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祝贺《中国对联集成·陕西卷·蒲城分卷》的出版
冯宝哲
对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学形式和艺术奇葩,它是中华的特产,神州的国粹,从古到今,任何其他国家、其他民族都不曾有过。它从产生的时候起,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逐步溶入到民间风俗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到处可见,随时能闻。我县历史悠久,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历代联家人材辈出,如樊东谟、王鼎、屈复、冯骧臣、吴克联、周爰诹、井勿幕、杨虎城、李仪祉、郭坚、李约祉、李元鼎、张东白、李采白、仵墉、寇遐、冯勉之等。其作品除少数被记录在专集、笔记、史志中外,大部分散落民间,尚未得到有效的搜集、保存和整理,有的甚至散失无存,所以搜集、抢救这一文化遗产成为当务之急。特别应当提起的是改革开放以后,在蒲城县诗联学会的组织推动下,我县群众性的普及楹联活动蓬勃开展,曾先后五次举办海内外征联大赛,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涌现出一批颇具创作实力的对联人才,他们的对联作品不仅在省内刊物频频刊出,而且走出潼关,在全国性报刊上经常露脸,不少联作还获得了全国大赛的等级奖,这些当代的优秀对联作品,也应当作为宝贵的文化财富被保存下来。有鉴于此,按照上级的安排,蒲城县诗词曲联学会从去年开始,就积极筹措资金,动员各方面的力量,组织人员广泛搜集资料,整理编纂《中国对联集成·陕西卷·蒲城分卷》,其目的就是要收集、整理、挖掘、保存蒲城历代先贤志士以及当代楹联爱好者所创作的对联,并将流传和散落于民间的对联,汇集成书。鉴于这是一项抢救遗产,弘扬国粹,造福当代,荫及子孙的惠民文化工程,蒲城县政协决定给其以积极支持,从筹划立项到具体落实全程关注,倾力投入,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搜集、筛选、编辑和校勘,《中国对联集成·陕西卷·蒲城分卷》一书已经付梓出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两本煌煌巨著,共分上下两卷,这在全省各地的《对联集成》中是首开先河,份量最重,以新中国建立为界,上卷溯古,下卷述今。上下卷共收对联达六千余副。这些联作思古接今,言简意深,声韵和谐,文情并茂,异彩纷呈,蔚为大观,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含量。其显著的特点是:一是题材广泛,二是风格迥异,三是联论精湛,四是雅俗咸宜。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中国对联集成·陕西卷·蒲城分卷》的出版发行,是我县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是奉献给全县人民的文化大餐,它不仅填补了蒲城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空白,而且谱写了我县楹联史上光辉的一页,实在可喜可贺。这本对联集成的顺利出版,离不开所有编纂人员的辛勤劳动,他们起早睡晚,遍查线索,深入民间,广泛搜集,精心筛选,认真整理,仔细校勘,保证了本书的高质量、高水准,确实是够辛苦的,在这里我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离不开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进一步繁荣楹联艺术。当前建设和谐社会及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为广大楹联爱好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搭建了广阔的艺术平台,希望广大楹联爱好者扎根基层,汲取营养,创作出一批具有时代气息,反映蒲城社会发展新变化的优秀作品,进一步丰富楹联内容,创新楹联形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打造文明城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更好的服务,为繁荣蒲城的文化艺术事业,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零一七年一月二十日
作者简介
冯宝哲,陕西蒲城人,1938年1月生。1952年参加工作。先后曾在银行、农牧、政府、保险等部门任职,高级经济师,《陕西保险》杂志特邀编辑,1998年退休,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院士,中华诗经阁荣誉顾问,陕西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曾任渭南市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顾问。《渭南联苑》主编、编审,蒲城县诗词曲联学会副会长、顾问。被授予“秦东联坛十老”、“渭南文化名人”、“陕西孙髯翁终身成就奖”等称号。主持过十多次征联大赛的收集与评审,编辑出版过《三圣遗风》、《孝苑联韵》、《联颂文祖》、《春沐三农》、《金鉴联韵》、《凛然正气》、《江河赤子》、《情驰夕阳》、《千古功臣》等征联荟萃,热衷乡土文化,担任编审,参于编辑《中国对联集成·陕西卷·蒲城分卷》、《中华诗词文库·陕西卷·蒲城分卷》以及《尧山雅韵》第二至九集。著有《风雨留痕》五卷等二百多万字。
编辑 审核:惠玲玲 白公平
美编:惜缘
总编 制作:瀛洲居士
刊头题字:胡胜利 胡兴民 倪进祥
图标制作:侯五爱
图片由作者提供
音频源自网络
投稿请加总编微信
作品转发:惠玲玲 张培良 李红彦 朱红兵 张新荔 各部长 分社长及编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