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知府印
杭州府衙的后院青蒿成荫,每到子夜便泛起莹莹微光。温玉书在案牍劳形之余,总爱在此处批阅公文。这一日暮春细雨,他正提笔勾决一桩妖人蛊惑童男案,忽觉砚中墨汁泛起涟漪。
"青蝉?"他对着空气轻唤。檐角铜铃无风自动,抖落三两点青蒿籽在他袖口。
门外突然传来急促脚步声。师爷捧着漆盒慌张闯入:"大人!按察使司刚送来的密函,说是...说是京城玄天监的加急文书。"
温玉书启封一看,竟是当朝国师手谕:"钱塘江口现九尾妖踪,着杭州知府即刻率兵围捕。"随信附着的画像上,赫然是柳青蝉现出真身的模样。
"备轿,去净慈寺。"温玉书将信笺凑近烛火,火苗却诡异地扭成青狐形状,指向窗外——江畔雷峰塔方向正聚集着乌云。
第二章 雷峰劫
柳青蝉蜷缩在雷峰塔地宫,六条新生的狐尾还带着血痂。三日前她在钱塘江救起落水孩童时,不慎被潜伏水中的玄天监道士所伤。此刻锁妖链穿透琵琶骨,链上梵文灼得她皮毛焦黑。
"三百年道行的白狐,居然肯为救凡人现形。"阴影里走出个紫袍道人,手中罗盘指针疯狂旋转,"温大人养的好灵宠。"
柳青蝉碧眼骤缩。这声音她记得——五十年前在终南山,就是这个声音的主人将她祖母的狐皮剥下做了法袍。
"玄霄老道..."她龇出獠牙,"你故意用孩童诱我!"
道人轻笑:"不止呢。"他袖中飞出张烫金名帖,正是温玉书升任礼部侍郎的调令,"你说,温大人会选择前程,还是选择..."
话音未落,地宫突然剧烈震动。头顶传来瓦砾崩塌之声,紧接着一道青衫身影顺着裂缝跃下——温玉书官服下摆还沾着蒿草汁,手中却持着柄青铜古剑。
"青霜剑?"玄霄面色大变,"这镇妖剑怎会..."
"因为它本就是温家之物。"温玉书剑锋直指道人眉心,"三百年前我祖上辞官归隐,为的就是将这把误伤狐族的剑永镇祠堂。"
柳青蝉突然长啸。剑身嗡鸣着脱手飞出,在空中化作一条青龙,与白狐交颈盘旋。地宫砖石簌簌剥落,露出墙壁上古老的壁画——正是当年温氏先祖与狐仙共同封印青霜剑的场景。
第三章 辞官表
七日后早朝,一份《辞官归山表》在百官中引起轩然。更令人震惊的是,皇帝竟在奏折上朱批"准卿所请",还赐下一盏琉璃宫灯。
此刻西湖孤山梅林中,温玉书正用御赐宫灯煮茶。柳青蝉人形已完全稳固,只是发间仍会不经意露出毛茸茸的狐耳。
"你早知青霜剑是龙灵所化?"她捧着茶盏吹气。
温玉书笑着展开那封真正的圣旨——原来皇帝幼时曾遭狐仙相救,此番是配合他们演了出戏。旨末还有行小字:"朕知卿非恋栈之人,特赐蒿种三斛,可遍植孤山。"
暮色渐浓时,柳青蝉忽然指向山下:"你看。"
杭州城内万家灯火次第亮起,而最早亮起的那户窗棂上,分明映着个正在教孩童读书的狐影。
"是当年地宫里的童魂。"柳青蝉眼角有泪,"他们...都找到好人家了。"
温玉书揽住她肩膀,发现她袖中藏着截焦黑的锁妖链。正要询问,却见西湖水面突然升起无数萤火,聚成浩浩荡荡的灯河向天边流去。最前头那盏青灯忽明忽暗,像在回头道别。
(全文终)
---
后记·灯脉
《青蝉志异》系列始于山洪中的一场救命之恩,终于西湖上的一场万家灯火。温玉书最终选择弃官归隐,恰是对"无法驾驭自己的人,永远是他人的奴隶"的最佳诠释——他驾驭了自己的功名心,故而能真正自由地选择与所爱相守。
柳青蝉从复仇到救赎的成长轨迹,暗合了聊斋精神中"妖有人性"的核心。最让我动容的是地宫壁画揭晓的那一刻:原来三百年前的分离与如今的团聚,早在那把青霜剑被共同封印时就已经埋下伏笔。
写作期间重游西湖,在雷峰塔地宫确实看到不少唐宋时期的壁画残片。其中有一幅模糊的持剑文人像,身边似乎绘着兽形轮廓,导游说那是镇塔的"文曲星与白兽"。我站在阴冷的地宫里,突然明白最好的故事永远藏在历史的裂缝中。
最后那场萤火灯河,取材自杭州放河灯习俗。有位划船的老渔夫告诉我,早年间的河灯芯里要掺蒿草籽,"这样魂魄循着香气就能找到回家的路"。
青蒿依旧年年绿,灯灯相续不知年。或许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