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束红光、七张面孔、数筒胶卷,撬动起最沉重的历史。
2025年8月12日,《南京照相馆》官方微博宣布密钥延期至9月24日;截至8月12日19时22分,该片票房突破23亿 。电影《南京照相馆》自上映以来,好评如潮。场场片尾曲毕后,放映厅里总是久久沉默、落针可闻,历史深重的悲响仍在观众们心中轰鸣,震耳欲聋。

《南京照相馆》电影官方海报
在这部电影里,照片是“主角”,像刀锋一样把历史切出两张底片:一张写满日常,一张充斥罪恶。南京贡院街的“吉祥照相馆”橱窗,曾挂满纪念照、结婚照、全家福,刻画出南京城老百姓一张张生动的面庞。1937年冬,这些生活影像被残忍的屠杀罪证覆盖,记录下不容抵赖的真相。
在日军肆虐、南京沦陷的黑暗时刻,照相馆成为一群小人物的避难所,他们挣扎求存、不忘大义,也正是在邮差阿昌、老板老金和演员毓秀这群普通人的拼死保护下,照片铁证最终得以呈诸公堂,审判罪恶。电影里,快门声与枪声在蒙太奇中数次重叠,用“相机即武器,照片即子弹”的隐喻,让记录、呈现和铭记的意义在银幕内外都得以彰显。
如果要问这部电影究竟好在哪里,观众的答案可能各有不同。或许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提问,文艺作品应该如何更好地看见历史、靠近历史?《南京照相馆》呈现的答案是独到而准确的:让黑白照片里无声的面庞自己“说话”,让剧情里鲜活的普通人自己“抉择”。
聚焦于普通人民群众的镜头,告诉了今天的我们,抗日战争期间3500万牺牲的中国军民,他们究竟是什么人。有军人、邮差、警察、演员、小老板,也有父母、儿女与兄弟姐妹,一张张照片,代表着一个个未被遗忘的生命,证明曾经有人怎样活过,怎样逝去。虽形形色色各不相同,危难之中却有着共通的民族大义。电影“以小载重”艺术内核所表达的恰恰是:“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
有深度的创作脱胎于更为深沉的历史真实,借助电影的还原,我们可以窥见并想象,“京字第一号证据”的16张照片,从照相馆到审判庭,经过了多少人的见证、保护和传递,最终在最被需要的历史时刻,得见天日。也不禁会思考,如果记忆被扭曲、历史被遮蔽,我们是否还能分辨真相、珍惜和平?历史这卷胶片,从来容不得“涂改”。今天的我们,不仅要记住那段历史,更要思考如何让这种记忆不被简化、不被利用、不被遗忘。
一组照片,从历史上南京城华东照相馆里的方寸暗室,传递到八十余年后《南京照相馆》电影大银幕上,值此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回望那段血与火淬炼的岁月,“接力”仍在继续,且没有终点。历史的星火也将在一次一次传递中永续,明鉴前路万千。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余丽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