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马学林10首同名诗词《赞歌中共中央建党百年首次颁授“七一勋章”获得者之二王书茂》的解读与赏析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8月13日
在共和国功勋簿上,王书茂的名字与南海的碧波一同闪耀。这位海南琼海渔民的儿子,半生以船为马,以海为田,在风浪中坚守祖国蔚蓝国土。马学林以十首同名诗词为其造像,并以“同名多体”的罕见形式——七律、五律、山花子、临江仙、翻香令、浣溪沙十首体裁各异的作品,从不同维度为这位“七一勋章”获得者塑形铸魂。十首诗宛如十面棱镜,折射出王书茂精神世界的璀璨光芒。
(一)
1. 组诗以浓墨重彩刻画了王书茂作为南海“铜铁骨”的硬核形象。“碧海擎旗守国疆,丹心铸盾卫沧桑”,一个“擎”字如定海神针,一个“铸”字似千钧之诺。在“怒涛撕恶水,雪舰镇南天”的险境里,“卅年踏碎千层雪”的“踏碎”二字何其雄健——那是将惊涛骇浪踩在脚下的气魄,是“礁作维权界”的界碑精神。更有“骨铸界碑铮”的铮铮铁骨,使王书茂成为一座移动的海上长城。当“万楫犁开百仞墙”,那犁开的何止是海浪?更是一个民族在深蓝国土上不容侵犯的意志宣言。
2. 王书茂的形象不仅由风浪铸就,更在带领乡亲走向富裕的航程中丰满。诗人敏锐捕捉其双重身份:“舟作维权盾”的钢铁意志与“舟耕共富田”的赤子柔情相映生辉。“渔火连天多富路”中,“连天”二字让点点渔火汇成星河,照亮通往富裕的海上通途;“春风领舰润琼湾”则赋予自然意象人格力量——王书茂恰似那浩荡春风,引领舰队滋润乡土。最妙是“舟犁云让种丰年”一句,“犁”字延续海上耕耘意象,“云让”二字则尽显奋斗者改天换地的豪情,将渔民的生计诗化为壮丽的丰收图景。
(二)
1. 组诗最终将王书茂升华为民族的精神图腾。“勋化南天柱”中,勋章与南天一柱合体,物质荣光转化为顶天立地的精神坐标;“魂立南天作脊梁”更直白道出其作为民族风骨的象征意义。“熔碧勋辉血”一句惊心动魄——勋章熔入碧海与热血,个体功勋由此汇入民族精神的浩瀚长河。当“勋章熔海夜辉煌”,那勋章在深蓝夜幕中熔铸出的煌煌光华,已然成为照耀航程的永恒灯塔。
2. 马学林的艺术匠心尤见于意象的淬炼与语言的张力。“千帆雪舰劈沧茫”的“雪舰”,既写船头激起的白色浪花,又暗喻舰队的纯洁使命;“舟犁云让种丰年”让渔船如犁般耕耘云海,将艰辛的渔业生产点染为神话般的壮举。诗词中“维权”“共富”等时代语汇的注入,在严守格律的同时焕发出强烈的现代气息,使传统诗词体裁成为盛放时代精神的恰当容器。
(三)
1. 马学林十首诗词如十支不同音色的号角,合奏成一曲壮阔的南海颂歌。王书茂半生守护的那片深蓝,在马学林的文字中凝固为一种精神海拔——其高度由三重身份共同垒筑:他是风浪中寸土不让的“铜铁骨”,是碧波上开富路的领航者,最终升华为勋章熔铸的“南天柱”。
2. 当“魂立南天作脊梁”的诗句随海风远播,我们领悟到:王书茂用生命丈量的那片蔚蓝,早已超越地理意义上的海疆,成为民族精神中澎湃的血脉。马学林的组诗恰似精心打磨的棱镜,将这位南海之子的精神光谱解析为清晰的三原色——那便是忠诚的赤红、为民的金黄与永恒的光明,它们终将在时间长河中熔铸成一座不沉的岛屿。这不只是对一位功勋人物的文学致敬,更是在为一个时代的精气神刻下不可磨灭的文学界碑。
(四)
1. 组诗以浓墨重彩构筑了一个“海洋中国”的象征世界。碧海、礁石、舰船、风浪等意象如交响乐般贯穿始终——当“碧海擎旗守国疆”的壮阔画面展开,当“孤礁作界镇南关”的坚定姿态定格,当“千帆雪舰劈沧芒”的激昂场景呈现,我们目睹的是王书茂用生命守护的海疆,更是诗人精心构建的家国象征体系。这些意象超越了自然物象本身,升华为民族精神的图腾:礁石化为“维权界碑”,渔船变作“维权盾牌”,渔火则成为“连天富路”的希望之光。在“丹心铸盾卫沧桑”的铿锵宣言中,王书茂的个体生命与南海波涛、国家主权完全融合为一。
2. 诗人对时空的凝练堪称艺术精粹。“卅年踏碎千层雪”与“万里碧涛连”形成时空张力,将王书茂三十载的坚守压缩进惊心动魄的诗行。这“卅年”非抽象数字,而是“踏碎千层雪”的艰辛足迹;那“万里”亦非空洞距离,而是“犁开百仞墙”的壮阔征程。当“怒涛撕恶水,雪舰镇南天”的工整对仗中,动词“撕”与“镇”瞬间凝固了漫长维权斗争中最具张力的时刻——时间被压缩为惊涛裂岸的刹那,空间则凝聚成舰劈恶浪的永恒造型。这种时空艺术使抽象的精神力量获得了可触可感的史诗重量。
(五)
1. 组诗在形式与内容的交融中绽放异彩。七律的雄浑庄重、五律的凝练劲健、词牌的摇曳多姿,共同编织出英雄精神的多维光谱。《临江仙》中“碧海千钧铜铁骨”的铿锵,恰似王书茂的铮铮铁骨;《翻香令》中“波沧苍骨立南疆”的顿挫,暗合其迎风傲浪的姿态;《浣溪沙》结句“勋章熔海夜煌煌”的辉煌通感,则让抽象荣誉化为照耀南海的永恒光芒。诗人巧妙化用古典语汇承载现代精神,“渔舟作舰护疆驰”的奇特意象,使传统渔猎生活与当代海权意识碰撞出耀眼的诗意火花。
2. 王书茂形象在诗中呈现三重崇高维度。他是“铁脊镇南疆”的维权勇士,更是“耕水情深桑梓富”的领路人;在“渔火连星多富路”的暖光中,维权英雄与致富带头人的双重身份完美统一。当“魂立南天作脊梁”的结句如惊雷乍响,个体生命已升华为民族精神的图腾——那“勋光熔日月”的勋章不仅是个人荣耀,更是千万海疆守护者共同的灵魂冠冕。
(六)
1. 马学林的组诗将王书茂的事迹提炼为“海洋中国”的象征符号。这些诗词如一座座文字纪念碑,“勒勋光”于南海波涛之上,“铸史篇”于民族记忆深处。当“勋章熔海夜煌煌”的光芒照亮文化星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琼海渔民的传奇人生,更是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集体意志。
2. 王书茂用生命守护的碧海,在诗人笔下化作永恒的精神疆域——每一片浪花都闪耀着“寸步不让”的信念之光,每一块礁石都铭刻着“丹心铸盾”的忠诚誓言。这组诗词的终极价值,正在于将南海波涛谱成了震撼灵魂的交响,让勋章的荣光永远辉映着我们走向深蓝的壮阔征程:那万顷碧波间升腾的,是一个古老民族向海图强的不灭心志。
(七)
1. 王书茂的身份是双重的:他既是维权斗士,又是致富带头人。“耕水情深桑梓富,授人德厚树功奇”。诗人敏锐捕捉到这一特质:渔舟不仅是“作维权盾”,也是“共富田”的犁铧。当“渔火连星多富路,春风化雨润琼乡”,点点渔火便成了燎原的希望星火,照亮了潭门通向富裕的海上通衢。那“春风领舰润琼湾”,是以守护换来的发展春风,在碧海琼崖间谱写出维权与民生和谐共振的壮美乐章。
2. 诗人以雄健的笔力,为这位南海守护神塑起不朽的雕像:“碧海擎旗守国疆,丹心铸盾卫沧桑。” 一面精神旗帜从此在万里海疆猎猎飘扬。“波沧苍骨立南疆”,其铮铮铁骨已化为南中国海的精神界碑。最撼动心魄的是“魂立南天作脊梁”的定格——个体的忠诚与勇毅升华为支撑海天的民族脊梁,这已远超血肉之躯的具象,成为民族精神版图上永恒的坐标。
(八)
1. 马学林的诗词创作,在艺术上达到了传统形式与现代精神的完美统一。他如高明的冶炼师,将“维权”、“共富”等时代热词自然锻入古典格律,毫无突兀之感。如“维权卅载风波立”既合平仄,又准确传神。意象经营尤见匠心:“界礁化剑指安祥”赋予冰冷礁石以锋芒与温度;“舟作维权盾”则将生产工具点化为守护之器。而“勋章熔海夜煌煌”更是神来之笔,勋章的光芒熔入南海的夜色,精神的光华与自然之壮阔交相辉映。
2. 马学林先生这组作品,不仅是对王书茂个人的颂歌,更是对“七一勋章”所代表的时代精神的深度开掘。当“勋光映地明天宇”,那勋章的光芒早已超越个体荣光,成为照亮民族心灵星空的恒星;当“忠魂铸史篇”,王书茂的故事便融入民族精神的谱系。
3. “熔碧勋辉血,词诗谱赋章。”马学林以诗词为不朽之碑,铭刻下王书茂用生命守护的海疆,更铭刻下一位共产党员在时代洪流中锻打的精神坐标。这组诗词最终使勋章的光芒得以永恒——它昭示着:当无数如此平凡而伟岸的灵魂在各自的礁石上巍然挺立,共同铸成那“柱天山”般的民族脊梁,便是中华巨轮破浪前行的永恒保障。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