情是真实而温暖的,可制度却是冷漠而冰冷的。亲人之间的拥抱可以让人流泪,可现实的高墙却让人透不过气。这个国家的土壤上,有我无数的回忆和情感,但却越来越不适合种下我未来的种子。你可以爱这里的人,却无法认同这里的规则;你可以怀念这里的味道,却不愿久留在这片空气中生活。
这也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家”不是出生地,而是一个能让你安心呼吸、自由选择、努力就能看到回报的地方。出生地可以给你根,但给不了你翅膀;而翅膀,是你自己要去寻找的。对于我们一家来说,马来西亚才是那个让我们有安全感、能够展开生活想象的地方。这里的回国之旅,只是短暂的停靠,而不是归航。
李嘉诚曾说:“我身本无乡,心安是归处。”这句话正是我此刻的心境。家,不一定是在自己出生的地方,而是在那个能让我们呼吸顺畅、感到温暖、充满希望的地方。即使未来我很少回来,我仍会尽自己的能力,去做我认为正确的事,力所能及地让这片我曾深爱的土地变好。
这片土地上有很多人,嘴上抱怨着环境的种种不公,却依旧习惯性地服从、适应,甚至为压制自己的人辩护。他们会在饭桌上痛骂现实的荒唐,但第二天又在朋友圈转发官方口径;他们看得见自己的孩子被同样的教育模式捆住,却安慰自己“大家都一样”,仿佛只要集体沉沦,就能让痛苦变得不那么刺眼。这样的状态,才是真正的绝望,它不是看不到希望,而是人们渐渐习惯了没有希望的日子。
所以,当别人问我为什么不在这里创业、不在这里扎根时,我只能笑笑说:我不想用余生去和一堵不会倒的墙较劲。墙是死的,人是活的,但在这里,人最终会被磨成和墙一样的形状。等到有一天,这里真正不再需要“适应”,人可以自由呼吸、自由思考、自由创造,那时也许我会回来看看。只是,如果那一天真的到来,我担心我已经习惯了外面世界的阳光,再也无法适应这里阴影下的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