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英
站在绥化这片热土上,目光每每触及“赵一曼小学”那方醒目的牌子,岁月的褶皱里便翻涌出无尽的悲壮与感怀。这牌子,是凝固的史诗,是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更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往昔的烽火硝烟与当下的岁月静好。
赵一曼,本生于富裕之家,本该在安逸中度过顺遂的一生。可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她的灵魂却被家国大义深深牵引。家人劝她裹小脚,期望她做个安稳的闺秀,她却倔强地拒绝。她深知,这双不被束缚的脚,是为了丈量山河、奔赴战场;这双大脚,承载着打破旧桎梏、开创未来的坚定信念。留着双脚,她走进学堂,汲取知识的力量;走进黄埔军校,接受革命思想的洗礼。从那时起,她的命运便与民族的存亡紧紧相连。
为了抗击日寇,她毅然抛下年仅7岁的孩子。那是怎样的痛彻心扉?作为母亲,她何尝不想将孩子护在羽翼之下,给予他温暖与陪伴。可她更明白,国之不存,家将焉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她选择放下小家的眷恋,投身抗日一线,用柔弱的身躯扛起保家卫国的重任。
不幸被捕后,面对日本鬼子惨无人道的酷刑,赵一曼展现出钢铁般的意志。伤口撒盐的剧痛、皮鞭抽打的残忍、竹签穿指的钻心之痛,都没能让她屈服。她咬紧牙关,将党的秘密、战友的信息深深埋藏在心底。那些非人的折磨,不仅没有摧毁她的意志,反而让她的信念愈发坚定。她是战场上的勇士,是精神上的巨人,用生命捍卫着民族的尊严。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给儿子写下遗书。字里行间,满是对孩子的牵挂与愧疚,更饱含着对国家、对未来的殷切期望。那是一位母亲最后的告白,也是一位革命者对理想的坚守。读着那封遗书,泪水模糊了双眼,那是跨越时空的震撼,是对伟大精神的致敬。
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享受着幸福的生活。但我们不能忘记,这一切是无数像赵一曼这样的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在黑暗中为我们点亮前行的明灯。“赵一曼小学”那方牌子,时刻提醒着我们:勿忘国耻,铭记历史。我们要将这份精神传承下去,教育下一代,让他们知道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让他们懂得热爱祖国、保卫祖国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我们踏着先烈的足迹,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进军。我们要以先烈为榜样,在各自的岗位上拼搏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因为我们深知,只有国家强大,才不会重蹈覆辙;只有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 凝望那方牌子,仿佛听见历史的心跳,那是先烈们对我们的期许,也是我们砥砺前行的动力。
作者简介:
刘英,女,笔名龙马精神。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三河镇农民。种地、哄孙子撑起了生活的一片天地。爱好广泛,乐于学习。经常沉浸在读书、朗诵及唱歌中。更喜动笔书写散文、诗歌等,作品散见于平台和纸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