眺望
——附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风越山跨河
狂奔
掠过大地纤陌纵横
观尽禾苗青青,农庄葱郁
风,急缓交替
吹乱了我没有边框的视野
远山缩在朦胧的云彩里
躲迷藏似的忽隐又显
犹如打翻墨瓶晕染了天际
而思念仿佛随云轻漫
忐忑在夕阳的碎金中
惊起炊烟飘摇
可曾是我的牵念与云缠绵
暮色的无语里
我仍在眺望远方归途深处
2025.8.
评析:
## 眺望:当自然成为情感的棱镜
张海峰的《眺望》以风的动态为经,以视野的展开为纬,编织了一幅情感渗透自然的诗意画卷。这首诗的魅力不在于语言的华丽或意象的奇崛,而在于其将自然景观与内心情感进行有机融合的能力,以及通过视觉的延展性来构建心理空间的独特方式。
诗歌开篇即以"风"作为核心意象展开动态描写。"越山跨河/狂奔"的短句排列,配合"掠过大地纤陌纵横"的长句舒展,在语言节奏上模拟了风本身的急缓变化。这种形式与内容的同构关系,在"急缓交替"的第二节得到进一步确认。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并非客观记录,而是经过情感筛选的主观映照——"禾苗青青,农庄葱郁"的田园意象群,暗示着观察者内心的安宁与向往。
诗歌的转折点出现在"吹乱了我没有边框的视野"这一神来之笔。这里的"没有边框"四字堪称诗眼,既实指远眺时视野的开阔无界,又暗喻思绪的自由漫游。当远山"缩在朦胧的云彩里",当景物"躲迷藏似的忽隐又显",自然景象已完全转化为心理图景。特别是"打翻墨瓶晕染了天际"的比喻,将不可捉摸的天色变化具象化为偶然的创作行为,暗示着诗人对自然的主观重构。
第三节的情感渗透更为明显。"思念仿佛随云轻漫"实现了物我交融,而"忐忑在夕阳的碎金中"则将抽象情绪投射到具象景物。"惊起炊烟飘摇"中的"惊"字精妙,既描写炊烟突然升起的动态,又泄露了观者内心的悸动。当诗人质问"可曾是我的牵念与云缠绵"时,实际上已经确认了外部世界与内心情感的共生关系。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展现了几个突出特点:一是视角的流动性,从宏观的风掠大地到微观的炊烟飘摇,形成多层次的视觉空间;二是色彩的渐变运用,从青葱的禾苗到碎金的夕阳再到墨染的天际,构成丰富的视觉色谱;三是动词的精准选择,"越、跨、奔、掠、缩、惊"等词共同营造出动态的诗意空间。
若论不足之处,诗歌后段对"思念"的直接表白稍显直露。
总体而言,《眺望》成功地将自然景观转化为情感表达的媒介,通过视野的无边框化实现了心灵的无限延展。诗中那种物我互映、情景交融的特质,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以物观物"的观照方式,同时又带有现代诗歌对心理深度的开掘。这种将外在眺望与内在凝视合二为一的诗歌实践,正是其最可贵的艺术价值所在。
注: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