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营的争议:
当成长与担忧撞个满怀
冯佳珍
云南密林里,七岁北京男孩失联的消息像一块巨石砸进湖心,在无数家长心头漾开久久难平的波澜。有人扼腕痛惜,有人焦灼难安,也有人如提问者一般,对着“夏令营”三个字生出深深的困惑:孩子尚在垂髫之年,何苦让他们独自踏入陌生天地?
这份担忧,我懂。为人父母者,掌心的温度总恨不得焐热孩子整个童年。就像提问者说的,“孩子小的时候,从来没让他们出去过”——这背后是密不透风的爱与责任:怕磕着碰着留了疤,怕受了委屈不敢说,更怕那些藏在暗处的风险突然扑来。在熟悉的屋檐下,孩子的笑声脆不脆、眉头皱不皱,都在视线可及的地方。这种稳稳的掌控感带来的安全感,是任何“成长必修课”都难以替代的笃定。
可夏令营的存在,似乎总在悄悄叩问这份“安全至上”的逻辑。支持者说,那里有书本教不会的生动:在山林里辨认出从未见过的蕨类,叶尖的露珠会告诉你什么是生命;在团队游戏里为了目标学会让步,手心相握时能读懂什么是协作;在独自叠好歪歪扭扭的被子时,指尖会触到责任的重量。这些细碎的瞬间,确实难在父母羽翼的恒温里完整生长。就像雏鸟总要对着风张开翅膀,那些摇摇晃晃的第一步,哪怕带着踉跄,也是飞向独立的必经之路。
争议的内核,从来不是“该不该让孩子长大”,而是“能不能让成长的代价轻一点”。七岁的孩子,认知像刚抽芽的小苗,自理能力尚在蹒跚学步,对危险的预判、对意外的应对,远没到能独当一面的程度。这时候的“放手”,更需要制度与细节织成密网:营地的陪护人员是否足够专业?应急预案有没有细到“万一”?对孩子的年龄与能力有没有科学的评估标尺?一旦这些环节出了疏漏,所谓的“历练”就可能变成一场无人兜底的冒险。
或许,我们真正该琢磨的,不是要不要让孩子走进夏令营,而是如何让夏令营配得上家长交出的那份信任。它不该是商家口中“三天速成独立”的噱头,也不该是家长暂时卸下育儿重担的“托管所”,而应是个有边界、有兜底的成长实验室——在这里,孩子可以睁大眼睛探索,但转身时总有目光守望;可以鼓起勇气尝试,但跌跤时总有手能搀扶。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育儿时钟,有人选循序渐进的守护,有人偏适度放手的历练,本就没有绝对的对错。但无论指针走向何方,背后都是父母藏不住的牵挂。只愿每个走出家门的孩子,都能被妥帖安放;每份交出去的信任,都不会被轻易辜负。毕竟,成长这条路,安全永远是最该先铺好的底色。




茶水分离 市树市花,扫码聆听超然楼赋
超然杯订购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