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三地理班(长篇小说连载之二十四)
1986年3月29日,星期六,天空灰蒙蒙的,细雨如织,给广州这座古城披上了一层朦胧的纱衣。早晨七点半,我搭乘着略显拥挤的校车,从龙洞校区缓缓驶向广州教育学院的起义路校区。车厢内,同学们或低头沉思,或轻声交谈,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对即将开始的讲座的期待。
抵达校区后,地理班的全体同学迅速集合,在细雨的陪伴下,步入了报告厅。此时,教育学院的副院长已经站在台上,他的声音温暖而有力,对远道而来的黄就顺老师表达了热烈的欢迎。黄老师,这位拥有37年教学经验的地理学界泰斗,一身朴素的中山装,面容慈祥,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黄老师的话语如同春风化雨,他谈到了自己遍布全球的学生,以及他们寄来的各种地理标本和衣物。每当提及这些,黄老师的脸上总是洋溢着感激之情。他说:“这些学生,他们是我一生的骄傲。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忘给我寄来这些珍贵的礼物,让我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
黄老师目前任教于澳门培正中学,同时也是广东地理研究会的成员之一。
黄老师身着朴素,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身旁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地理资料,从泛黄的书籍到崭新的图片影视资料,无一不彰显着他对地理学科的热爱与执着。这次讲学,他特意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为的是将这份热爱与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
讲学开始前,黄老师微笑着给每一个学员分发了一份特别的礼物——香港地理考试的试题。这些试题不仅涵盖了丰富的地理知识,更透露出香港地理教育的独特风貌。紧接着,他又向地理系赠送了一批珍贵的图书和录像资料,这些资料如同一扇扇窗,打开了学员们通往地理世界的大门。
作为回礼,学员们精心准备了一台天平,寓意着地理学科的平衡与公正。黄老师接过天平,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深知这份礼物背后所蕴含的深意。
讲学过程中,黄老师谈到了地理学科在澳门乃至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他语重心长地说:“地理,往往被视为‘闲科’或是‘闲科中的闲科’。在澳门,地理科更是仅次于体育的一门倒数第二的科目。但我要告诉大家,地理老师的争取和努力至关重要。我们要用自身的成绩和贡献,去改变别人的看法,使学校不得不重视地理这一门学科。只有我们自己重视自己,别人才会重视我们。”
黄老师的话语如同一股暖流,温暖了每一位学员的心田。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大家展示了地理学科的魅力与价值。
在谈到香港的地理教学现状时,黄老师的语气变得有些沉重。他介绍道:“香港的地理教学安排颇为独特,中一开香港地理,中二则涉及澳洲、美洲、大洋洲、南极洲的地理知识,中三开始学习欧亚地理,中四则转入人文与经济地理,中五则是自然地理。更为特别的是,中三开始分文理科,只有文科学地理,理科则无需学习。更令人遗憾的是,商务出版社的课本在这里并不被允许使用,中国地理更是无从学起。”
说到这里,黄老师摇了摇头,眼中闪过一丝无奈。但随即,他又坚定地表示:“我认为这样的安排并不合理。因此,我在教学中总是用中国地理来代替香港地理。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学员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祖国,更加热爱这片土地。”
黄老师的讲学如同一场春雨,滋润了学员们干涸的心田。他们纷纷表示,将铭记黄老师的教诲,努力成为优秀的地理教师,为改变地理学科的地位贡献自己的力量。
1986年4月18日,星期五,雨。
清晨,天空灰蒙蒙的,细雨如丝,轻轻地拂过师专的每一个角落。钟奎华穿着整洁的校服,手里紧握着一本《世界自然地理》的课本,踏着湿润的地面,走进了教室。今天有场重要的测验,但他胸有成竹,很快就答完了试卷。笔尖离开纸面的那一刻,他长舒一口气,随即收拾好东西,匆匆赶往图书馆。
图书馆内,灯光柔和,书香四溢。钟奎华穿梭在书架间,目光在书脊上跳跃,最终定格在一本关于环境科学的书籍上。他轻轻抽出,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窗外,雨声潺潺,与翻书的声音交织成一首悠扬的乐曲。
午后,雨势稍减,钟奎华撑着伞,漫步在校园的小道上,前往礼堂。今天,学院院长要作一场关于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动员大会。礼堂内,人声鼎沸,钟奎华找了个靠前的位置坐下。院长站在台上,声音洪亮,慷慨激昂地讲述着陶行知的教育理念,钟奎华听得入了迷,心中涌动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憧憬。
傍晚时分,雨又大了起来。钟奎华匆匆赶往行政组,广播里播放着悠扬的音乐,给这雨中的校园增添了几分温馨。在行政组,他从邹领导手中接过了一项新任务——发动全校学生为师专的楼宇取名。这项任务既有趣又富有挑战性,钟奎华欣然接受。他深知,这不仅是对学校文化的一次挖掘和传承,更是对学生们创造力和归属感的一次培养。
18:00,钟奎华带领着一群生活委员,手持检查表,穿梭在各个班级之间,仔细检查着卫生情况。他们认真记录,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检查结束后,钟奎华与新推荐上来的生活部长谢露环进行了交接。谢露环是个温婉的从化女生,八五中文班的佼佼者。她有着一双明亮的眼睛和一头乌黑的长发,笑起来像春天的花朵一样灿烂。钟奎华向她详细介绍了生活部的工作内容和流程,并鼓励她大胆创新,带领生活部走向新的辉煌。
交代完工作后,两人一起走出教室,雨依旧在下。他们并肩走在雨中,谈论着对未来的规划和憧憬。钟奎华看着谢露环坚定的眼神,心中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他知道,在这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团队里,他们一定能够共同书写出属于师专的辉煌篇章。
1986年4月19日,星期六,天空灰蒙蒙的,细雨如织,给这个春日午后平添了几分静谧与凉意。钟奎华踏着湿润的青石板路,穿过校园内郁郁葱葱的林荫道,前往食堂解决午餐。雨珠沿着伞沿轻轻滑落,与脚下的水洼交织出一曲清脆的旋律。
食堂内,人声鼎沸,却掩不住窗外雨滴的细语。钟奎华端着餐盘,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享受着这难得的片刻宁静。正当他低头准备用餐时,一个熟悉而沉稳的身影步入食堂,那是他们的班主任——赖建强老师。
赖老师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胸前挂着沾有水珠的眼镜,眼神中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严肃与专注。他径直走向钟奎华,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示意他跟自己到一旁。
“钟奎华,有个任务需要你去完成。”赖老师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每一个字都承载着不凡的重量。他从腋下夹着的文件夹中取出一只鼓鼓囊囊的牛皮纸袋,递给了钟奎华。
钟奎华接过纸袋,心中不禁泛起一丝好奇与紧张。他小心翼翼地打开纸袋,里面是一叠整齐排列的图纸和一张泛黄的广州师专平面图底稿。底稿上,线条细密,标注清晰,仿佛能透过纸张感受到那份历史的沉淀与学术的严谨。
“这是广州师专的老平面图,我需要你根据这张底稿,把其中九张学生宿舍的平面图画出来。”赖老师的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下周一早上,你把这些图纸交给办公室的常吉昌主任,他会有进一步的安排。”
钟奎华点了点头,心中虽有疑惑,但更多的是对这份任务的重视与责任感。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绘图任务,更是对自己专业技能的一次考验,更是对班级、对学校的一份贡献。
雨,依旧淅淅沥沥地下着,钟奎华怀揣着这份沉甸甸的任务,踏上了返回宿舍的路。雨水打湿了他的衣襟,却浇不灭他心中的热情与决心。他知道,接下来的几天,他将与这些图纸为伴,用心去感受每一根线条背后的故事,用画笔去描绘那些沉睡在岁月长河中的宿舍楼。
这个春日的雨天,因为这份特别的任务,而变得意义非凡。钟奎华的脚步坚定而有力,他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与憧憬。

1986年6月25日,清晨
广州教育学院的校园里弥漫着淡淡的书卷气和离别的气息。地理班的同学们身着统一的蓝色校服,肩上背着沉甸甸的背包,心中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期待。今天,他们将踏上前往珠海的地理实习之旅。
大巴车缓缓驶出校门,车轮滚滚向前,仿佛带着一群年轻人的梦想,驶向那片充满神秘与魅力的土地。车厢内,同学们兴奋地讨论着即将见到的风景,偶尔夹杂着对珠海这个陌生城市的想象。
6月26日,中山市
经过一夜的行程,他们抵达了中山市。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以它的历史底蕴和独特风貌,迎接着这群年轻学子的到来。他们参观了中山市的著名景点,感受了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傍晚时分,夕阳洒在古老的街道上,给这座城市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
6月27日,珠海市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海面上时,他们已经站在了九洲港务局的码头上。海风轻轻吹拂,带着海水的咸味和远方的呼唤。港务局的工程师向他们介绍了珠海的港口建设和航运发展,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点头称赞。
随后,他们来到了珠海市规划办,看到了珠海未来的城市规划蓝图。现代化的设计理念、错落有致的城市布局,让他们对这座城市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午餐后,他们前往石景山。山上绿树成荫,奇石林立。同学们沿着蜿蜒的山路攀登,不时停下脚步,欣赏眼前的美景。站在山顶,珠海市区的美景尽收眼底,他们纷纷拍照留念。
傍晚时分,他们来到了滨海公园。海风轻拂,波光粼粼的海面上倒映着夕阳的余晖。同学们在海边漫步,享受着这份宁静与美好。
6月28日,珠海市
这一天,广州教育学院的校园内弥漫着一种别样的氛围。地理班的同学们身着统一的浅蓝色校服,肩上背着沉甸甸的背包,里面装满了地图、笔记本和干粮,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这一天,他们即将踏上前往珠海的地理实习之旅。
清晨的列车缓缓驶出广州站,带着这群年轻人的梦想与期待,穿越郁郁葱葱的南粤大地,最终抵达了这座被海风轻拂、阳光拥抱的城市——珠海。一下车,湿润的海风便迎面扑来,仿佛是大自然最温柔的迎接礼。
首站,他们来到了九洲城。这座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的城堡,静静地诉说着珠海的历史与变迁。同学们穿梭在古老的城墙与现代化的展览厅之间,一边聆听讲解员的介绍,一边认真记录着每一处细节,试图从这座城市的脉络中,捕捉到地理与历史交织的奥秘。
随后,他们来到了拱北口岸,这里是珠海与澳门连接的纽带。站在口岸前,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和繁忙的通关景象,同学们不禁感叹于两地之间紧密的联系与交流。他们拿出地图,仔细比对着口岸的地理位置,讨论着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午后,阳光变得柔和了许多,他们来到了香洲区。这里街道宽敞,绿树成荫,高楼大厦与海滨风光交相辉映。同学们漫步在海滨公园,享受着海风的轻抚,同时也不忘用相机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他们还在附近的商业区进行了市场调研,观察着珠海的城市发展与居民生活。
次日,他们前往了孙中山故居。这座庄严肃穆的建筑,见证了伟人的成长与奋斗历程。同学们在故居内仔细聆听讲解,感受着孙中山先生的爱国情怀与革命精神。他们还在故居外的广场上合影留念,将这份对历史的敬仰永远定格在记忆中。
在珠海的最后一天,他们来到了长江乐园。这个充满欢声笑语的乐园,成为了他们实习之旅的欢乐收尾。同学们在乐园里尽情玩耍,体验着各种游乐设施带来的刺激与快乐。
1986年7月3日,晴
阳光透过广州教育学院龙洞校区郁郁葱葱的树叶,斑驳地洒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仿佛连空气中都弥漫着青春与离别的气息。上午,地理系的全体老师与八三地理班的同学们相聚在一间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展开了一场关于三年大学生活体会和感想的座谈会。钟奎华,一个平日里就善于捕捉生活点滴的学生,早已在黑板上用端正的字迹写下了标题——《倾谈出你的心声和期望》。
教室里,电风扇呼呼地转动着,带来一丝丝凉意,却无法完全驱散那股即将离别的热浪。黄钧燊老师首先开了口,他的声音温和而有力,讲述着自己见证了这一批学生从青涩走向成熟的点点滴滴。接着,陈超凡老师用他那特有的幽默感,引得在座的师生时而欢笑,时而沉思。陈哲瑜老师则更像是一位智者,用平和的话语引导大家思考未来的方向。邓兆熊老师和赖建强老师也纷纷发言,他们的每一句话都饱含着对学生的期望与不舍。
在老师们发言之后,部分同学也鼓起勇气,站上了讲台。他们或讲述着自己在学习上的收获,或分享着与室友、同学之间的温馨故事,或表达着对未来的憧憬与迷茫。每个人的发言都像是一颗石子,投进了在场每一个人心中的湖泊,激起了层层涟漪。
中午时分,全体师生移步到校园的操场上,准备拍摄毕业留念的集体相。镜头前,大家穿着整齐划一的学士服,脸上洋溢着既兴奋又复杂的表情。随着摄影师的一声“茄子”,这一刻被永远定格在了胶卷上,也成为了他们青春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夜幕降临,地理班精心筹备的《心声、期望、话别》晚会拉开了帷幕。晚会的舞台虽然简陋,但每一个节目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有的同学演唱了自己改编的歌曲,诉说着对校园生活的怀念;有的同学则通过朗诵、小品等形式,表达了对未来的期许与不安。晚会的最后,全体师生共同唱起了《友谊地久天长》,那熟悉的旋律在夜空中回荡,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感动与不舍。
当歌声渐渐消散在夜空中,晚会也缓缓落下了帷幕。但这场晚会,以及这一天的所有经历,都将成为他们人生旅途中一段宝贵的回忆。他们知道,虽然大学生活即将结束,但人生的旅程才刚刚开始。他们带着彼此的祝福与期望,将踏上各自的征途,去追寻属于自己的梦想与未来。
1986年7月4日,晴。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轻轻地拂过钟奎华的脸庞,将他从梦中唤醒。不同于往常的慵懒,钟奎华的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激动与不舍。今天,是他们这群广州教育学院起义路校区学子的重要日子——毕业大会。
六点三十分,钟奎华已经坐在了前往学校的公交车上。窗外的景色在晨光中渐渐清晰,街道两旁的老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也在为这群即将踏上新征途的年轻人送行。他的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对校园生活的眷恋。
到达学校时,广东华侨中学的礼堂已经热闹非凡。全体今年毕业的学员都聚集在这里,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青春的光彩,同时也夹杂着即将离别的淡淡忧伤。钟奎华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环顾四周,熟悉的同学、敬爱的老师,这一切的一切,都将成为他心中最珍贵的记忆。
毕业大会在庄严而温馨的氛围中拉开帷幕。学院领导上台致辞,他们用最真挚的话语,为这群即将展翅高飞的学子送上了最美好的祝福。钟奎华认真地听着,每一个字都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他知道,这不仅是对他们过去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未来无限可能的期许。
随后,是颁发毕业证书的环节。钟奎华从叶绍方系主任手中接过那本沉甸甸的毕业证书时,两人的目光交汇在一起。叶老师的眼中闪烁着泪光,那是对这群学生深深的关爱与不舍。钟奎华的心中也涌起一股暖流,他感激地向老师点了点头,仿佛在诉说着千言万语。
八三地理班的同学们聚集在了著名的广州小北路北园酒家,为他们的学生时代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毕业酒会。
北园酒家,这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在夕阳的余晖下更添了几分温馨与不舍。大厅内,彩灯闪烁,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同学们身着各式各样的服装,有的正式,有的休闲,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过去的怀念。
酒桌上,菜肴丰盛,香气扑鼻。大家举杯共饮,谈笑风生,分享着彼此大学三年的点点滴滴。有人谈起了那些熬夜复习的夜晚,有人回忆起了课堂上老师风趣的讲解,还有人则感慨着那些与室友们一起度过的欢乐时光。每一句话,每一个笑容,都充满了对这段青春岁月的珍惜与不舍。
然而,在这样一个欢乐的时刻,也有一丝伤感悄悄弥漫开来。班主任陈哲瑜老师,那个平日里总是严厉而又不失慈爱的身影,此刻却显得格外动容。她站在讲台上,目光深情地扫过每一位同学的脸庞,仿佛要将他们的模样永远镌刻在心中。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这里相聚,是为了庆祝你们的毕业,更是为了告别。”陈老师的声音有些哽咽,她的眼眶渐渐湿润了,“三年前,你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走进了这个班级。今天,你们已经成长为了一名名优秀的地理学者,即将踏上新的征程。我为你们祝福。干杯。”

作者简介:钟奎华,笔名文柯、土圭垚,中学高级教师。广州市增城区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增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坚持写作四十多年,作品收录在各种报刊杂志和网络微刊上,包括《广东作家》、《广州文学》、《梅州文学网》、《增城日报》、《荔乡情》、《海珠文学》、《灃水之水》、《南粤作家》、《神州文艺》、《作家作品》、《丹荔》和《杨梅文艺》等。作品在多个征文中获得过奖项。《增城民间文艺》第四辑主编,《胡庭兰故事集》的副主编。长篇小说《伯公艮传》的著作者,正在编辑出版《城乡华章•钟奎华诗歌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