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红色血脉 向天山之巅
文/石金超
红色血脉
庆云西域两相牵,
万里山河血脉连。
最是当年星火处,
汗青添墨谱名篇。
在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特殊时期,庆云县柴林庄的红色记忆正被重新擦亮。这片被誉为“鲁北抗日英雄第一村”的土地,不仅镌刻着八十年前军民浴血的抗战史诗,更因刘和功前辈的西征壮举,将红色血脉延伸至西域戈壁。志愿者石金超历时八年半追寻刘和功前辈足迹,策划“重走西征路”活动,正是以赤子之心,为这段跨越时空的红色传承写下了注脚。
从1924年,一个世纪前柴林庄儿女就点燃革命星火,逐渐创建了津南地下党活动中心,参与了著名的马颊河暴动,七七事变后更是投身抗日洪流,用热血铸就“英雄村”的丰碑;抗战胜利后,这片土地孕育的英雄儿女并未停下担当的脚步。刘和功随渤海教导旅踏上西征路,终成新疆建设兵团政委;三弟刘和通任74团团长,四弟刘和东投身兵团邮政事业,三兄弟将毕生献给屯垦戍边事业。从鲁北平原的抗日战场到天山脚下的建设热土,柴林庄的红色基因完成了从“保家卫国”到“建设家国”的精神接力,成为连接地方抗战史与国家建设史的关键纽带。
重走西征路,在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重要时期上更显深意。这不仅是对刘氏兄弟革命历程的回溯,更是对“英雄村”精神内核的解码:从抗击外侮的勇毅,到建设边疆的坚韧,柴林庄的红色血脉始终与民族命运同频共振。志愿者们打捞的每一份史料、记录的每一段故事,都在为村庄的红色档案补全拼图——让“鲁北抗日英雄第一村”的内涵,从烽火岁月延伸至和平年代的奉献篇章。
八十年风雨兼程,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当西征路上的驼铃与鲁北平原年景的丰硕在记忆中交织,刘氏兄弟的故事与柴林庄的抗战传奇相互映照,这片土地的红色历史便有了更厚重的维度。挖掘传承这段历史,既是对先烈的告慰,更是在新时代续写英雄篇章的精神动力——让抗战胜利的荣光与西征戍边的赤诚,共同照亮柴林庄走向未来的阳光大道。
重走西征路,是一次精神的朝圣,更是一场文化的接力。在石金超等志愿者的努力下,柴林庄的红色坐标愈发清晰,而这段融合了乡土情怀与家国大义的历史,终将成为激励更多人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
1947年2月25日,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在阳信县老官王庄宣告成立,这支部队主要由8000多名鲁西北老区翻身农民子弟组成,是一支从中国最东部打到最西部的传奇部队。其发展及战斗历程如下:
部队组建与初期训练:成立后,教导旅在阳信县开展大练兵运动,后因敌机袭扰频繁,1947年5月移驻庆云县常家一带。10月,华东军区将惠民独立团1191名官兵、鲁中和华东解放军官总队的孟良崮战役解放战士593人拨归教导旅。10月25日,部队以“长途野外大练兵”名义踏上西进征途 。
与西北野战军会合及改编:1947年11月,部队到达河北省武安县,由华东军区移交给西北野战军,改番号为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独立第6旅。
红色文化挖掘传承志愿者石金超和周训山与全国民族团结模范个人田原老师筹划重走西征路,赋诗与全国红色志愿者共勉之!!!
七律•西征十二战感怀 押阳韵
万里烟尘接大荒,鏖兵十二血难凉。
剑挥戈壁云垂野,旗卷天山日耀疆。
同筑雄关终不悔,魂萦故国岂能忘。
莫叹征战多埋骨,汗简深文有烈光。
满江红·重走西征路
八秩风云,犹激荡、西征铁血。忆往昔、枪林弹雨,关河啼血。马踏寒霜穿冷月,旗擎赤胆昭天阙。问征途、多少骨成山,忠魂烈。
今聚首,寻旧辙;承浩气,凝新节。正德州风劲,齐鲁情切。策杖同怀先烈志,扬旌再赴山河契。待明朝、接力拓平川,从头越。
沁园春•重走西征路
八秩烽烟,犹记征途,血火淬燃。正山河破碎,旌旗指处;风霜砥砺,铁骨撑天。马踏寒沙,枪挑残月,多少英魂化杜鹃。凭谁问,这西征肝胆,气壮千年。
今朝再续前贤,聚同志牵心忆昔年。看德州风烈,初心未改;边区情厚,浩气长传。踏遍关河,寻踪故垒,要把精神淬寸丹。休停步,待新程再启,直上云巅。
沁园春•柴林庄与西征
鲁北风光,柴林圣地,浩气远扬。念抗倭烽火,英雄勇起;西征路上,兄弟情长。老大筹谋,和通善战,三弟传邮守四方。倾心血,护天山南北,屯垦安邦。
追寻八载奔忙。为秉志、续编记忆彰。渤海军旅队,征途漫漫;常家子弟,壮志堂堂。村史留痕,西征添彩,连接光辉岁月长。看今日,望山河焕彩,薪火昭彰 。
临江仙•重走西征路
八秩烽烟凝浩气,征尘犹锁雄关。同侪策杖叩当年。血痕侵古道,风语诉艰难。
齐鲁情深承壮志,旌旗重拂晴川。初心未改探根源。新程凭我辈,接力越千山。
此文重点描述:柴林庄的风貌,点明其为红色圣地,带出抗倭与西征的历史。描述刘氏三兄弟在不同岗位为新疆屯垦戍边的奉献,展现他们的热血与豪情。讲述挖掘传承红色文化和重走西征路行动的意义,以及渤海教导旅从鲁北常家踏上西征路的事迹,强调柴林庄地方史与西征历史的紧密联系。




作者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