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气来凤 英风腾越
万年来凤山,松杉葱郁,百鸟和鸣,耸秀于腾越土地上的一道绿色画屏,极具“大翼重天九百里,长松拔地三千年”的不凡骏气。
百尺叠水瀑,飞沫倒卷,屑玉腾珠,汇盈江涌白练夺峡破崖若万马驰骤,真有“疑是银河新漏斗,玉龙挟浪落人间”的非凡逸势。
在中华全民族浴血奋战的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八十周年的春天里,我来到曾被徐霞客誉为“极边第一城”的腾冲古邑。历览传说有凤凰来仪的腾冲来凤山,犹感它恰似一面锥逼天穹的盾牌状,矗立在腾冲火山群地貌之中的南端,横耸于白练飞瀑的叠水河一侧。就在这一座早已沉寂的火山之阳的一面山坡上,卧葬着曾在腾冲浴血抗战,国殇已有八十一年的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近万名将士忠骸的大型墓冢群落。八十年来,来凤山不息的山风长啸,叠水瀑奔涌的涛声轰鸣,无一不似边陲山河在为抗战中的国殇英雄垂哀,无万大千的朗朗乾坤更是在为抗战中的国殇忠烈旌賁。
走近明幽朴素,以白墙黑瓦形制的墓园大门,悬镌于门楣上方的“国殇墓园”四字,恰一脉如2300年前屈原大夫那激楚爱国情怀的叹思;门脸顶冕的两层飞檐翘角,犹如两只展翅的凤凰,直欲凌腾苍穹;门墙上那略显淡去的一图图蓝线边框,尤彰静穆哀唁之情。跨进此门北行,即是数千名远征军将士的埋骨之壤,伴入之人无不噤声敛气,凝肃穆之颜徐入其内。
大门里北向的一条百多米长的甬道两侧,遍布蓊郁碧青的苍松翠柏,绿草如茵的草地上,兀立着一座座青铜铸成的抗战人物雕塑。我手捧着一束在山风里不断晃曳的娇黄色菊花,向着甬道前面缓步走去。前行中,我目凝墓园里那一座重檐歇山顶的主体建筑“忠烈祠”,其状庄重冲穆,祠前断壁镌刻的一方“碧血千秋”题刻,更催升起了我于哀伤里瞻怀的潸情。我躬身将手中菊花敬奉于题刻壁下,虔心祷愿那缕缕忠魂名垂千秋。默然中,若见祠堂正中檐下悬着的“河岳英灵”匾额,恰重苍熠然夺目,那捐堂正门上的“忠烈祠”匾,犹光显方正伟重。一境弘彰期遗芳余烈,奋乎百世仍肃庄气像。
进得堂厅,两侧墙壁上穆宁地镶嵌着腾冲抗战阵亡将士的七十六方名录碑,碑面上方正不苟的镌刻着、当年为收复腾冲的那场惨烈战役中9618名阵亡英烈的姓名。看着这一行行血染的姓名,当年他们可曾经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啊!我扪摸着那一块块嵌进墙壁里的名录碑,它黑的色,坚的质,黯墨的影,显得是那么的沉重,那么的沉毅,那么的沉痛,更似在沉吟:这无言的黑色,不就血证着那些年里,日寇侵略者践踏我河山的残忍惨酷吗?这无言的黑色,不就雄证着远征军将士忠勇守土,慷慨赴死的大无畏气慨吗?这无言的黑色,不就誓证着世代中华儿女不忘历史,永怀英烈的铭记吗?这无言的黑色,也令我此刻宛如睽睽在一列列英名里,那一双双视死如归的黑亮眼神里……
我默默地步离黑石墙,揖别名录碑,从“忠烈祠”的后面徐步拾级而上,来到了远征军阵亡将士国殇墓冢前。当我触目惊心地看到一大片山坡草地上,遍地林立着一块块小墓碑时,我感到了心灵的震撼!只因现场亲睹了这一片青山埋忠骨、山河念英魂的壮烈场景!一时间,青史的寒凛扑面而来,岁月的悲壮再返眼前。
这72行,共3346块墓碑,以高约30多米的小团山峦丘顶上的英烈纪念碑为中轴座心,幅射而下,又成展开的扇形从山脚拱列至山顶。近看远眺,一行行,一排排,仍依战斗序列分伍驻立地面,一眼极望难觅尽头。我弯腰低首俯看着脚旁矮立的墓碑,细细地辩识碑上镌在那刻槽里涂满红底的字迹,可见稍显模糊地显示着每一个墓冢里的英骨所属部队、军衔和姓名。字字苍劲有力的点、横、竖、折,撇、捺、弯、勾,深挚地揉和着边城人民那浓郁的敬重和含忍着的悲愤情仇,留下来的每一个中华方正且兼济刚柔的汉字,蕴显的尽是我炎黄子孙不惧外侮、奋死抗争的威烈民族气节!这一坡坡,一碑碑,一行行,一字字,无一不彰著并见证着中华儿女们的英雄壮举!
我隐忍着凄怅,唯恐惊扰长眠的英魂,我轻轻地傍着墓冢,沿着登临的墓道,一步一目地凝注着山坡上林列的墓碑。碑冢无声,我却仿佛听到了这座虽已沉寂了的火山,仍在迸发着民族的怒吼;墓壤无言,我竟似感知到了这些龙眠地下的英灵,仍在激愤地拼杀和嘶喊。陋碑雄列,宛威威军伍中的凛凛兵锋,那血脉贲张之昂扬刚锐,恍惚间,这小团山已幻然成当年拼杀的战场,这一峰峰墓碑下的英烈,俨然又成为了一个个破土而出的刚毅战士,恍若定格的不屈形像,将我拉回到了当年的血火疆场。
1944年5月中旬,中国远征军集结第二十集团军六个师的精锐兵力,自怒江西岸对日军展开全线反击,一路收复失地。至8月份起,远征军在盟军空军的掩护下,向腾冲城发起猛攻。历经艰苦卓绝的反复冲杀,艰难地攻进县城后,远征军和日军又展开了更为惨烈和血腥的巷战拼杀,我敌双方甚至为了争夺一座房屋阵地,也要来回拉锯十几次。据原隶属于第二十集团军54军预备2师第6团的重机枪手陆朝茂说:“到9月初,西、南、北三个城门都已经被攻克,日军仓皇逃至东门文星楼一带,据楼固守。我们架着重机枪对着日军阵地打了好多天,一个排死的只剩下不到10个兄弟,才终于打下来。我们登上文星楼察看,日军士兵的尸体堆了满满的三个房间,白生生的蛆虫都爬满了墙壁和房顶。战斗中城内的每间房屋都发生过近身肉搏战,在战役于9月14号结束时,腾冲城内已经找不出一间完整的房屋了。”
这位亲历战役的勇士讲述的战场上这一惊心动魄的片断,应该只是惨烈的腾冲战役中的一个缩影。因为浴血战场的将士们深知,他们身后屏障的即是于苍凉月光下,闪烁着血脉相依的万家灯火,即是再也不能承受苦难的泱泱中华家园。是以历时43天的腾冲光复战役,第二十集团军将士们奋勇地歼灭了日军自一名联队长以下6000多侵略恶魔,一举夺得城池,我英雄的远征军将士也有9000多人于此战壮烈殉国。
此役终是以血的代价,开创了自抗战爆发以来,取得收复国土上第一座县城的光辉胜利。当年“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浩气英风奔向滇西沙场时的热血场景,尚在耳边迴响,而眼前这名铸碑立的3000多位代表着曾血洒疆场的第二十集团军全部国殇英魂,正是在彰灼屈原在《九歌·国殇》诗章里,以血泪交并的祭文里,所称颂的那种爱国主义精神气慨:“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精气耀日月,雄腾淹寇冲。小团山,峦丘上,一座高耸挺拔的塔锥,若一柄长剑刃锋,遒浑昂矗,直刺天穹。为永久崇尊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光复腾冲的国殇将士,而巍峙的这座英烈纪念塔,与墓园里其它建筑一样,都是由当年腾冲军民置破毁家园于不顾,似燕子衔泥般,在战火的硝烟才刚散尽之际,一砖一石地搬运上山,含泪挥汗地将纪念塔建造在了这座小火山上。
腾冲人民深深感发于远征军将士的忠勇,烈士们的雄风英气,深深地震撼和感染了在地人民的心灵。乡民们将英气勃发的学生兵栩栩如生地铜塑在园中广场,感念着数万名无畏将士抛热土、离乡井,别父母、弃妻儿,以壮士一去不思还的英雄气势,从四面八方决然地奔赴在血火交炽的征伐疆场。而在园门后侧角落葬埋的一处倭塚前,形以四具日寇丧气垂首弯腰的跪姿铁像,尤具嘲讽地警示着一切反人类的罪恶,徒历遭世人唾弃。且并然地昭示着英雄的中华儿女,在十四年奋起抗战的岁月中终是用手中的利剑,前赴后继地挑落了日本侵略者骄横的“太阳旗”,舍生忘死地刺翻了倭寇军不可一世的“武士道”。腾冲人民于战后回首穿烽烟,众力奋筑铸心塔,虽慨叹豪杰纷纷谁还在,仍一心志锤民族精神天诛戈,光扬英烈浩气世代长流芳。
腾冲,是一座冠古涵今的古老塞邑,她富蕴万年火山,她创行千年马帮,她博采百年翡翠,以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壮丽的山河秀色,雄踞于滇西极边。腾冲,又是一座年轻的英雄名城,她历尽侵略者残酷蹂躏仍坚贞不屈,她召唤男女老幼奋起抵抗而不惧生死,当群起强援远征军克复县城后,这座腾越古城实已呈形一座“焦土腾冲”。曾有远征军198师的一位营长于战役结束后记述:“这里没有一片树叶上没有两个以上的弹孔,这里没有一座房屋可供一人临时避雨之用”。因此这座始建于1448年的腾越古城,终于也在近500年后,竭尽形势御外侮而与攻城的勇士们,一起壮烈地“殉国”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秀美腾冲城,应是英雄的腾冲人民,于战火硝烟后浴火涅槃,悲歌击筑、慷慨激昂重新建造起来的一座现代风格的文化名城。
百年碧杉松,结根腾冲山。当三月的春阳透过松枝,将一缕缕薄纱似的晕红烟光洒满一山碑冢,不知这满坡英魂在寒凉的地下,是否还能感知到如今天地间永恒的温暖?当曼馨的春花随着山风阵阵送来她竟放的芳华,不知这一山的英灵于经年里,是否还能嗅享到如今一代代炎黄子孙深情铺放的花香?我站在这片遍布墓冢的山坡地上,尤若感觉到脚底下的土地,比诸我曾经走过的很多山地都要软很多,一时间,我的腿也似乎软了,只因为这里的泥土它曾经浸满着烈士们的鲜血……我默然地望着茫茫的天空,忾然叹息地看着这片地上掩埋着的数千具忠骨。
八十一年了,他们虽于英年里为国壮烈捐躯,但英烈们的魂灵应该并没有离开这片他们曾经血洒的疆域,他们以万年碑阵长眠青山,他们仍如原战斗序列的军伍阵势,凝重肃立,依然在聆号令,时刻整装待发;他们曾经生龙活虎般的身影,依若置身在这西南疆一岭,凝结成坚实如长城样的边墙,或像仍在不懈地守护着民族的振兴与祺祥。
浩气贯来凤,英风涛腾越。作为中华民族脊梁而志为民族牺牲的英杰鬼雄,无愧享历千祀万奠。回首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正是民族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而激荡起了亿万中华儿女不屈的抗争精神,他们挺身向前的凌厉戎威,将亘古激扬后世;他们的英骨炳灵将一直同霄壤恒久。“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国殇先烈们那誓死如归的壮烈气慨,无疑也将云为一代代中华儿女在新征程上踔励奋发,豪迈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不桡意志!
作者简介
夏桐柏 笔名 听雨 湖北省监利市人中共党员。现为中国散文学会、湖北省作家协会、中国西部散文学会、武汉散文学会、中国散文家协会、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郦道元山水文学院签约作家;《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理事。青年文学家南国文学社作家理事会主席助理,南国文学社副主编。文创传略于2018年入编《中国文艺风采人物辞海》。
文学作品散见于《奔流》《唐山文学》《青年文学家》等多家纯文学期刊并“中国作家网”、“齐鲁文学”、“中国作家文学”多家文学网络平台。作品曾获中国林业文联《生态文化》杂志社、江苏省散文学会、第三届郦道元山水文学征文大奖;并先后于“李煜文学奖”、“相约北京”、“中国当代散文精选”、“中国最美游记”、“中国现代作家优秀作品选”等全国性征文大赛中,30多次荣获各等级奖项。作品曾入编《中国现代作家优秀作品选》《中国诗文书画家名作金榜集》《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等十多部文集。著有个人散文集《走向远方》《长望水云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