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忘忧引
一
霜降这天,青黛在渡口听见两个樵夫闲谈。
"猎户老赵家闺女捡了个俏郎君,说是洪水冲来的..."
她手中药包"啪"地落入江水,陈皮与茯苓瞬间散成金色的云。
三日后,青黛站在半山腰的茅屋前。篱笆上新晒的野兔皮滴着血,与记忆中某个雨夜衣襟洇开的血痕重叠。正要叩门,忽听院内传来清朗的笑声——那声调比往常高三度,像剔除了所有阴霾的月光。
"秦公子再尝尝这个!"少女的声音脆生生划破秋雾,"我特地去悬崖采的岩蜜..."
柴门"吱呀"开处,青黛看见墨阳穿着陌生的粗布衣裳,正低头就着少女的手舔舐木勺。阳光穿过他睫毛,在脸颊投下细碎的阴影,眉间朱砂痣红得刺眼。最骇人的是他望过来的眼神——像看着陌路人。
"这位姑娘是..."他微微颔首,喉结上的小痣随着吞咽滚动。那是青黛从未注意过的细节。
二
"秦大哥醒来时连自己名字都不记得了。"名唤阿荞的少女边捣药边解释,腕上银镯叮当响,"但奇怪得很,他竟认得所有草药..."
青黛盯着窗台上晒的忍冬花——正是墨阳曾经塞给她的品种。里屋传来咳嗽声,她本能地站起身,却被阿荞拦住:"别去!他见生人就头疼。"
透过草帘缝隙,她看见墨阳正对着铜镜解开衣襟。心口处的断肠草刺青还在,但上方多了道粉色的新伤——正是洪水里被房梁刮破的位置。镜中人突然蹙眉,从枕下摸出个物件摩挲。青黛眯起眼睛,认出那是自己当年扔进冰窟窿的红肚兜。
"姑娘也是学医的?"阿荞突然凑近,"你方才看秦大哥的眼神,就像我娘看着快死的獐子..."
院外传来重物落地声。青黛冲出去时,见墨阳昏倒在柴堆旁,手中紧攥着几株紫茎草药——正是传说中的玉髓灵芝。他苍白的唇上还沾着岩蜜的晶亮,像朝露缀在枯草上。
三
"离魂症需引子。"游方郎中捻着山羊胡,"最好是失忆前最挂心的..."
青黛连夜回了老宅。祠堂供桌下有个暗格,里面躺着墨阳当年落下的药碾。她抱着铜器返回时,晨露打湿了绣鞋上最后一点血渍——那是攀树逃生时留下的伤痕。
茅屋里飘出炊烟,混着当归炖鸡的香气。青黛在篱笆外停住脚步——阿荞正给墨阳系上绣着并蒂莲的围裙,青年乖顺地低头,任她在颈后打结。那姿态让她想起墨阳教她辨识药草时,自己曾如何故意把结系得很松,只为多碰触他的手指。
"东西带来了?"郎中接过药碾时,铜器表面的晨露正巧滴在墨阳眉心。朱砂痣被水光晕开,像滴血泪。
刹那间,墨阳瞳孔骤缩。他猛地抓住青黛手腕,指甲几乎掐进她脉门:"...冰窟窿..."但下一秒又松开手,迷茫地望向阿荞:"这位姑娘是..."
"有效果了!"郎中大喜,"再刺激些..."
青黛突然扯开衣领,露出贴身佩戴的半块玉佩。"长生"二字在晨光中泛着血色。墨阳的视线刚触及玉面,突然抱头惨叫。阿荞冲上来推开青黛:"你做什么!"她护崽般搂住颤抖的墨阳,颈后露出一块蝶形胎记——与当年洪水卷走的红漆匣上锁扣形状一模一样。
"继续啊!"郎中催促。青黛却默默系好衣襟。她最后看了眼墨阳眉间已恢复艳丽的朱砂痣,转身走进山雾里。腰间香囊滑落,滚出几粒相思子——正是墨阳药方里写的第一味药。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