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地藏经》的人,未必个个都能成佛作祖,亦未必能因此暴富显贵。然而,那字里行间渗出的因果之理,却如一把钝刀,慢慢地刮去了心上的浮躁与恐惧。
世人读经,多有妄念。或以为诵经万遍,金银自来;或以为顶礼膜拜,必得人上人之位。此辈读经,与市井之徒买彩票何异?不过是换了一副虔诚面目,内里仍旧是贪婪的勾当。我亦曾如此,翻开经卷时,眼睛却瞟着窗外,仿佛极乐世界就在街角的银行里。
后来才渐渐明白,经中所言的因果,并非商贾算账般的等价交换。它更像是一种潜流,在人心的暗处缓缓流动。行善未必即刻得福,作恶亦未必立遭报应。但那种子既已种下,或迟或早,总要发芽的。
我见过一个屠户,每日清早宰杀牲口,午后便去庙里烧香。他以为香火烧得旺,便可抵消刀下的血腥。这何尝不是对因果的莫大误解?佛经里的因果,不是这般市侩的交易。它要人从心底生出慈悲,而非在神佛前讨价还价。
我亦见过一位老妪,目不识丁,却常去寺中擦拭佛像。问她求什么,她只说:"见佛像干净,心里舒坦。"这般单纯的心境,或许更近于佛理。她不识因果二字,却已在因果中行了善因。
读经日久,我发觉自己变了。不是口袋里的银钱多了,而是心中的恐惧少了。从前见人富贵则妒,遇己困顿则怨。如今明白了因果的道理,知道各人有各人的缘法,急不得,也妒不来。这倒生出一种奇怪的从容——既然一切皆有前因,眼前的境遇又何须过分悲喜?
街口有个疯汉,终日胡言乱语,孩童掷石戏之。我从前避之唯恐不及,如今却常买两个馒头置于其侧。非为积德,只是想到:若因果不虚,他今日的疯癫,未必不是前世的业报;而我今日的施舍,或许正是为了来世不相见。这想法有些自私,但确使我少了畏惧,多了几分慈悲。
因果之说最妙处,在于它既解释了过去,也安顿了未来。人生诸多不平事,一旦放入因果的长河中,便显得不那么突兀了。富人骄横,或许是前世积德;贫者困顿,可能是往业未消。如此想来,眼前的得失荣辱,不过是无尽因果链上的一环罢了。
我不再急于求成。既知因果通三世,又何必计较一时之得失?这种心境,比暴富更为珍贵。它使我在喧嚷的市集中能保持安静,在众人的追逐中敢停下脚步。
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话初读平平,细思极恐。我们今日的每一念、每一行,都在编织未来的自己。如此想来,那些求神拜佛求富贵的行为,未免太过短视。
现在的我,依旧清贫,但心里却比从前富足。因为知道了因果,便知道如何安放自己的欲望与恐惧。这或许就是读经最大的益处——它不能让你成为人上人,但能让你在平凡中见庄严,在苦难中见慈悲。
夜深人静时,我常想:若人人都深信因果,这世间会少多少恶行?但随即又笑自己痴。因果之理,向来只有少数人真正明白,多数人不过拿来当作祈福的咒语罢了。
窗外月光如水,照见因果,也照见愚痴。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