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西南联大 ——烽火中的精神珠峰
文/雁秋
七月的昆明,阳光明丽,凉风习习,苍柏青翠。的士驶过滇池的波光粼粼,穿越文化巷的古朴热闹,停在云南师范大学的门口。脚步踏上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大门,心中蓦然生出一种肃穆来。“这所只存在了八年的‘最穷大学’,却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硝烟弥漫的岁月里,这座巍然矗立的学术丰碑,让我肃然起敬。此生有幸,追寻联大足迹,倍感神圣与殊胜。
我驻足于校门处朴素的纪念碑前,那些冰冷的数字瞬间变得灼热滚烫——八年抗战烽火,在这里 ,诞生了3882名毕业生,2位诺贝尔奖得主、4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元勋、175位两院院士以及百余名人文大师的教育奇迹!在那国破家亡的至暗时刻,这座“最穷大学”竟孕育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灿烂耀眼的群星,我心潮澎湃。
循着石径小径前行,低矮简陋的铁皮教室,茅草顶校舍,缓缓映入眼帘,无声诉说着当年令人鼻酸的艰难。那是由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设计的,不过是铁皮为顶、夯土为墙的“寒舍”。想当年,铁皮屋顶在狂风暴雨中叮当作响,师生们的讲课声与笔记声顽强地穿透喧嚣,宛如不息的战歌。雨势凶猛时,教授不得不提高音量,在黑板上重重书写;学生们则用油布遮盖着笔记本,唯恐珍贵的字迹被雨水浸染模糊。教室窗子破损,冬日里寒风肆虐,师生们裹紧单薄的棉袍,呵气成霜,却依然埋首于书本之间。物质条件如此窘迫,而联大师生却以惊人的意志,在风雨飘摇中守护着知识的壁垒。
由外入内,进入博物馆里参观。这里陈列着一幅泛黄地图,清晰勾勒出三校师生被迫南迁的迢迢血路。故事在此展开:1937年卢沟桥的炮火撕裂了平津的宁静,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师生,如同失巢的群鸟,开始了悲壮的知识迁徙。其中,由近三百名师生组成的“湘黔滇旅行团”,更以双脚丈量了三千五百里的山河。他们背负着简陋行囊,穿越匪患丛生的湘西,翻越瘴气弥漫的黔滇险峰,徒步跋涉六十八个日夜。鞋履磨穿,风餐露宿,甚至有学生因疾疫而倒毙途中,但救亡图存的信念却如不灭的火炬一路传递,最终在昆明汇聚成光。这艰辛卓绝的“文军长征”,正是联大精神最悲怆而壮丽的序章。
然而,日寇的轰炸机并未放过这座偏远的“精神堡垒”。博物馆中那些触目惊心的昆明被炸照片,将我们拉回警报凄厉、火光冲天的岁月。联大校舍多次中弹,图书馆惨遭焚毁。可就在这硝烟未散、断壁残垣之间,联大人展现了何等的从容与坚韧!华罗庚教授一家在防空洞口被炸塌的瓦砾中挣扎脱险,却依然在昏暗的油灯下继续推演他震动世界的数学公式;费孝通先生于轰炸间隙,在郊外农舍的煤油灯旁,一字一句写就了奠定中国社会学基石的《乡土中国》初稿……警报是命令,轰炸是课堂的暂停键,而书桌,则是他们永不放弃的阵地。读书声与爆炸声交织,求知欲在死亡的阴影下更显蓬勃不屈。
何以在物质极度匮乏、生命朝不保夕的绝境中,能迸发出如此惊天动地的文化创造力?博物馆中“刚毅坚卓”四个大字的校训,正是无声却最响亮的回答。这四个字,是融入联大人血脉的脊梁与魂魄。
在梅贻琦校长的半身铜像前,我长久驻足。这位被尊称为“终身校长”的清华前校长,在联大岁月里,以近乎苦行僧般的清贫与操守,守护着学术的圣殿。他放弃教育部配给校长的专车,坚持步行或搭乘人力车;夫人韩咏华为补贴家用,甚至挎篮售卖自制的“定胜糕”。他秉持“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理念,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汇聚并保护了陈寅恪、冯友兰、闻一多、朱自清、吴大猷、叶企孙等一大批学术泰斗。他坚持教授治校、学术自由,在战火中为思想的争鸣保留了一片珍贵的净土。梅贻琦先生那削瘦而挺直的身影,正是“刚毅坚卓”最具体而微的化身。
联大的精神,更闪耀于每一位师生身上。吴大猷教授为坚持实验教学,不惜典当衣物购置极其简陋的仪器;学生们在图书馆抢位置,在茶馆一隅继续激烈的学术讨论;闻一多先生白天授课,晚上在微弱的油灯下刻章补贴家用,却始终心系国事,最终以生命践行了知识分子的铮铮铁骨……物质贫瘠的极限处,恰恰映照出精神世界的无比丰饶与高贵。默读着一个个故事,注视着一个个高尚的灵魂,唯有顶礼膜拜。
走出博物馆,夕阳的金辉温柔地洒满旧址的“民主草坪”。坐在石凳上,望着眼前静静伫立的老教室、纪念碑,仿佛时光倒流,耳畔依稀传来当年师生们穿越烽火的诵读声、论辨声、歌声……
西南联大,这座只存在了八年的大学,确如珠穆朗玛峰般巍然屹立。其“高”不在于堂皇的校舍,而在于其师生在民族存亡之际所展现的精神海拔;其“伟”在于它以最困苦的条件,创造了最辉煌的学术传奇,精神力量刺破了最厚重的历史阴霾。
西南联大不仅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珠峰,它更像一座永不熄灭的精神灯塔。它昭示国民,一所真正伟大的大学,其根基深植于对知识纯粹而坚定的信仰,对民族命运深沉而自觉的担当。当炮火企图摧毁一切,联大人用血肉之躯和坚韧灵魂守护着不绝文脉,在废墟之上点亮了文明的火种——这火种穿越时空,至今仍在我们心头燃烧,照亮着每一代学人前行的道路:无论身处何种境地,知识之灯永不灭,精神之脊永不折。
致敬!国立西南联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