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里的腊梅开得正好,有香客嫌它生在墙角,不够惹眼,想移到庭院中央。住持笑着摇头:“花的好,在香不在位。人若心不静,纵是把花捧在手里,也闻不见香。”
初听佛法时,总想着要去“度化”谁。见人争执便急着劝和,遇人抱怨便忙着说教,像握着一把尺子,四处丈量别人的长短。后来才懂,学佛从不是做别人的导师,是先修自己的心——就像那位总爱挑剔的邻居,从前见她总忍不住辩驳,如今学会笑着听,反倒发现她的抱怨里藏着孤单,递上一碗热汤的瞬间,她眼里的戾气竟淡了许多。原来包容不是退让,是用自己的心灯,去照亮别人心里的暗。
山脚下的老木屋,夏天漏雨,冬天灌风。住了半辈子的阿婆,从不见她愁眉苦脸,雨天就搬个小凳看雨打芭蕉,雪天就拢着炭火听雪落枝桠。有人说她认命,她却说:“房子改不了,心能改。”是啊,外界的风雨从不由我们做主,可心里的晴雨,却全凭自己调遣。曾为工作的琐碎烦躁,为环境的嘈杂焦虑,后来学着在案头养株绿植,在喧嚣里听首旧曲,竟发现那些令人不适的周遭,渐渐变得温和起来。适应不是妥协,是让自己的心,先长成能遮风挡雨的模样。
巷尾的裁缝铺老板娘,总爱给衣衫褴褛的乞丐缝补衣物,分些热乎的吃食。她眼角有细纹,双手布满针脚,可每次抬头笑时,眼里的光却比年轻姑娘的首饰更亮。有人说她傻,她只说:“帮人时,心里暖。”原来外表的美,从不在粉黛浓妆里,在举手投足的善意里。见过吃素的居士,却总对他人冷言冷语,那份刻薄比荤腥更伤人;也见过贩夫走卒,却常把零钱分给乞讨的人,那份热忱比袈裟更庄严。爱心不是仪式,是让慈悲从心里漫出来,淌过眉眼,落在指尖,让旁人一眼就能看见。
如今再看寺里的腊梅,仍在墙角,却觉得它的香比别处更清透。原来改变从不是向外用力,是先在心里种满花草——包容是土壤,宽容是雨露,爱心是阳光,日子久了,自会枝繁叶茂。当自己的心变得柔软,会发现旁人也跟着温和;当自己的心足够辽阔,会觉得世界也跟着宽广;当自己的心盈满善意,会看见镜中的自己,也带着暖意。
这世间最好的修行,从不是改变世界的模样,是让自己的心,先成为想要的样子。就像那株腊梅,不与桃李争春,不向风雨低头,只在自己的角落,静静绽放,却让整个庭院都浸在香里。
张新贵,陕西省商洛市人,普通市民,爱好文学创作。
来源 |作者
编审 |黄现
编辑 |长久
出品 |海内外文学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