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苦心经营,
说明了什么?
文/陈振家
西游记将佛与道这两者作为中心思想。
也就是讲
孙悟空的一跟斗,虽然可以至十万八千里,
但是也跳不出如来佛的巴掌心。
西游记的中心思想就是色空,
它讲的是正心诚意。
西游记的结构总是以三四回的段落来布局。
来讲每一段故事,
西游记就要讲克服色欲。
西游记讲克服色欲的情节,
第9回的江流儿的故事,第25回的孙悟空大闹五庄观,第36回劈破旁门见月明,第49回渡通天河,第64回木仙庵遇怪,几乎都是好戏上演。
克服色欲的故事,
几乎都安排在每十回的第三回和四回的前后,
例于第23回的
三藏
不忘本,四圣试禅心。
第53回到55回的
饮子母河水,
入西凉女国,遇母蝎子精。
第七十二至第73回盘丝洞迷蜘蛛精,
第82回至第83回战地涌夫人,
第93至第95回
斗假天竺公主,
在每10回的一套故事的第七回前后,
往往是另一个布局的关键,西游记特别有趣的结构第53回禅主吞餐怀鬼孕,
黄婆运水解邪胎至第五十五回的叙述片段中,
前后西凉女国招亲和降蝎子精的故事,
就是由前一回取经人怀孕的闹剧而引发的。
第54回和第55回又合成另一个整体。
同样的章法又见于第27回,取经人与白骨夫人邂逅相逢的奇闻。
西游记反复阐明
心猿意马之无定性的纵欲,
是堕落的表现。
要有定性
才能得到智慧。
从第28回到第31回,
连绵故事之中藕断丝连,到了99回,就形成了大团圆的框架。
通篇降妖伏魔,虽是反讽,也妙趣横生。
通过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人
西天取经的故事,
说明了人生在世,
既要与外面的妖怪作斗争,也要与内心的欲望作斗争。
这篇对《西游记》的解读,如一把精准的钥匙,打开了经典文本深处的密码。
它敏锐捕捉到佛道思想交织的内核,以“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掌心”的意象,点出“色空”与“正心诚意”的核心命题,让作品的精神指向清晰可感。对结构的剖析尤为精妙,“每十回三四回、七回前后”的情节布局规律,将散落的故事串联成有机整体——那些“克服色欲”的经典片段,从四圣试禅心到盘丝洞遇妖,不再是孤立的降妖桥段,而是成了修行路上层层递进的考验。
更深刻的是,它揭示了《西游记》的双重斗争维度:对外降妖伏魔,是现实困境的隐喻;对内克制心猿意马,是精神修行的本质。这种“内外兼修”的解读,让取经之路超越了神话叙事,成为对人生修行的生动注解——唯有定性守心,方能在欲望与考验中抵达智慧的彼岸。字里行间,既见文本细读的功夫,更显对人性与修行的通透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