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河,你在想什么(外三篇)
文/陈二适
故乡的风景总是百看不腻,只要是有闲暇,我总会顺着思绪信马而行,看看、拍拍,走在故乡的上心头分外的踏实和温暖,就像有母亲的气息环绕左右。
不知不觉,又到南公园了,她静静地依偎在濠河畔,像一位温婉的江南女子,用她的柔情与历史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这里,是清末状元张謇的故居,青砖黛瓦间,依稀可见当年才子的风雅与抱负;这里,也曾迎来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光临,伟人的足迹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厚重。
荷叶田田,铺满水面,如绿色的绸缎随风轻舞;花开富贵,艳而不俗,为这古朴之地注入无限生机,令人驻足,令人遐想。漫步南公园,时光仿佛倒流回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
张謇,这位清末状元,在科举的巅峰时刻,却毅然选择了一条实业救国、教育兴邦的道路。他在这里居住,在这里谋划,将满腔热血化作对家乡的深情建设。故居的每一砖每一瓦,都镌刻着他的智慧与坚韧。书房里,似乎还能看到他伏案疾书的身影,那墨香中,是经世济民的理想;庭院中,他或许也曾驻足于此,思考着如何让南通这座小城焕发新生。
张謇在南通的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创办了大生纱厂,拉开了南通近代工业的序幕,让这座小城在时代浪潮中崭露头角。他兴办学校,培育人才,为南通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南公园,作为他的故居之一,见证了他从状元到实业家、教育家的华丽转身,也见证了他为家乡发展倾注的毕生心血。
而刘少奇主席的莅临,更是为南公园增添了一份特殊的荣耀。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国家领导人的到来,不仅是对南通的关怀,更是对张謇精神的肯定。刘少奇主席在这里下榻,在这里与当地人民交流,他的音容笑貌,他的谆谆教诲,仿佛还在耳边回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南通人砥砺前行。
荷叶,是南公园的灵魂。盛夏时节,满池的荷叶挨挨挤挤,像一把把撑开的绿伞,为濠河撑起一片清凉。荷叶上的露珠,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光芒,宛如散落的珍珠。微风拂过,荷叶轻轻摇曳,泛起层层绿波,那沙沙的声音,像是大自然的低语,诉说着岁月的静好。偶尔,几只蜻蜓停在荷叶上,为这幅宁静的画面增添了几分灵动。古人云:"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虽未到荷花盛开的极致,但这满池的荷叶,已足以让人沉醉其中,忘却尘世的烦恼。
花开富贵,是南公园的绚丽点缀。牡丹、芍药、月季等花卉,争奇斗艳,绽放着各自的美丽。牡丹雍容华贵,花瓣层层叠叠,宛如身着华服的贵妇;芍药娇艳欲滴,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令人心旷神怡;月季则四季常开,用她的坚韧与美丽,装点着南公园的每一个角落。这些花朵,不仅为南公园增添了色彩,更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站在花丛中,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所有的忧愁与疲惫都烟消云散。
南公园的美,是一种融合了历史与自然的美。在这里,你可以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感受到先辈们的奋斗与担当;也可以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享受片刻的宁静与安逸。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濠河上,南公园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仙境;傍晚,夕阳西下,余晖为南公园披上一层金色的外衣,美得令人心醉。
南公园,是南通的一张文化名片,它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光荣与梦想,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每一次走进南公园,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与历史和自然的对话。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风景,更能汲取到前行的力量,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续书写属于南通的辉煌篇章。
濠河,你在想什么?是想象着这张文化名片的更高层次设计吗?是想着厚重的历史辉煌的前路吗?此刻,我迎着灿烂的阳光,正以你儿女的身份,聆听着风声从你的波光上传来,我仿佛听到了奋进、博动,越来越响亮的合奏,正排列成惊涛拍岸而起!
在诗歌面前我从未贫穷
人的一生,总有许多出于心灵深处的爱好,并且给予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带来无限乐趣和灵魂碰撞。
好的习惯,陶冶情操,提升自我,同时也增强了自己对生活的见解和信心,更是给我人生高歌的乐章。
而我的爱好就是看书、写作——写散文,也写诗歌;而诗歌,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管是繁忙还是有点闲心,我都乐此不疲,就算再忙,半夜睡上床的时候,我也要用手机,把每一点触碰心灵的事物,用诗歌的形式打成文字,记录下来。
曾经作为一名村书记,每日的生活被鸡毛蒜皮与大事小情填得满满当当。调解邻里纠纷时,张家因宅基地边界问题和李家吵得面红耳赤,我夹在中间当和事佬;落实惠民政策时,挨家挨户讲解新农合报销细则,生怕乡亲们错过好政策;谋划乡村产业振兴,带着村干部四处考察项目,盘算着怎么让大伙的腰包鼓起来。可在这忙碌的缝隙里,诗歌就像一束光,照进我有些疲惫却始终丰盈的内心,让我在精神世界里,从未感到过贫穷。
最是到陕西汉中扶贫时,一个人住在深山老林,更是要有精神支撑。孤单、孤独,是诗歌孕育的最佳时刻。天刚蒙蒙亮,我就踩着露水往村里最偏远的赵大爷家赶,他腿脚不便,子女又在外地,我得赶在早市前帮他捎些日用品。乡间小路两旁,野草沾着晨露,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昨夜的雨珠还挂在蜘蛛网上,像一串串晶莹的珍珠。早起的村民扛着农具走向田地,吆喝声、脚步声与鸟鸣交织成一首自然的晨曲。这寻常的景象,总能触到我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让我忍不住在笔记本上写下几句,记录这份宁静中的生机。
村里王婶的故事,被我写进过好几首诗里。她丈夫早年因病去世,留下她和两个年幼的孩子。为了养家,她白天在田里劳作,晚上就着昏暗的灯光缝制布鞋,拿到集市上卖。有次我去她家走访,看见她佝偻着身子在灶台前忙碌,锅里煮着稀得能照见人影的粥,两个孩子却懂事地围在桌边,用筷子蘸着咸菜吃得津津有味。那一刻,我眼眶发酸,提笔写下了《咸菜与月光》,想告诉世人,苦难中也能开出坚韧的花。扶贫的诗集《生命中的两地书》就在这大山里,在九台观的灵气中,以一首首情真意切的诗歌感慨山山水水的壮美。
故乡的一草一木,于我而言皆是诗意的源泉。村口那口古井,见证了村庄百年的沧桑变迁。井沿的青苔斑驳,木轱辘的绳痕深深浅浅,像是刻满故事的皱纹。孩童在井边嬉戏打水,老人们颤巍巍地提着壶来汲水煮茶,那咕噜噜的水声里,藏着村庄最质朴的烟火气。井旁的槐树每到花期,香气能飘满半个村子,树下成了乡亲们唠家常的天然场所。我用诗句记录下这古井与老槐的相伴相守,诉说着时光中的温情与坚守。
夕阳西下,我踩着余晖走在回家的路上。晚霞将田野染成橙红,苜蓿地里的紫花在暮色中格外温柔。路边的蟋蟀开始弹唱,偶尔有飞鸟掠过,翅膀划破天际的宁静。远处村庄升起袅袅炊烟,飘来柴火饭的香气,这是人间最抚慰人心的烟火气。此时的心境,早已褪去工作的疲惫,尽是诗意的流淌。我写夕阳下劳作的背影,写倦鸟归巢的瞬间,写平凡日子里暗藏的美好与圆满,让文字成为情感的出口。
田间的花鸟虫鱼,亦是我的诗魂。春日里,紫云英铺成紫色的地毯,蜜蜂在花丛间忙碌,我写它们对生命的执着;夏夜,稻田边的萤火虫提着灯笼起舞,蛙鸣此起彼伏,我写这自然交响曲的和谐;秋收时,蚂蚱在草堆里蹦跶,麻雀成群结队地啄食稻穗,我写它们与丰收的欢欣;冬雪后,村头的那棵老梅树傲然绽放,几只喜鹊在枝头鸣叫,我写这冷冽中的生机与希望。它们以自然本真之态,教会我生命轮回的哲理,让我在文字中诠释坚韧与永恒。
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同样在诗行间流淌。村里的祠堂斑驳的砖墙上,刻着祖辈的训诫,逢年过节,锣鼓声中飘荡着传承数百年的乡戏。我写先人的智慧如何在现代生活中生根发芽,写年轻一代带着新观念回归故乡,老手艺与现代技术的碰撞,乡村振兴路上涌现的生机勃勃的力量。那些祖辈留下的犁耙、斗笠,新一代开发的电商平台、生态农庄,都化作诗句中的时代印记,诉说着变与不变的乡愁。
在诗歌的世界里,我从未感到精神上的贫瘠。它让我在琐碎中觅得诗意,在平凡中窥见伟大,在困顿中拥抱希望。每一首诗,都是我与生活的对话,是对生命的礼赞,也是将乐观与坚韧传递给世人的信笺。无论多忙,只要心中有诗,便永远不会孤独,永远拥有一片富足的精神家园。
读书,带我到山里发光
人的一生总有许多追求,源于内心的喷发,有平静、平凡的交集,也有某种潜移默化的情绪组成,让自己心甘情愿陷于其中。
在喧嚣的尘世里,我常常渴望寻找一方心灵的净土,让疲惫的灵魂得以栖息。于是我爱上了读书,这项雷打不动的爱好,便是我通往生命这片净土的幽径,它带我穿越时空的隧道,领略世间百态,感悟生命真谛,最终指引我来到那看似偏远却充满灵性的山里,在那里发光发热。
年少时,读书于我而言,更多是一种消遣。翻开《红楼梦》,大观园内的繁华与落寞,宝黛之间的缠绵悱恻,让我沉醉于那个古典的世界。贾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这般对女性的独特赞美,在我心中种下了对人性平等与尊重的朦胧认知。那时,我只觉得书中的故事美妙,却未曾深想其背后的深意。读读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读读读,书书中自有颜如玉。
随着年龄的增长,读书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我开始在文字的海洋中探寻人生的答案。读《平凡的世界》,孙少安、孙少平兄弟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震撼了我。他们身处贫瘠的黄土地,却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梦想的追求。“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路遥的这句话,如醍醐灌顶,让我明白,人生的主动权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唯有积极进取,才能在生命的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书籍不仅让我重新认识自己,更让我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以饱含深情的笔触,讲述了自己在双腿残疾后,对生命意义苦苦思索的过程。“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如此豁达地看待生死,让我懂得了生命的脆弱与珍贵。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种种,不再为琐事斤斤计较,而是以更加宽容、感恩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努力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无限的价值。
读书带来的乐趣,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比拟的。每当我翻开一本好书,便如同开启了一场奇妙的冒险。在《百年孤独》里,我与布恩迪亚家族一同经历百年兴衰,感受马尔克斯笔下魔幻现实主义的魅力;在《瓦尔登湖》畔,跟随梭伦的脚步,聆听大自然的低语,思考生活的本质。这些阅读体验,让我在精神世界里自由翱翔,收获了无尽的快乐与满足。
而读书的收获,早已渗透到我生命的每一个角落。它让我在工作中更加从容自信,面对困难时,能从书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就像《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即使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即使在与大马林鱼的搏斗中伤痕累累,也绝不放弃。“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激励着我在工作中迎难而上,不断突破自我。
读书还让我对生命有了更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纵观历史,无数先贤通过书籍传播思想,推动社会进步。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些经典语录,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也让我意识到,作为社会的一员,我有责任传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文化。展望未来,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读书更将成为我们提升自我、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
如今,读书已如呼吸般融入我的生命。它带我到陕西宁强,住进山里,这里的宁静与质朴,与书中的世界如此契合。在这里,我用自己的所学,为山里的孩子带去知识的火种,为山里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因为我知道,是读书让我找到了发光的方向,而我,也将在这一过程中,继续与书为伴,让生命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上学路上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我已再次踏上这条熟悉的上学路。这条路承载了我四十余年的记忆,从童年到中年,从清贫到小康,它犹如一卷生动的历史长卷,记录着我们普普通通人的生活变化的沧桑。
儿时的上学路是泥土铺就的,雨天便成了泥浆河。我穿着母亲纳的千层底布鞋,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向三公里外的民办花桥学校,学校有小学和初中。记忆中最难忘的是学校操场上一位佝偻着背挑着百余斤的谷子的大叔,扁担压弯得像张弓,汗水浸透的衣衫紧贴在背上。路边有个叫卖手工布鞋的大娘,嗓音沙哑却透着坚韧。那时的年龄都刻在脸上,四五十岁的人就像六七十岁的人,乡亲们脸上都布满着愁苦,过早的皱纹是生活最好的注解。偶尔有辆军绿色拖拉机驶过,孩子们便追着跑半里地,只为听那一声声嘹亮的“通--通--通--”响,好奇,好玩。那时的路边仅有几株歪脖子老柳树,风一吹,漫天柳絮像飘散的希望。
我是上世纪八十年初开始上学的,之前也没上过幼儿园、补习办什么的,直接上了小学一年级。教学的老师非常严,短竹棒就放在教案上,时不时的去提一提,非常厉害的感觉。求学之路开始萌发新芽,一周六天,一天往返四趟于学校,三五成群,也是一种乐趣。后来,泥土路铺上了碎石子,渐渐有了骑自行车的少年。
最让我惊喜的是,曾挑担卖货的大叔在路边支起了修车摊,军绿色背心换成了涤纶衬衫,布满老茧的手摆弄着自行车链条时,脸上有了久违的笑容。王婶的布摊升级成了缝纫铺,电动缝纫机的哒哒声应和着此起彼伏的蝉鸣。1984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后,乡亲们秋收时节的挑担渐渐变成了板车拉运,虽然依然沉重,但每个人眼里都闪着不一样的光。道路两旁开始出现零星的杨树,挺拔的树荫下,多了几处简易的茶摊,五分钱一碗的大碗茶滋长着人们对新生活的期盼。
进入九十年代,这条路迎来了第一次蜕变。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沉寂的乡村开始苏醒。泥土路被拓宽成砂石路,渐渐有了跑运输的拖拉机。李叔的修车铺添置了第一台补胎机,震耳的轰鸣声里藏着全家人的期待。王婶学会了使用缝纫机锁边技术,鲜艳的花布裁成了时髦的连衣裙。1997年香港回归那年,村里通了自来水、程控电话,路旁装上了第一盏路灯,昏黄的光晕下,纳凉的人们谈论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最难忘的是1999年澳门回归前夕,乡亲们自发在路边插满小国旗,红彤彤的旗帜在秋风中翻卷,像一团团跳动的火焰。
新世纪的上学路日新月异。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这条路铺上了柏油,渐渐有了小轿车。李叔的修车摊变成了电动车专卖店,曾经黑瘦的他如今红光满面,智能屏显的维修工具取代了锈迹斑斑的扳手。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路边的店铺都挂着"中国加油"的横幅,王婶的裁缝铺门头装上了液晶电视,街坊邻里聚在一起观看赛事直播。2010年上海世博会那年,村里的土路全部硬化,太阳能路灯像卫士般整齐排列。最令人感慨的是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路边冒出了小吃店、理发店、代销店。
我那时上学时,最喜欢放学到修车摊玩。看着修车,心里也在打鼓:我什么时候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上完高中没有能参加高考就去上班了,骑着我妈的二六“永久”代步,先在一家机械厂做了半年,后来又到乡政府写材料,在1993年时买了辆自己的红色“玉河”轻骑摩托车,这一下可风光了,那时那回头率简直一百。
新时代的上学路焕发新生机。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这条路迎来了蝶变。智能公交站牌实时显示车辆到站信息,5G基站塔矗立在古桥畔。杨姐的服装厂开通了直播带货,她戴着老花镜在平板电脑上比划新款样图的样子,让远在深圳的儿子都惊叹"妈比网红还潮"。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街道建起了幸福文化广场群乐汇大舞台,智能健身器材和青石板路相映成趣。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道路两旁的冰墩墩灯饰将夜晚照得宛如白昼。最令我自豪的是,原来的农村机耕路改成了幸福大道,每次回老家儿子总要指着路边崭新的智慧农业大棚说:"爸爸,我们农民真酷!"
站在十四五规划的新起点回望,这条路恰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生动缩影。从肩挑手提到足不出户货通天下,从满面愁容到自信从容,每一寸进步都铭刻着党的正确领导。那些挑担人的后代,有的成了程序员,有的成了企业家,但他们父辈的坚韧精神始终流淌在血脉中。如今漫步在这条路上,看见的是5G基站与古戏台相映成趣,无人机在麦田上空勾勒出智慧农业的蓝图,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在民宿露台上拍摄抖音短视频。
展望未来,这条路必将承载更多希望。随着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临近,我仿佛看见量子通信基站将与百年榕树并肩而立,新能源自动驾驶巴士从村口驶过,载着孙辈去上双语幼儿园的早教班。那时再望这条求学之路,它不仅是连接家与学校的通道,更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活的教科书。这条路的故事,将永远续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见证着每一代人的奋斗与荣光。
作者:陈辉,笔名陈二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