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圣——杜甫
作者:兰云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他父亲杜闲,祖父杜审言均是唐代官员,属于官三代。杜甫自幼好学,知识渊博,才华横溢,颇有政治抱负。唐玄宗开元后,多次举进不第,心灰意冷,曾放弃,去各地漫游,错过几场科考机会,不能如愿以偿,未能考入进士,后来,得朋友推荐到“待制集贤院”谋得一官半职,先封河西尉,后授为右卫率府兵曹。安史之乱爆发,长安失陷后,他也被捕,在城中半年,经搭救逃至凤翔,被唐肃宗封为左拾遗,世称“杜拾遗”。后遭贬,离开朝廷,去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被严授与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因与李白关系密切,常被称“老杜”,被后世尊称“李杜”或称“大李杜”,后世人称他为“诗圣”。晚年(770年)冬季,在携家出蜀途中在船中离世,享年59岁。
在中国诗歌的璀璨星空中,杜甫如同一颗深沉而明亮的星辰,以其饱含血泪的笔触,记录了一个王朝由盛转衰的沧桑轨迹,也书写了人间的疾苦与温情。他被后世尊为“诗圣”,其诗被誉为“诗史”,这份殊荣不仅源于他高超的艺术造诣,更在于他字里行间流淌的家国情怀与民胞物与的博爱之心。
乱世漂泊的一生
杜甫的一生,与大唐帝国的命运紧密相连。公元712年,他出生于河南巩县一个官宦世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家学的熏陶让他自幼便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少年时期的杜甫已显露出非凡的文学天赋,他饱读诗书,心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
青年时代的杜甫,曾有过一段“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他遍历名山大川,与李白、高适等诗人结下深厚友谊,写下了不少意气风发的诗篇。那时的大唐正值开元盛世,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这段经历让他对人生充满憧憬,也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然而,盛世的光环下早已潜藏危机。安史之乱的爆发,彻底击碎了杜甫的理想。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叛,叛军一路南下,长安沦陷,唐玄宗仓皇出逃。杜甫在战乱中颠沛流离,一度被叛军俘获,困于长安。这段屈辱的经历,让他亲眼目睹了叛军的残暴和百姓的苦难,写下了《春望》等千古名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字字句句都浸透着对家国沦丧的痛惜之情。
安史之乱后,杜甫虽曾短暂为官,但因性格耿直,不愿趋炎附势,最终选择弃官西行。他带着家人辗转来到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建造了草堂,度过了一段相对安定的时光。在成都草堂,他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即便自身处境艰难,仍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这份忧国忧民的情怀令人动容。
晚年的杜甫,生活更加困顿。他沿长江东下,漂泊于夔州、江陵、潭州等地,贫病交加。公元770年,这位伟大的诗人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溘然长逝,享年五十九岁。他的一生,是饱经沧桑的一生,也是始终心系家国百姓的一生。
诗史映照的时代
杜甫的诗歌,犹如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从开元盛世的繁华到安史之乱的残破,从官场的黑暗到民间的疾苦,他的诗全方位地展现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因此被誉为“诗史”。
在《兵车行》中,杜甫以写实的笔法,描绘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开篇便勾勒出一幅生离死别的凄惨景象。诗中“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一句,更是大胆地揭露了唐玄宗的好大喜功,表达了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三吏》《三别》是杜甫“诗史”特征的代表作。这组诗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通过对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以及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的具体描写,展现了战乱中底层人民的悲惨遭遇。在《石壕吏》中,杜甫以旁观者的视角,记录了差役深夜捉人,老妇人被迫应征的故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简单的十个字,将官民之间的尖锐矛盾刻画得淋漓尽致。而老妇人“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的悲惨结局,更是让人扼腕叹息。
除了反映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杜甫的诗也记录了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悲陈陶》《悲青坂》描写了唐军与安史叛军的激战,《收京三首》则抒发了唐军收复长安时的喜悦之情。这些诗歌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为后人研究唐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沉郁顿挫的诗风
杜甫的诗歌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形成了独特的“沉郁顿挫”的风格。“沉郁”指的是他的诗歌内容深沉蕴藉,情感浓郁悲怆;“顿挫”则是指其诗歌的节奏起伏变化,语言铿锵有力。
在情感表达上,杜甫的诗往往蕴含着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还是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他都不做浅露的宣泄,而是将情感深藏于字里行间,让读者在品味诗歌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其中的深意。如《登高》一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将自己的漂泊之苦、疾病之痛与国家的艰难处境融为一体,情感层层递进,悲怆之情溢于言表。
在语言运用上,杜甫的诗精炼准确,字字千钧。他非常注重炼字,往往一个字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的“潜”字和“细”字,生动地描绘了春雨的轻柔与静谧;“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溅”字和“惊”字,则将诗人的情感投射到花鸟之上,赋予了它们人的情感。
杜甫的诗歌体裁多样,律诗尤为出色。他的律诗格律严谨,对仗工整,意境开阔。《秋兴八首》是他律诗的代表作,这组诗通过对夔州秋景的描写,抒发了对长安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八首诗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在格律和意境上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影响深远的诗圣
杜甫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中唐以来,他的诗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崇。白居易、元稹等诗人继承了他写实的风格,倡导新乐府运动,用诗歌反映社会现实。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等更是对杜甫推崇备至,将他的诗歌视为学习的典范。
杜甫的诗歌不仅在中国影响深远,还传播到了日本、朝鲜等国家,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家国情怀、民本思想以及高超的艺术成就,至今仍被人们所敬仰和传颂。
“诗圣”杜甫,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家国大义,用他的诗歌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兴衰。他的诗,是苦难中的呐喊,是黑暗中的微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在今天,当我们再次品读他的诗篇,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穿越千年的力量,激励着我们珍惜当下,心怀天下。
2025年8月10日
【作者简介】
兰云,笔名绿叶,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生于1953年3月,福建省福安市人。坐视夕阳,因酷爱传统国粹唐诗宋词,故拾韵度墨,笔笺烟云,描写岁月,春秋留痕,低吟人生百味,阔唱生活情调,善于挥诗雨(指诗词类),画兰虹(指散文类)。创作古诗词仟余首,有五言,七言诗律,各种词牌词赋,缤纷多彩,华丽多姿,篇篇诗文,谨列于《黄河诗社》《长江诗社》《上海滩诗叶》《当代文艺》《秋园诗社》《福安文艺》等等各大媒体及网络平台,时常荡漾在五湖四海读者面前。喜欢擂台上探小峰,曾参加过全国笫五届”华夏杯”词诗大赛,并获得一等奖,部份作品被《上海滩诗叶》刊物收录,并成功编入《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深受广大诗友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