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诗意传承的灵韵长歌:赏析若欣《古韵裁成星斗句 新篇碎作雾烟章》
作者:田金轩(湖北)
《古韵裁成星斗句,新篇碎作雾烟章》是若欣的又一诗章,作为文友,我着实为其在诗中展现出的才情与思考所触动,愿借这篇评析,与大家一同走进若欣构建的诗意天地。
一、古韵开篇:时光交织的诗意画轴
诗的起笔,“风从渭水漫过来时,总带着半卷残唐。长安的月光正蘸着酒,写满朱雀街的墙。”短短数言,便勾勒出一幅充满历史沧桑与诗意氛围的画卷。渭水之风,似是岁月的使者,携着残唐的记忆缓缓而来。长安的月光,宛如一位风雅的墨客,以酒为墨,在朱雀街的墙上书写着往昔的繁华与故事。这一开篇,巧妙地将读者引入特定的历史情境,营造出古朴且略带怅惘的氛围,恰似为全诗徐徐拉开了一幅古韵悠悠的画轴。
从《诗经》到唐诗,若欣敏锐捕捉到文化传承的脉络。“诗经里的芦苇还在摇,摇成唐诗的韵脚”,此句妙不可言,将《诗经》视为诗歌文化的源头,那随风摇曳的芦苇,在时光流转中,幻化成唐诗韵律的基石。每片芦苇叶尖闪烁的光芒,恰似先民对生活的深情眺望,历经千年依旧熠熠生辉,形象地展现出《诗经》对唐诗在精神内核上的深刻滋养与延续。
二、唐诗风骨:豪情壮志的激昂奏鸣
在对唐诗的描绘中,若欣精准把握其雄浑壮阔、刚健有为的特质。“那些句子是有骨头的,能撑起盛唐的气象”,一语道破唐诗的精髓。以李白诗句为例,“仰天大笑出门去”尽显其自信豪迈,如大鹏展翅,欲扶摇直上九万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则凸显其不屈傲骨,对权贵的蔑视与抗争跃然纸上。这些诗句不仅是李白个人精神的写照,更是整个盛唐文人阶层的精神象征。他们以诗为剑,斩破现实的荆棘,追求理想的光芒;以豪情为翼,翱翔于自由的天际,铸就了唐诗如高山般巍峨的风骨,撑起了盛唐的辉煌气象。
若欣对经典诗句的解读独具匠心,“白日依山尽,多像夸父的脊梁,把地平线撑得老高,让落日跌进诗行”,将王之涣的诗句与夸父逐日的神话相勾连,赋予诗句全新的深度与力量。落日如夸父追日般壮烈地跌进诗行,恰似历史与文学的激情相拥,展现出唐诗在传承《诗经》对自然、生命关注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出的宏大视野与磅礴气势。“黄河之水天上来,不是夸张是真相,银河在笔尖决了堤,才漫过李白的酒缸”,更是以奇崛的想象,将李白诗歌的豪放浪漫渲染到极致。那汹涌奔腾的黄河水,仿若银河倾泻,从李白笔尖奔涌而出,漫过他的酒缸,让我们仿佛目睹李白在醉意中挥毫泼墨,灵感如洪的豪迈场景。
三、宋词风情:婉约豪放的交织变奏
当笔触转入宋词的世界,若欣以细腻笔触勾勒出其别样风情。“转个弯,宋词的烟雨就漫了过来,把盛唐的月光泡得软,泡成李清照的海棠”,此句宛如清风拂面,将宋词与唐诗的风格转变描绘得生动而美妙。宋词的烟雨如江南的柔纱,将盛唐的刚硬月光晕染得柔和婉约,幻化成李清照笔下娇俏又含愁的海棠。“知否知否”的嗔怪中,隐隐透出《诗经》“桃夭”的芬芳,巧妙地将宋词的婉约与《诗经》的古朴韵味相衔接,展现出文化传承的细腻脉络。
然而,宋词并非仅有婉约一面。苏轼“大江东去”,如惊涛拍岸,以豪放之笔续写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理想的执着。他将唐诗的剑化为酒囊,在醉意朦胧中,仍能望见“关雎”未歇的浪涛,这是对传统诗词精神的传承与创新。辛弃疾“把吴钩看了,钩尖挑着‘黍离’的伤”,借“吴钩”这一饱含英雄气概的意象,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黍离”之伤更添深沉家国情怀。柳永“晓风残月”,如泣如诉,缠成“蒹葭”未断的愁肠;姜夔“二十四桥”下,“汉广”的水悠悠流淌,承载着无尽的情思与哀怨。宋词的长短句,犹如一幅精美的工笔画,用细腻笔触绘出文人墨客的万千心事,既有水的柔情,又有钢的坚韧,全方位展现出宋词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与独特艺术魅力。
四、今古之思:诗心的迷失与复归探寻
当目光投向现代,若欣以犀利的笔触直指当下诗歌创作的困境。“屏幕上的字长得快,像没扎根的秧”,形象地揭示在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影响下,诗歌创作变得浮躁而浅薄。创作者们急于求成,缺失了“推敲”的执着与“捻断胡须”的专注,使得诗歌沦为无根之萍,失去了应有的深度与内涵。对经典诗句的恶搞与篡改,如“床前明月光”被改成“手机屏幕亮”,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更是反映出当下诗歌创作在追求自由创新过程中,迷失了方向,情感表达空洞苍白,恰似泛滥的“我爱你”,甜腻却无“投我以木桃”的真挚与含蓄。
但若欣并未一味批判,而是积极探寻诗心的回归之路。“其实诗从不是随便的吟唱,是灵魂在土壤里的生长”,她呼吁现代诗人回归生活本真,汲取古典诗词的精华。像《诗经》那样,将生活的点滴细细品味,酿成醇厚的诗意佳酿;像唐诗那样,让豪迈的气魄如山岳般巍峨耸立;像宋词那样,把细腻的心事编织成精美的诗篇。她以“风还在吹,从渭水到现在的窗”为引,表达自己渴望承接先民的诗意传承,将诗经的种子播撒在现代的土壤,让唐诗的光辉照亮当下的心灵,让宋词的烟雨润泽浮躁的时代。她期望现代诗歌能重拾传统诗心,在创新的道路上不忘初心,让每一个字都深深扎根于生活,绽放出充满生命力的诗意之花。
五、艺术品鉴:语言与构思的精妙协奏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首诗语言优美灵动,意象丰富多姿。若欣巧妙运用诸多生动意象,如渭水、月光、剑鞘、琵琶、芦苇、海棠等,宛如用五彩丝线编织出一个如梦如幻的诗意王国,构建出一个个鲜活可感的场景,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修辞手法的运用更是精妙入微,“那些字是活的,会在破晓时舒展翅膀”,赋予文字以生命的活力,让诗词仿若拥有了灵动的灵魂,在破晓的曙光中轻盈舞动。
在构思上,全诗以时间为线索,巧妙串联起从《诗经》到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将不同时代的诗词文化进行对比与关联,层次清晰,结构严谨。在对古今诗词的探讨中,若欣既有对古韵的赞美与传承,又有对今诗的反思与期许,情感真挚而深沉,如同一曲悠扬的乐章,在读者心中奏响对诗词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之音。整首诗恰似一场精妙的协奏,古韵与今声相互交融,共同演绎出对诗词文化的热爱与守护之歌。
若欣的《古韵裁成星斗句,新篇碎作雾烟章》无疑是一首佳作,它好似一座灯塔,照亮我们探寻诗词历史的航道,也为当下诗歌创作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与借鉴。期待在诗意的长河中,我们能一道,追寻古人的智慧,重拾失落的诗心,共同书写新的传世篇章。
附原诗:《古韵裁成星斗句,新篇碎作雾烟章》
作者:若欣
风从渭水漫过来时 总带着半卷残唐
长安的月光正蘸着酒 写满朱雀街的墙
谁把剑鞘拍得响 说要骑鲸渡瀚海
谁把琵琶弹得烫 让杏花雨落满洛阳
那些字是活的 会在破晓时舒展翅膀
带着关关雎鸠的鸣 掠过蒹葭苍苍的江
诗经里的芦苇还在摇 摇成唐诗的韵脚
每片叶尖都挑着光 是先民未凉的眺望
你看那"白日依山尽" 多像夸父的脊梁
把地平线撑得老高 让落日跌进诗行
"黄河之水天上来" 不是夸张是真相
银河在笔尖决了堤 才漫过李白的酒缸
陈子昂站在幽州台 把时空望成空茫
前不见古人的长衫 后不见来者的鞋帮
唯有那句"独怆然而涕下" 挂在风里晃啊晃
晃成千年后的叹息 还带着幽州的霜
诗经里的"硕鼠"还在跑 跑成唐诗的惆怅
"朱门酒肉臭"的宴席 摆着"黍离"的荒凉
"采菊东篱下"的手 曾采过诗经的"薇"
南山的云飘过魏晋 落在王维的辋川庄
那些句子是有骨头的 能撑起盛唐的气象
"仰天大笑出门去" 是骨头里的光在亮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是脊梁不肯弯的倔强
连杜甫的"穷年忧黎元" 都带着青铜的重量
转个弯 宋词的烟雨就漫了过来
把盛唐的月光泡得软 泡成李清照的海棠
"知否知否"的嗔怪里 藏着诗经"桃夭"的香
"寻寻觅觅"的黄昏 比"蒹葭"的白露更凉
苏轼的"大江东去" 是把唐诗的剑换了酒囊
醉里挑灯看的 还是"关雎"未歇的浪
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 钩尖挑着"黍离"的伤
栏杆拍遍时 惊起的是诗经里的雁一行
宋词的风骨是水做的钢 能绕指也能穿肠
柳永的"晓风残月" 缠成"蒹葭"未断的肠
姜夔的"二十四桥" 桥下是"汉广"的水在淌
"所谓伊人"的影子 还在词牌里游逛
那些长短句是绣着泪的锦 裹着未凉的滚烫
"十年生死两茫茫" 是锦缎上磨破的地方
"众里寻他千百度" 灯火阑珊处 是诗经的月光
照着词人们的笔 把心事刻进青石板的巷
可风一吹 就吹到了现在的窗
屏幕上的字长得快 像没扎根的秧
谁都能敲出三行两韵 说这是诗的模样
没有"推敲"的斟酌 少了"捻断胡须"的忙
"床前明月光"被改成"手机屏幕亮"
"举头望明月"成了"低头刷过往"
诗经里的"伐木丁丁" 变成键盘的当当当
"呦呦鹿鸣"的宴 换成点赞的虚晃
有人把"我爱你"写得泛滥 像超市的糖
甜得发腻 却没有"投我以木桃"的香
有人把"孤独"挂在嘴边 像廉价的妆
遮不住"独怆然而涕下"的真 空剩皮囊
那些句子轻飘飘的 风一吹就散成烟
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狠 少了"两句三年得"的煎
连押韵都懒得讲究 说这是自由的容颜
却不知真正的自由 是戴着镣铐的翩跹
你看那诗经的句子 过了三千年还在生长
每粒字都带着土 带着露水 带着阳光
唐诗的每个标点 都站着盛唐的脊梁
宋词的每个韵脚 都浸着烟雨的柔刚
它们不是随便长出来的 是先民把心血熬成汤
是诗人把骨头敲碎了 和着泪 和成浆
一笔一划 刻在竹简上 写在宣纸上 长成文化的梁
而现在 我们的笔太轻 轻得托不起过往
我们的字太浅 浅得盛不下月光
总说要创新 要打破框框
却把最珍贵的根 丢在了路旁
其实诗从不是随便的吟唱
是灵魂在土壤里的生长
要像诗经那样 把生活嚼碎了 酿成浆
要像唐诗那样 让气魄站起来 长成山岗
要像宋词那样 把心事揉软了 织成网
风还在吹 从渭水到现在的窗
我握着笔 像握着先民递来的秧
想把诗经的种子 埋进今天的土壤
想让唐诗的光 照进此刻的心房
想让宋词的烟雨 润润浮躁的纸张
别让那些好句子 只在博物馆里发黄
别让"一切好诗"的叹息 真的成了绝响
哪怕写得慢 哪怕只一行
也要带着"关雎"的真 带着"盛唐"的狂
带着"易安"的柔 带着"稼轩"的刚
让每个字都扎根 都带着土的香
让现代的诗行里 也能长出
诗经的芦苇 唐诗的月光
宋词的烟雨 和不朽的 生命的 奔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