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人的烦恼,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人际关系。
如双方沟通不足产生误解,期待与现实之间存在落差,他人的看法令人自我怀疑……
一旦得不到认同,人的烦恼也就产生;反之,得到正向反馈,人便会感到愉悦。
可见,人会被人际关系所累,核心原因是把太多精力放在取悦他人身上。
我们都以为,热情是关系长久的粘合剂,却不曾想过热情也是破坏关系的导火索。
叔本华在《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中写道:
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会觉得刺痛,离得太远又会感觉寒冷。
人与人之间,无论关系如何,都得有“度”。
前几年,网络兴起一个词语叫“社交冷漠症”。
这并非医学中定义的疾病,而是一种生活态度,主要体现在享受独处、维护边界感,以及舍弃无效社交等方面。
感觉很累的时候,允许自己远离一切消耗你的人和事。
适度冷漠,不是冷眼对待一切,而是掌握分寸,方能在社交中减少不必要的摩擦。
一 过分热心,是一场社交灾难
这些天,张丽为一件事情苦恼不已。
上周末,她去逛街,偶然看见朋友小雅的丈夫带着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子在看家用电器。
张丽的脑中瞬时闪现一个想法:好友的丈夫出轨了。
一时之间,她不知该如何是好。
直截了当向小雅戳穿她丈夫的真面目,小雅肯定会情绪激动,她此时怀有身孕,不能受刺激;
可如果瞒着小雅,那她以后可能会受很多委屈。
该不该让小雅知晓,让张丽抓心挠肝般难受。
她纠结了好些天,最终还是过不了心里那关,觉得朋友之间应该坦诚,就把事情告知了小雅。
当晚,她就被小雅的丈夫叫去医院。
原来,小雅得知丈夫出轨,与他大吵一架后情绪波动过大住进了医院,需要保胎。
面对张丽,小雅丈夫很是气愤:
我只是和同事去选购优秀员工的奖品,不是你想的那种关系。
如果小雅和孩子出了问题,你担得起这个责任吗?
好心办坏事,在此刻具象化了。
著名心理咨询师胡慎之曾说过:
任何事情一旦过度就变成了坏事,包括关心。
热心过度,就是自焚的火焰。
书籍《月亮与六便士》中施特略夫,是个以画画卖画为生的商人。
他救下未婚先孕的姑娘并娶其为妻,两人过起了幸福快乐的日子。
热心的他,又在后来遇到病入膏肓的画家查理斯。
他急忙请医生给查理斯诊治,还极力说服妻子,把查理斯接回家悉心照顾。
他没想到,自己是在引狼入室。
他的妻子与查理斯在日复一日的接触中,逐渐爱上了对方。
施特略夫最终失去了妻子,家也就此散了。
人与人之间,不是你对别人好,别人就会记得你的好。
特别在一些不懂得感恩的人面前,你的好,只是在给他们继续伤害你的机会。
就像有句话说的那样:
你若敢好到毫无保留,别人就敢坏到肆无忌惮。
热心太过泛滥,注定是一场灾难。
二 不懂拒绝,即为难自己
有人说,过于温暖,不是维持良好关系的社交方式。
看过一个新闻,一位27岁的姑娘工作时不懂拒绝、生怕让他人失望患上抑郁症。
这位姑娘叫王婷,在一家企业做文员。
刚入职那会,想着自己是新人就得勤快些,而且,初来乍到得跟同事们搞好关系,谁让她帮忙都乐呵呵答应。
今天帮忙改方案,明天帮忙买下午茶,只要是力所能及的,她全盘接纳。
可时间一长,同事们就越来越不客气,使唤她习以为常。
王婷,你最好了,再帮忙核对下数据呗。
周五临近下班时分,隔壁工位的同事又向王婷投来期待的眼神,而他手里,拿着准备下班的外套。
王婷张了张嘴,硬生生把那句 “我自己的工作还没有做完,要加班呢”咽了下去,最后变成一声“好”。
这是她这周以来第三次帮同事改方案,有次熬到凌晨两点才改完。
她的辛苦与煎熬,公司里没有人看见,他们在意的,是那个无所不能的王婷。
王婷温和,从不会对他们说“不”字。
实际上,在如此焦灼的环境与压力中,她这个活泼开朗心无杂念的姑娘,也逐渐出现失眠、情绪低落等症状。
最后看医生才知道,她已经患了中度抑郁。
其实在职场,我们经常能见到像这样的“便利贴”女孩。
她们或许是初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生,或许是从小被教育要懂事听话的乖乖女。
她们从不懂得如何拒绝别人,生怕自己的拒绝会让同事排斥自己,有委屈只能自己吞。
有求必应,不是人际关系中的良好互动,而是廉价的善良。
《人间失格》里说:
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绝的能力。
我害怕一旦拒绝别人,便会在彼此心里留下永远无法愈合的裂痕。
心软一生难,你的善良需要带点锋芒。
不然,苦的累的为难的,始终是自己。
三 社交能手,都有点冷漠
梁实秋在《谈友谊》写:
君子之交淡如水,因为淡所以才能不腻,才能持久。
生活中,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迎合所有人。
适度的冷漠不是无情,而是保持内心的宁静,更加专注自己的成长。
如果你常因为人际关系感到困扰,希望下面3点建议,可以帮助到你。
1.懂得适度拒绝
樊登成名后,突然发现身边涌现许多人,几乎都是请他帮忙的。
可他都一一拒绝了。
那些寻找他的人,背后便指责他冷漠无情,连一点小忙都不愿意帮。
对此,樊登回应:
一旦我开始帮忙,后面就会有无数的请求,想想都让人感觉疲惫。
他的拒绝不是无情,而是要留一些空间和精力给自己。
有时候,适度的拒绝,才是最清醒,最恰当的生存方式。
2.建立社交边界
社交中的压力,源于边界感的缺乏。
行为有度,既是尊重,也是负责。
在《相处的艺术》中,作者罗兰·福特对于边界感的描述是:
人与人之间内心的自我界定,它不像身体上的边界有一个特定的轮廓,但这种边界感是在保护我们心理上处于一个舒适的状态。
两人之间,无论关系再好,一旦失去恰当的距离了,就会给双方造成困扰。
降低期待与控制,不触碰别人的边界,方能在人际交往中得心应手。
3.避免情绪共情
生活中,有些人的情绪会随着别人的情绪变化而变化。
看见别人流泪,自己也情不自禁跟着红了眼眶;
倾听朋友的焦虑无助,自己也跟着不安惶恐;
别人开心他开心,别人难过他难过。
人的承受力是有限的,心情好倒无可厚非。
如若总沉在负面情绪中,时间一长,它会成为你自我攻击的武器,转而变成尖锐的刺刺向你自己。
一个成熟的人,懂得体谅别的人难并给予关注,但从不让自己陷入对方的情绪里。
否则,双方都在情绪里走不出来,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就像有人说的那样,你同情谁,就会介入谁的因果,背负谁的命运。
不可否认,我们都希望自己的人生一帆风顺,更期盼在往后的日子里不被人际关系困扰。
然而,世间哪能事事如意,不完满的才是人生。
无论如何,切不可让自己为社交问题而烦恼。
实在不懂得该如何时,就冷漠置之。
就像作家李善友说的那样:
冷漠其实是一种非常正面的力量。
它可以隔断你和其他事物的拉扯与消耗,让你专注于确立自己的存在价值。
所以,与人交往,不妨冷漠一些。
当然,这不是让人像冷血动物那般不为任何事所动,而是让你想热情时懂得适度,触及隐私时学会止损。
爱人时要记得爱己。
愿你我,都能在对别人好的同时,留一些余地给自己,把有限的时间花在最值得的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