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铸就的奋斗传奇
(鲍鹏山,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导师)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以非凡的毅力和不懈的奋斗,书写出震撼人心的生命篇章。卢化南便是这样一位人物,他的人生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在苦难的磨砺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在岁月的沉淀中铸就了不朽的传奇。
苦难童年:困境中坚韧的萌芽
卢化南的童年,被贫困与病痛无情笼罩。1岁那年,凛冽的寒冬里,大人们为生活奔波忙碌,无暇顾及襁褓中的他。在狭小的坐楼中,他长时间暴露于寒冷之中,双脚不幸冻肿。此后,每到寒冬,冻伤红肿便如恶魔般如期而至,疼痛如影随形,直至15岁,他仍需拿棍辅助行走,每一步都写满了艰辛与无奈。
而4 - 6岁时,命运的重击接踵而至。姐姐、妹妹、弟弟先后因白喉炎治疗无效,在病痛中夭折。那一刻,母亲的哭声如利刃般刺痛他的心,家庭的天空瞬间崩塌。当时,山区医疗条件极度匮乏,6个自然村仅有一个医疗点,无数生命在病痛中挣扎消逝。这段惨痛的经历,让他过早地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与生活的残酷,也在他心中种下了坚韧的种子。
然而,苦难并未压垮这个幼小的灵魂。逢年过节,他跟随大人走亲戚,走出家门和本村,那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让他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6岁时,逃学的他被爷爷逮住送回学校,尽管学习初期成绩不佳,常考0分,被同学嘲笑为“卢化南大鸡蛋”,但他并未因此气馁。夜里,他参加扫盲活动,听老人讲述山中的传说,那些关于老蹩驮山、金马驹和金豆豆的故事,如同一束光,点燃了他内心深处对未知世界的强烈好奇和探索欲望。这束光,成为他一生不懈追求的动力源泉。
少年求知:探索中力量的积累
卢化南的少年时期,是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求知、探索的成长历程。为了练习写字,他在校门外坡下仔细寻找没有写完字的纸,那一张张纸片,承载着他对知识的渴望。三年级后,过年时他尝试写对联,虽然字迹歪扭,但大人亲戚看到后那欣慰的笑容,让他感受到了知识的实用价值,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学习的信念。
7岁后,他开始帮大人分担家务,烧火、做简易菜、抬水、扫地、洗衣,每一项家务活他都认真对待。他还跟着大人捡麦、红薯等庄稼,挖地丁、五加皮、防风等药材,这些经历不仅让他学会了生存的技能,更培养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他自学木工活,亲手制作大门楼、衣柜、床、箱子,虽然外观并不精美,但却解决了家庭的用品需求。他还自编箩头、筐、篮,开荒种粮,种甜叶菊,并到西安、洛阳等地售卖,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约2000元)。此外,他还养猪、鸡、蝎子,尝试各种创业途径,为家庭增加收入。
在学习上,他也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小学后期,他的考试分数开始领先。在关阳学上学时,他拜同学卢左京为师,在黄河中游泳。尽管夜里咏过黄河返回时被老师逮住罚站黄河边上,但这并没有阻止他对新鲜事物的探索。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同野草般疯长,驱使他不断去尝试、去体验。
青年奋斗:实践中辉煌的铸就
高中毕业后,卢化南毅然投身于艰苦的体力劳动中。他去老八沃、香房煤矿井下挖煤、担煤,用架子车拉煤到河边装船。在大峪,他参与修红卫渠;在王屋,他投身修水库;在韩彦,他参与修水渠。每一项工作都充满了艰辛和危险,但他从未抱怨过,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投入到工作中。
在生产队,他更是积极发挥自己的才能。修梯田、垒石礓,放羊喂牛,他样样在行。当过会计的他,将各块地形画图,便于承包,这一创新做法在全乡得到推广。他还打过铁,发明抬石钳,做顶杆副业,让每个劳动日的收入,从多为8分至3角提高到1元,使生产队成为全县的模范。此外,他写了《石工》(本村石艺)一书,推广石匠技艺,被评为县科技模范。这些成就的背后,是他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
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卢化南更是展现出了惊人的毅力和决心。他经常到附近村借书看,还连续三年到济源文化馆、地质二队查资料,拜老师请教。为了节省时间和费用,他天不明就起身,背上一些红薯作为干粮,步行120里路。夜里,他举着火把行走,天不明又赶回家。这样的往返,他坚持了18次。在油灯下,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着每一本书,汲取着知识的养分。他的这种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和为梦想付出的努力,令人肃然起敬。
他曾三次前往郑州省地质厅、北京地震局等机构,汇报自己提出的新发现理论,与专家们进行请教、交流和完善。白天,他在工地辛勤劳作;休息时,他便沉浸在书本中;夜里,他点着油灯深耕知识。去厕所时,他因为太专注看书而不断碰到墙上才惊醒,甚至蹲着也不忘看上一会儿书。为了计算引力,他打坏了三个算盘,验用了二麻袋稿纸。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生动地展现了他为追求科学真理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中年成就:奉献中光彩的绽放
卢化南在文物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进入文物队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开展文物钻探、资料整理等各项业务。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几乎由他一人独立完成,他走遍了济源的每一个角落,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隐藏着文物线索的地方。他编写的文物志,详细记录了济源地区的历文化遗迹,为后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他还积极举办文物版面展览,向大众普及文物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文物的价值。
他凭借着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破译了蚌蚪文的碑意,这一成果在文物界引起了轰动。在一次砖厂的考察中,他追回了一件商周青铜锏的二级文物,为国家挽回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他发现的四千年饭块,在36种媒体上刊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此外,他还理顺了文物保护体制,在收复阳台宫、盘古寺的过程中,他不顾个人安危,积极协调各方关系,差点被佛教人士打死,但他始终没有退缩。
他的宣传影响力得到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他的努力下,文保所先后升格为文物处、文物局、文物保护中心。他自己也因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杰出贡献,被评为模范、科技拔尖人才、文化能人等。他写的《怎样保护古文化遗址》的论文,被列入国家21世纪战略规划,并到重庆进行学术交流;编写的济源文物保护方案至今仍在执行,为济源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晚年探索:超越中境界的追求
退休后的卢化南,并没有选择安享晚年,而是依然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对未知的探索欲。他骑自行车绕地球一圈,查看地质地貌,用双脚丈量大地,用双眼观察世界。他甚至报名参加2030年的火星探索计划,渴望为人类避热探路,这种超越常人的勇气和追求,让人为之惊叹。
他笔耕不辍,创作了《从河南走出的客家人》《给道德经续十八篇》《别斗了,200年以后地球上无人了》《1000年后人类社会路线图》等一系列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未来的展望,更是为人类未来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思考和指引,仿佛是在为人类30000年后离开太阳系前绘制一幅辩证哲理的路线图。
他还考察了台湾,写了《解决两岸统一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等建言;给联合国写了《极端天气形成的原因和对策》《天热灾害多,世人要节约》《天体引力和地震的关系》等文章。其中,有的理论和联合国近两年气象会议决定相一致,可以预报地震,并且经过多次验证。他的推论将能有效地预防地震灾害和财产损失,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有人分析,他的这些理论属于原始创新,将来有19项能获诺奖或大奖。
面对挫折:坚守中品格的展现
在卢化南的人生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他也遭遇了许多不顺和挫折。因出版了三本书,他遭到了作协主席的嫉妒和打压。报社不登他的文章,已经排上的也被撤去。这位作协主席还到他所在的局里,在6个领导面前告状,说他写的书丢人,要求管一管他,并封禁了他出版的《幻瑰拾贝》一书。然而,卢化南并没有屈服,在郑崇海局长的支持下,书最终得以解禁。
市宣传部长召集他所在局的领导人会议,不让他再向上级写建议,要求层层上报批准,以免影响形象。卢化南以法律为武器进行抗争,坚持公民可以向国家主席报告的权利。领导见他顶撞,要求他写检查,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原则。
旅游局通知他删去网上文章《济源是赵姓人氏的发迹地》,他不配合,结果被开除卢仝文化研究会成员、老科技成员。但最终,国家发牌子,全世界赵氏人来济祭祖,证明了他的正确。反对他最强烈的李XX写书时,还引用了他这句话。
在地质部得到将评地质公园的消息后,他找旅游局长卢XX,希望能把王屋山申报成地质公园。但卢XX却说这不是他们的事,让他找地矿局。地矿局赵局长对他发脾气说:“你是市长、书记,来管的?”两年后,王屋山用大成本申报成功。
他为了助力经济发展,免费送专利技术,找多个部门却无人理会。他投资奖励6千元,送给送信人,至今仍无音信。然而,这些挫折并没有让他放弃自己的追求,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的信念。他以坚韧不拔的品格,在逆境中坚守,在挫折中前行,展现了一位奋斗者的伟大精神。
总结:奋斗人生的启示
卢化南的人生,是一部充满苦难与奋斗、挫折与坚持的传奇。他在苦难的泥沼中萌芽出坚韧的品质,在探索的道路上积累了无穷的力量,在实践中铸就了辉煌的成就,在奉献中绽放出耀眼的光彩,在超越中追求着更高的境界。
他的故事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它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无论遇到多少挫折,只要我们怀揣梦想,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在困境中崛起,在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卢化南的奋斗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怕困难,勇往直前,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的人生,是一部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铭记的奋斗史诗。
鲍鹏山 文小言代笔
2025.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