撵 月 亮
作者:李占峰
改革开放前,周至县广济公社一带的农民把到秦岭山砍木料,晚上趁着月亮光的照明,急行于周佛公路或小路,躲避林业局设立的检查站,将木料拉回,称为"撵月亮"。
当时生产队是“大锅饭”,劳动日值二、三毛钱。年底决算后,找钱户没有钱给队上,分钱户分不到钱,只有采取"拧账"的办法。社员做些小生意,被大队认定为“资本主义尾巴”,开大会批判。生产队每年把公粮任务完成后,通过给国家卖购粮和棉花,才能得到些钱,由国家定价,玉米每市斤0.08元,小麦每市斤0.138元,因而生产队也很穷,年底根本拿不出来现金分红。传说某一生产队的存折上只有八分钱在守着存折。在这种背景下,年青力壮的社员们只有通过到秦岭山砍些木料,躲过林业局的检查站偷拉回家,到县城木材市场变卖后,获取一些家庭的日常开销钱。
小麦屯大队六队的李崇杰和李改生,有一次结伴去南山(秦岭山)拉木料。白天给生产队干了一天活,下午放工后吃过晚饭,拿着红芋、玉米面蒸的黄黄馍,拿着斧头、大绳,从辛口步行进山,全部是羊肠小道。路有三、四十厘米宽,路边有枣刺,穿的草鞋、布鞋,胶鞋穿不成,树查查容易穿透,而且还买不起。草鞋一双三毛钱,既经济又实惠。他们俩人渴了用手掬几下河坝的水喝,饿了吃一些自带的干粮,困了坐一会儿歇一歇,走路时还怕蛇咬。经过一晚上的跋山涉水,终于走到了青岗砭出木头的地方,大约离秦岭山口五、六十里。休息片刻后先寻干木头,没有干木头再砍一个湿木头。一般都是硬杂木(青岗木、"绿青蛙木"、漆木、白杨木),只要粗、直,就值钱。
李崇杰和李改生两人砍了一个“绿青蛙木”,四米长,直径有二十厘米,又砍了一个撑木,休息时撑一下木料。白天不敢走,晚上走周佛公路。一人扛着木头的一头,另一人扛着木头的另一头,走一截子公路停下,一人休息,一人先去前面侦察一下,看有巡逻的人没有。一旦被检查站雇的联防队员发现,轻者没收木料、斧头,然后走人;重者没收木料和斧头后,把人送到公社的民兵小分队劳动改造。
检查站前面有一条小路通到了夏家梁,夏家梁属于马召公社苍峪大队管辖,是一个不足十户的生产队。从夏家梁到边山曹家滩自然村上面的清凉寺(俗名黑塔寺)有一个小路,李崇杰和李改生给木头上面绑一个绳子往下放,称为"溜子",一直放到黑塔寺。"溜子"中间低,两边高,一米多宽,四十厘米深,是人们砍柴,偷木料时长期磨损形成的。从“溜子”中间取出木头后,扛到曹家滩熟人家放下,再回到七、八公里外的家里休息。晚上拉上架子车,躲过北大坪检查站,把木头从曹家滩熟人家拉回。
无论是走公路还是走小路,都要趁着月亮未下山,加快步伐,所以称"撵月亮"。时间长了,“撵月亮”就成了偷拉木料的代名词了。当然月亮下山了,黑夜也能走路,毕竟困难、危险多一些。
李崇杰和李改生把木头拉到县木材市场卖了二十元钱,每人十元,高兴地很,相当于在生产队干了两月活。
李崇杰又说,七队的李马连十三岁第一次进山,扛了一个短截子白杨木,到木材市场卖了十几元钱,把李马连高兴得晚上睡不着觉。
县木头市场重点是武功县普集镇的人来买木料。也有本地的木匠买。他们一般是买回后打架子车箱、打三八柜(放衣服的柜子)、打结婚用的家具。还有乾县、彬县等北五县的人来买。
回想起过去的艰难岁月,李崇杰不由得感叹:“现在的人福大得很!现在的社会好得很。"
2025年8月11日
作者简介:李占峰,一九六〇年五月生。周至县广济镇小麦屯村人。一九九〇年毕业于新疆广播电视大学,新闻专业大专学历。曾在新疆信息报社工作数年,在《新疆日报》《新疆信息报》《西北信息导报》等十多家媒体发表消息、通讯百余篇。与人合编《实用信息管理学》《实用公共关系学》《实用市场学》《闪光的业迹》等书。《盩山厔水系天山》一书收录纪实文学《顽强拼搏,情系天山》,《忆0702》一书收录纪实文学《不该遗忘的历史》。二〇一六年主编《家风家教》一书。一九九〇年在西安参加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书法班学习。二〇二〇年十二月,《溢香的泥土》(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出版)一书收录散文三篇、摄影作品二十多幅。散文四五十篇先后在《中国作家网》和《家在盩山厔水间》《诗画田园》《诗韵楼观》新媒体发表。青年时代学医数年,获中医师职称,任村医数十年。现作务猕猴桃果园,业余酷爱摄影和写作。二〇二一年七月加入周至县作家协会,二〇二三年六月被周至县作家协会评为优秀会员。二〇二四年五月印行拙作《乡野拾萃》,约十万字。
【诗韵楼观】
~~~~~~~~~
纵情笔墨 快乐自我
~~~~~~~~~
特邀顾问:王芃 张地君
文学顾问:魏龙 凡夫易谈
总编:诗韵楼观
主编:陈洁 张香荣
编审:吴建辉
编委:宛雪 秋芝韵 吕孔雀
美术编辑:吕义孝
刊头制作:宋育平
文宣:魏龙 存良
法律顾问:石根丹青
投稿加主编微信:13991136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