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韵交织处,双声谱华章
——戏剧演员马桂英的艺术之路
文/西江月
在齐鲁大地的戏曲长河中,章丘梆子与五音戏宛如两朵并蒂莲,各自绽放着独特的芬芳。马桂英,这位艺名“马宝宝”的戏曲演员,以其非凡的艺术才华,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剧种间架起了一座绚丽的桥梁,演绎了一段精彩动人的戏曲传奇。

五音戏里的青葱岁月
马桂英与戏曲的缘分,始于五音戏的婉转旋律对她的诱惑,儿时的她,常被街头巷尾飘来的五音戏唱腔所吸引。独特的“五音”——宫、商、角、徵、羽,化作灵动的音符,如磁石般牵引着她的心魂。家人见她对戏曲痴迷,便将她送入五音戏班学习。
学艺之路充满艰辛,每天天还未亮,马桂英就跟着师父吊嗓子、练身段。五音戏的唱腔细腻婉转,讲究“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为了练好一个唱腔,她常常一练就是几个时辰,直到嗓子嘶哑也不肯罢休。压腿、下腰、翻跟头,这些基本功的训练更是疼痛难忍,但她从未喊过一声苦。九十年代,她得到了五音戏泰斗鲜樱桃和红樱桃老师的亲自指点,在师父严格的教导下,从最初的生涩逐渐变得娴熟,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愈发有戏。

寒来暑往,数年的刻苦学习,让马桂英在五音戏舞台上崭露头角。她饰演的角色生动鲜活,无论是天真烂漫的少女,还是命运坎坷的妇人,都被她演绎得入木三分,出神入化。凭借出色的表演,她在五音戏领域积累了一定的名气,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五音戏演员。在山东省庄户剧团比赛中获得“十佳演员”称号,第一、二届五音戏艺术节获得“十佳票友”称号。
与章丘梆子的奇妙邂逅
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一次偶然的机会,马桂英结识了章丘梆子。章丘梆子历史悠久,唱腔高亢激昂,表演粗犷豪放,与五音戏的温婉细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一次听到章丘梆子那震撼人心的唱腔时,马桂英便被深深吸引。那铿锵有力的锣鼓声,激昂奔放的旋律,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直击她的心灵深处。

在剧团团长于亮兴的盛情邀请下,经过深思熟虑,马桂英毅然决定加入章丘梆子剧团。这一决定,意味着她要从头开始,学习一门全新的剧种。章丘梆子唱腔独特,发声方法与五音戏大不相同,表演风格也更加夸张、豪放。面对这些挑战,马桂英没有退缩。她虚心向剧团里的老艺人请教,从最基础的唱腔学起,一字一句地模仿,一遍一遍地练习。
为了适应章丘梆子的表演风格,她每天对着镜子练习表情和动作,力求将角色的性格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这个过程中,她也将自己在五音戏中积累的表演经验融入其中,为章丘梆子的表演注入了新的元素。
《三万六千锤》中的璀璨绽放
加入章丘梆子剧团后,马桂英迎来了一个重要的演出机会——参演章丘梆子新编剧目《三万六千锤》。这部戏以章丘铁匠的故事为背景,讲述了铁匠们在千锤百炼中锻造出坚韧精神的历程。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马桂英不辞辛苦,深入生活,走访了许多章丘铁匠,观看他们的打铁技艺,观察他们的精神状态和劳作习惯。她将这些观察到的细节铭记在心,并融入到表演中,让角色更加贴近生活,真实可信。在排练过程中,她与剧组人员密切配合,不断打磨每一个表演细节。

演出当天,舞台上的马桂英精神焕发,光采夺人。她的唱腔高亢激昂,将角色内心的坚定与无奈表现得恰到好处;她的表演细腻入微,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传递出角色丰富的情感。那充满力量的声音响彻整个剧场,让观众为之动容。
《三万六千锤》的演出取得了巨大成功,马桂英也凭借出色的演技,成为章丘梆子剧团的主要演员。从五音戏到章丘梆子,马桂英的艺术生涯充满了挑战与惊喜。她用自己的热爱与坚持,在两种不同的剧种间自由穿梭,将五音戏的细腻与章丘梆子的豪放完美融合,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戏曲盛宴。她的故事,是戏曲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写照,也激励着无数戏曲人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茶水分离 市树市花,扫码聆听超然楼赋
超然杯订购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