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回 稻花香里的朝鲜族学堂
作者:刘连成
在 1950 年那个温润的时节,衙门屯县农场的田野间,稻苗宛如一群怀揣梦想的孩子,在田埂的怀抱里奋力抽穗生长,嫩绿的身姿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似在诉说着大地的希望。然而,裴家的长子裴东珠,这位心怀大爱的热血青年,心思却常常不由自主地飘向屯子东头。
在屯子东头,有一间凝聚着朝鲜族乡亲们心血的土坯房,那便是解放后众人合力筑起的学堂。裴东珠精心用锅底灰刷黑一块木板,再以土坯一块块垒成讲台与课桌。这看似简陋至极的布置,却处处透着一种神圣而庄重的气息,宛如一座知识的殿堂。裴东珠身姿挺拔地站在讲台上,他的腰杆挺得比那即将成熟的红高粱还要笔直,他既是这学堂的校长,亦是传道授业的先生。洁白的粉笔灰簌簌落下,悄然落在他的肩头,恰似早秋那轻柔的霜花,为他增添了几分儒雅与沧桑。
曹承三,曹家那温婉聪慧的姑娘,被裴东珠热情地拉来做助手。每当她抱着课本,迈着轻盈的步伐走过田埂时,那清脆悦耳的朝鲜语朗读声,宛如灵动的音符,惊起水田中休憩的蜻蜓。蜻蜓们扑闪着透明的翅膀,围绕着稻禾翩翩飞舞,仿佛也被这知识的魅力所吸引,沉醉在这美妙的氛围之中。
起初,学堂里仅有朝鲜族的孩子们。他们那叽里咕噜的朝鲜语,与窗外此起彼伏的蝉鸣声交织在一起,如一首轻快悠扬的田园歌谣,在空气中缓缓流淌。随着农场如春日繁花般蓬勃发展,炊烟袅袅间,渐渐弥漫出更多汉族人家温暖的气息。裴东珠望着那些在稻花间嬉笑奔跑的汉族孩子,心中泛起阵阵涟漪。于是,他毅然在那间土坯房中巧妙地隔出半间,精心办起了汉族班。
自此,朝鲜族孩子手中的《朝鲜语课本》与汉族孩子的《国语读本》,在同一张课桌上亲密无间地并排摊开。课间时分,孩子们如欢快的小鸟,迫不及待地交换着课本。他们用纯真的笑容和稚嫩的双手比划着,说着那些半生不熟却满含真诚的话语。那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在田埂间肆意回荡,仿佛要将这份跨越民族的情谊传向远方。
日子如潺潺流水,稻子一茬茬地黄了又青,学堂里的读书声也如春日的竹笋,一年年地稠密起来。裴东珠常常静静地站在门口,目光中满是欣慰与期许。他看着曹姑娘耐心地教汉族娃娃认真地认“稻”字,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雕琢一件稀世珍宝;又看着朝鲜族小子满心欢喜地跟着汉族孩子学唱激昂的《东方红》,稚嫩的歌声中透着对新生活的热爱与向往。田埂上那轻柔的风,悠悠地送来稻花馥郁的清香,与教室里弥漫的墨香相互交融,在整个屯子里缓缓飘散,宛如一幅如梦如幻的画卷。不同语言、不同姓氏的孩子们,如同田野里茁壮成长的幼苗,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用他们那稚嫩却坚定的声音,编织着一个五彩斑斓的共同未来。
1959 年的秋天,宛如一位盛装的贵妇,带着丰收的喜悦悄然降临。稻穗们沉甸甸地弯着腰,宛如虔诚的信徒,在向养育它们的大地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衙门屯的朝鲜族学堂,因发展的需要迁至双辽农场场部,并正式定名为双辽农场小学。而原来的朝鲜族小学则改为双辽农场衙门屯小学,只设置一至四年级的初小班。
裴东珠小心翼翼地收拾起那块陪伴了他十年的木板黑板,仿佛在收拾一段珍贵的记忆。曹承三抱着课本,静静地跟在后面,眼神中满是眷恋。朝鲜族的孩子们整齐地排着队,如一群即将开启新征程的小战士,穿过那片金黄的稻田。他们的脚印,在泥泞的田埂上叠成一串长长的省略号,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故事。
那些被他们日复一日踩熟的田垄,如一位位忠实的守望者,年复一年地长出饱满的稻穗。它们仿佛在替这片深情的土地,默默地记着那稻花香里的读书声,记着不同姓氏、不同语言的人们,如何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携手并肩,把日子精心种成了彼此交融、和谐共生的模样,谱写出一曲民族团结、文化共融的动人乐章。
1966年夏季时任双辽农场中心小学校校长的裴东珠(前排左六)与应届高校毕业生合影(后排右一为本文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