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桥 作者_李毅
到了冬季,就有人和师傅谈修桥的事,建桥的活,要到来年冬季枯水期才能动工。大部分河流就是村界,一般是由河两岸的村庄共同出资建造。师父邀着石匠,带着我和师兄。就进驻了建桥工地,冬季的河水很浅,工棚就扎在河岸边的树林间。
桥的关键部位之一,是桥墩。春季大水时,就要观水流和水位,收集一年四季水流的变化,河床的硬度,河岸的土质和岸的伸缩。这些数据,师傅是不对外说的,更不能让石匠知道。因为石桥百分之九十的工作量都是石匠的活,我们大木匠,只说要凿什么形状的石,桥墩立在什么地方,桥墩立多高,怎样立。都是大木匠说了算。师傅说,这手艺都是一代代道家相传,每立一桥,都要拜道家鼻祖——老子,还要拜河神(主要是打招呼,多关照)。
皖南山区,小溪、小河多,山路崎岖十八弯,大多是挑担子的、推独轮车的和行人。偶有长三、五十丈,宽两丈多的拱桥。我师傅承接的大多是单拱桥和小溪的平板桥。
先说单拱石桥,一般河宽在两丈多,桥长三丈开外,桥宽一丈左右。先选定好,两边的桥墩,根据跨度,定出拱形的弦长(或圆的直径),进行放样。在那个年代,这放样技术是不能让外人知道的。一般是选在皓月当空的半夜,亮如白昼,在晒谷场的地上,以竹签为笔,进行一比一的画出拱桥,再分划出,为石料形状,石块为梯形,上面长,下面短。进行编号,记下每块石料的尺寸(那时长度单位不是米、厘米,而是丈、尺、寸、分、毫),石料的厚度根据桥宽和绞轮架能搬动来定。一夜不能点灯,很是神密。
石匠按尺寸打好石料后,就可以架桥了,若河水断流了。就先切好桥墩,桥墩石之间,是用糯米饭和熟石灰充分搅拌在一起的粘合剂,比水泥强百倍,非常坚固,期限为永久。再用土填桥墩之间的河道为外凸拱形,把石料按编号一块块拼上,石料侧面也用粘合剂,因为拱形桥上的每块石料都是梯形,架石料时有土模托起,一但拱桥成形。天黑后,由我们大木匠们偷偷的在土模上浇水,让土模缓慢下缩,土模和石料之间有了空歇后,我和师兄就回去睡觉了。石料在自身重力下,各有斜度,相互挤紧、就架起了拱桥。
第二天,我师傅就穿起道袍,装模作样念叨着祝由,说是与神通话,并根据神的旨意,指挥着人们小心挖出桥下的土(其实,桥已成型)。
桥架起了,人们奔走相告,都说神了,自然要供神,大宴一餐。那时,没有拖欠工钱一事,立马付清建桥尾款,还送我们很多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