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脉在平仄与喜乐中流传
——评焦德斌《儿孙乐<八首>》
文/鲁崇民
秋季是丰收的季节。立秋刚过,我在老家陪父时,意外收到了焦德斌的新作《归来拾韵》诗歌集。这部诗集收录800余首(篇)作品,艺术形式多元,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古风、词、散曲、诗钟等诸体兼备;内容亦丰,涵盖乡情、亲情、忆念、遣兴等诸多方面,如百花园般,短时间难以尽览。恰逢暂居老家,借雨后宁静之夜,特从诗集中择出八首关乎儿孙之乐的作品,串联成篇试作赏析。
退休教师焦德斌的这组《儿孙乐<八首>》诗作,以家族血脉为经纬,编织出一幅涵盖子女成长、晚辈婚嫁、孙辈学业与添丁之喜的家庭画卷。七首七言与一首五言错落相映,或恳切叮咛,或欣然庆贺,或描摹天伦,字里行间既带着师者特有的温润与恳切,更满溢着长辈对儿孙的拳拳深情——从当年三尺讲台育桃李,到如今含饴弄孙传家风,那份育人的使命感始终未改,只是将“课堂”搬进了家庭,将“学生”换成了至亲。而作为退休教师的创作,这组诗歌一个鲜明特点是自然流露的教化功能,于温情中藏箴言,在喜乐里含引导,让平凡日子里的温情与力量在平仄韵律中流转。
分而观之,各诗亮点鲜明:
《勉儿》聚焦家风根基,以“田园几代好耘耕”勾勒家族世代躬耕的质朴底色,“身贱德高亦受崇”八字凝练出不慕浮华、重德修身的处世箴言。当“跃农门担重任”的蜕变到来,诗人以“铭心永志我家风”作结,简笔勾勒中见精神传承——这不仅是父亲的叮嘱,更延续着师者“传道”的本能,将家族基因化作无形的“教材”,注入晚辈生命,质朴语言里藏着“立德树人”的延续,如春雨般润物无声。
《勉儿提干》则深含人生智慧,从“寒门自明”的成长底色,到“十年磨剑”的磨砺之功,既赞晚辈奋进之姿,又暗藏“山高路远”的成长不易。“每探迷津渡远行”四字,既写晚辈求索之态,亦藏诗人以师者经验“指路”的暗线,让叮咛更显恳切。继而以“霾雾天空突兀起,冷温宦海古来生”暗喻世事复杂、仕途多艰,末句“初心不忘迈豪步”既是鼓励亦是告诫,情感由欣慰转深沉。这份“爱之深则虑之远”的沉潜,恰似当年备课般细致,将“立身”之道融入叮咛,尽显育人者对“学生”长远发展的责任担当。
《贺女儿“特岗教师招聘”折桂》两首诗,以抑扬对比见张力,更显真情厚度。其一写“外院五载苦钻研”的积累与“屈就社区望龙泉”的暂困,“东风不与我女便”藏尽对女儿怀才不遇的微憾;其二转写“招教两试闯大关”的捷报,“折桂一枝分外妍”的喜悦与“人生出彩凭真技”的笃定相映。从“望龙泉”的怅然到“梦喜圆”的笃定,不仅是女儿境遇的转折,更暗含诗人对“教育价值不因境遇而减”的信念,与自身执教生涯中“扎根讲台不问境遇”的坚守形成互文。对“真才实学”的推崇,既是对女儿的肯定,更是对教育初心的呼应——仿佛看到当年他教导学生“功夫不负有心人”的身影,将职场之路当作另一种“学业”,为女儿的“毕业”喝彩。
《喜闻女儿教学技能大赛获奖》这首诗以“教坛传承”为暗线,将父亲的欣慰与教育者的共鸣熔于一炉。开篇“不恋闲职校做家,栽桃育李献芳华”,既赞女儿舍安逸、择讲台的职业坚守,更暗合诗人自身“育桃李”的毕生追求——父女两代人对教育事业的选择,恰是家风中“奉献”二字的生动注脚。“三年炼课甘吃苦”以时间维度凝练深耕之志,“伏案寒灯承夜露,执鞭倩影沐朝霞”则以空间意象勾勒日常:寒夜备课的孤寂与晨曦执教的热忱,形成昼夜对照,将教学的辛劳与神圣具象化,仿佛能看见一位年轻教师接过父辈“教鞭”的身影。末句“折桂消息胜递茶”尤见匠心,以寻常生活场景作比,将获奖的喜悦从个人成功升华为“教育初心”的延续——对诗人而言,女儿的“戴花”不仅是家庭的荣光,更是自己毕生奉行的“育人之道”有了传人,这份跨越代际的职业共鸣,让“喜”的内涵更添厚重。
《喜长孙完婚》以喜庆意象开篇,“焦府门庭瑞气腾”点出家族喜事的热烈氛围,“高梧叶茂凤栖桐”以“梧桐引凤”的传统意象暗合家族“根深叶茂方得佳缘”的期许,喻指良缘天定。“添美星”的比喻尤妙,既赞新娘美好,又暗合家族添新人如增光彩的愿景。这份对晚辈幸福的热忱,如同当年为学生进步而欣喜,其中既含祝福,亦藏对“家庭和睦”的教化,让“相敬如宾”的期许随喜庆自然流淌;此刻的“课堂”更显温馨,“祝福”成了最柔软的“评语”。
《孙子梓霖中考有寄》洋溢少年意气,“雏鹰试翅向蓝天”起笔便见蓬勃朝气,“六月榴花绮梦燃”烘托青春张力。“湛海无边凭塔亮,碧空有路放眸宽”喻指考场需明向、需志远,“毫噙彩墨云笺秀,胸有成竹榜眼圈”细绘应考状态,末句“再砺霜锋三载后,黉门上庠敢为先”以“黉门”“上庠”等传统学府称谓,寄寓对孙辈攀登学业高峰的期许,将眼前考试与未来憧憬相连。字里行间,既有祖父的期盼,更藏着师者对“后辈学业”的天然关切,仿佛又站在了讲台,为学生加油鼓劲,那份对“成长”的期待从未褪色。
《喜得凤孙》节奏轻快如鼓点,前有孙子中考“榜眼圈”的学业之喜,后接“产房又讯凤孙添”的添丁之喜,两重喜悦叠加,让“吟爷雅兴一时起”的狂喜顺理成章。“凤翥龙翔韵浪翻”既点“凤孙”之名,又寄寓家族兴旺,这份喜悦里,藏着对“新生命”的珍视——如同当年迎接新生入学,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饴含喜弄孙》以五言写隔代亲,尤见生活真趣。“举顶呱呱笑,搁床恼恼嗔”捕捉祖孙互动细节,“无端成老小,得意变天真”道尽长辈在孙辈前的情态蜕变。这份“天伦隔代亲”里,有卸下讲台严肃的柔软,却未丢育人者的细腻——观察孙辈的一颦一笑,恰似当年留意学生的细微变化,只是此刻的“关怀”更显纯粹。
这组《儿孙乐<八首>》的深层主题,始终围绕着家风与传承,而焦德斌的教师身份,让这份传承更添“育人”的使命感。从当年讲台上传道授业,到如今家庭中言传身教,他将“教育”的内核从知识传授升华为精神培育:《勉儿》的“家风”是品德课,《勉儿提干》的“初心”是处世课,《贺女儿折桂》的“真技”是奋斗课,《寄孙子中考》的“砺锋”是成长课。这种“退休不褪色”的使命感,让家风传承有了更具体的载体——他既是家族故事的记录者,更是家族精神的“授课人”,用诗词作“教案”,将一辈子的育人智慧,化作滋养家脉的春雨。
综览全组诗作,诗人以退休教师的温润视角,将“家”的故事铺展于平仄之间。从三尺讲台到家庭小院,变的是“育人”的场景,不变的是那份对成长的珍视、对传承的担当。诗作不刻意追求华丽,却以生活化的语言让真情与责任自然流露,既守诗词格律,又融烟火之气。这份对家脉的珍视,恰如我此刻陪父的心境,让平凡日子里的亲情与传承更显厚重——这组诗不仅是“儿孙乐”的记录,更展现了一位教育者将使命融入血脉的坚守,让育人的初心与家脉交织,在平仄与喜乐中生生不息。
2025.8.12于旬邑贾村
附:
儿孙乐(八首)
文/焦德斌
勉儿
田园几代好耘耕,身贱德高亦受崇。
今跃农门担重任,铭心永志我家风。
勉儿提干
生在寒门当自明,山高路远勇攀登。
十年磨剑锋初露,每探迷津渡远行。
霾雾天空突兀起,冷温宦海古来生。
初心不忘迈豪步,再越雄关奔锦程。
贺女儿“特岗教师招聘”折桂
(一)
外院五载苦钻研,八级英语向校园。
东风不与我女便,屈就社区望龙泉。
(二)
招教两试闯大关,折桂一枝分外妍。
人生出彩凭真技,教苑栽桃梦喜圆。
喜闻女儿教学技能大赛获奖
不恋闲职校做家,栽桃育李献芳华。
三年炼课甘吃苦,今日竞能欣戴花。
伏案寒灯承夜露,执鞭倩影沐朝霞。
深知爱女情怀远,折桂消息胜递茶。
喜长孙完婚
焦府门庭瑞气腾,高梧叶茂凤栖桐。
亲朋举盏同欢喜,祝贺吾家添美星。
孙子梓霖中考有寄
雏鹰试翅向蓝天,六月榴花绮梦燃。
湛海无边凭塔亮,碧空有路放眸宽。
毫噙彩墨云笺秀,胸有成竹榜眼圈。
再砺霜锋三载后,黉门上庠敢为先。
喜得凤孙
才喜孙儿榜上圈,产房又讯凤孙添。
吟爷雅兴一时起,凤翥龙翔韵浪翻。
饴含喜弄孙
饴含喜弄孙,方寸暖如春。
举顶呱呱笑,搁床恼恼嗔。
无端成老小,得意变天真。
不管媳儿怨,天伦隔代亲。
【诗人简介】
焦德斌,网名烛魂诗情,退休教师,中华诗词学会、陕西诗词学会、陕西省散曲学会、咸阳市诗词学会会员、旬邑县诗词楹联学会理事。常有诗作发表于省、市、县诗词刊物和多家诗词网络平台。被县诗词楹联学会授予"三水诗人"称号。出版个人诗集《归来诗梦》,合集《秋声》《蒹葭诗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