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维朝
每次回到老家,也去老岳父家。吃过饭后,喜欢看他舔碗的样子。
等吃完了饭,他就开始舔碗。一只手托着碗底,大碗扣住他的整个脸。他伸出舌头,晃着脑袋,像一头在舔食的老牛,吧唧吧唧地从碗的边沿开始舔起,大碗在他手里转着圈儿,他从碗的边沿一直舔到碗底,美滋滋地舔完后,把碗放在饭桌上,将筷子搭在碗上,抹一抹嘴巴,长舒一口气,才心满意足地结束这顿饭,那碗里已经洁净得像刚洗过一样。不管吃什么饭,他的舔碗是必须的。他已经八十多岁了,从他自己双手端起饭碗开始学会吃饭的时候起,他的父亲就教会了他舔碗,从此舔碗就伴随着他的吃饭,一直到现在。
其实我小时候也会舔碗,而且舔得和他一样干净,但后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不再舔了。那也是我爷爷教会我的,那时候爷爷就告诉我,粮食不能糟蹋,就说起“我们那时候”,是如何如何的饿过,一口饭吃不上的日子是多多的,“饱了一口难咽,饿了一口难得”。他说起这些就像祥林嫂说“我真傻,真的”一样,我听多了看他要说起这些,就七拐八拐把他的话题扯开,不过我还是学会了舔碗,也喜欢看我爷爷舔碗。看他舔净了碗,又开始清理起因为舔碗而沾在他的长胡须上的菜渣子、面糊糊。
我也问过老岳父,如今不缺吃的了,还舔碗干什么,他的回答挺简单:“习惯了。”可见习惯不论好赖,坚持本身也是难能可贵的。
舔碗的由来,究其原因,就是被饥饿逼出来的。现在还遗留下来的老一辈人的舔碗,与其说是习惯了,不如说是对那时候的饥饿的心有余悸,它是现代人所无法理解的。在被饥饿的死亡威胁着人的生命的年代里,喝完了碗里能照出人影的清汤面糊糊,不舔干净碗壁上的残渣,那简直就是罪过。
陈忠实先生在长篇小说《白鹿原》里描写小财主黄老五, “其实也是个粗笨庄稼汉,凭着勤苦节俭一亩半亩购置土地成了个小财东”。他不但舔自己的碗,还舔长工黑娃的碗,教训黑娃不屑于舔碗,“所以你才出门扛活儿,要是从你爷爷手里就舔碗,到你手里刚好三辈人,家里按六口人说,百十年碗底上洗掉多少粮食?要是把洗掉的粮食积攒下来你娃娃就不是出门熬活反是要雇人给你熬活啰!”真是种粮食的人才知道粮食的金贵!
“袁隆平”三个字,对于中国人来说,无疑是千钧之重,其意义不言而喻。袁隆平院士逝世,人们纷纷自发走到路上、走到殡仪馆、走到他工作过的地方,向这位老先生表达出致敬之意,是因为袁老先生用他的知识和执着,解决了中国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2004年度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节目给他的颁奖辞中有一句是:“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民以食为天,谁让人吃饱饭,谁就是英雄。
粮食丰收固可喜,但浪费更可怕,爱惜粮食更可贵。
最近看过一段视频,中学生军训。
这是一段震撼人心的视频:几位军训教官当着全体军训学生的面,吃掉学生倒进桶里的剩饭,问:“你们觉得脏吗?”有学生嗫嚅地回答:“脏。”“粮食脏吗?等你们长大了,能读懂历史的时候,你们会发现,中国历史,就是一部饥饿史!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和传统历史,一直都在与饥饿做斗争!中国才刚吃饱饭几年,你们就开始浪费粮食!”身教胜于言传,给学生上了终身难忘的一课!
学生流下的泪水,就是他们觉悟的誓言。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到当下的“光盘行动”,人们时刻都在注意爱惜粮食,告诫孩子们,告诫所有国人:反对浪费,弘扬和践行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作者简介:
宋维朝,青海门源县人。
门源县退休教师。门源县作家协会及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喜欢文学,爱好摄影。有文字发表于《金门源》及网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