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回 裴志夏:岁月里的赤诚之心 1919 年,裴志夏出生在山西省夏县牛庄村。家境的贫寒,如同一层厚重的阴霾,剥夺了他读书识字的机会。然而,命运的安排总是充满了戏剧性与使命感。1937 年,风云突变,抗日战争的烽火熊熊燃起。年仅 18 岁的裴志夏,以放羊为掩护,悄然踏上了为地下党传送情报的隐秘征程,如同在黑暗中潜行的勇士,为光明而默默奔走。同年,日本侵略者与汉奸的残暴行径如恶魔般肆虐,他们将裴志夏的父亲、姑姑等六位亲人当众活埋。那血腥的场景,如同一把利刃,深深刺痛了裴志夏的心,悲痛欲绝的他,眼中含泪,心中燃起了熊熊的复仇之火与抗日之志。他毅然决然地投身抗日队伍。从此,踏上了那片充满战火与热血的残酷战场,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人生篇章。
在台儿庄战役的枪林弹雨中,裴志夏如同一头勇猛无畏的雄狮,勇往直前,不惧生死。纷飞的战火,映照出他坚定的面容;呼啸的子弹,擦过他坚毅的身躯。此后,他又在山西省夏县军分区服役,参与了百团大战等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役。每一次战斗,都是生与死的考验;每一次冲锋,都是对信念的坚守。1941 年,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里,裴志夏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班长到排长,裴志夏在战火的淬炼中不断成长。抗日战争胜利的曙光刚刚照亮大地,他又马不停蹄地投身到解放战争的滚滚洪流之中。同浦路战役、淮海战役等 9 次大规模战役,见证了他的英勇无畏。他在战场上的勇猛表现,如同璀璨星辰,让他屡立战功。一枚枚勋章,是对他卓越战功的褒奖;大校军衔,是他荣耀的象征。
1953 年,裴志夏满载荣誉从朝鲜回国,肩负起保卫鞍钢的重任。1957 年,他做出了一个令人钦佩的决定——积极申请转业到地方。他如同一只迁徙的候鸟,飞向了吉林省双辽县这片陌生而充满希望的土地,开启了为人民服务的崭新征程。
1958 年,行政14级干部的裴志夏从中共双辽县委常委转任第一任双辽农场党委书记。在这里,他如一棵深深扎根土地的参天大树,为农场的发展和职工的幸福,倾洒着自己的心血与汗水。
他深知科技对于发展的重要性,一来到双辽农场便建立了双辽农场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并亲自担任主席。下设的五个研究室,如同农场前进道路上的五盏明灯,为工、农、牧业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指引着方向,让农场沿着科学化发展的康庄大道稳步前行。
他心系教育,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于是,1958年一场全员扫盲运动在农场轰轰烈烈地展开。夜校里那温暖的灯光,照亮了职工家属们求知若渴的脸庞。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仅仅两年时间,便基本扫除了农场的文盲。不仅如此,他还兴办子弟小学和半工半读农业中学,为农场的孩子们搭建起知识的殿堂,让他们拥有了自己的学校。一批又一批的生产建设骨干,从这里走出,成为农场发展的坚实力量。
他致力于活跃职工的业余生活,为这片略显单调的土地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篮球场上的欢呼,仿佛是青春的呐喊;电影队的光影,如同梦幻的画卷;文化室里的书香,弥漫着知识的芬芳;广播站的声音,传递着温暖与希望;文艺宣传队的表演,绽放着生活的多彩。他深入基层,与职工们同吃同住,打成一片。1960 年,在三大队蹲点时,面对职工食堂粮食不足的困境,他巧妙调配稻糠,解决了燃眉之急。同时,他还带领大家开垦菜园,让职工们从此不再为吃菜发愁,那一片翠绿的菜园,成为了职工们心中的希望田野。
在他任职的 8 年里,虽历经“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的狂风骤雨,但他与场长携手并肩,带领职工们勇毅前行。他们扩大垦荒面积,如同拓荒者般开拓着新的天地;实施激励机制,激发着职工们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开展劳动竞赛,让农场处处洋溢着奋进的气息。他们大力发展畜牧业和特产业,建起了酒厂、造纸厂等,将曾经荒芜的双辽农场,打造成了如诗如画的鱼米之乡。
1959 年,裴志夏荣获全国劳动光荣勋章,这份荣誉,是对他辛勤付出的最好肯定。1965 年,长春电影制片厂还在此拍摄了纪录片《哈拉巴山下的鱼米之乡》,让双辽农场的美丽与裴志夏的事迹,传播得更远更广。
裴志夏始终不忘初心,把党的事业高高举过头顶,放在首位。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农场出现问题,他都会如同一道迅疾的闪电,立刻前往解决。他铁面无私,从不搞特殊化。在困难时期,自家也吃着玉米瓤子面的菜团子,而他的工资,却时常用来接济那些生活困难的群众。他的高尚品德,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着人们的心灵。
然而,命运的波折并未停止。1966 年,他被打成“走资派”,遭受了无尽的批斗与磨难。但他的信念,如同泰山般坚定不移,从未有过丝毫动摇。直到 1969 年初,他才从“牛棚”中解放出来,下放到双辽柳条乡走“五七”道路。之后先后任双辽种羊场党委书记、双辽县科委副主任兼地震局长等职务。虽历经职务变迁,但他那颗默默奉献的心,从未改变。
2000 年 1 月,裴志夏因病与世长辞,享年 81 岁。中共双辽县委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他身盖党旗,安详地离去。他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故事,如同岁月里最动人的篇章,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追求理想与光明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