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国渠记
作者:陈希文
今夏酷暑伏天,37度以上乃至42度高温持续多日,人们体感温度已超极限,一直在抗高温、战酷暑中熬煎度日。
进入8月上旬,陕北、陕南偏得几场大雨,关中亦有零星散雨,气温下降,人们求之不得。10日下午,阴天无雨,气温降至27度左右,这是多天难遇的凉爽时日。当天正逢周末,丽萍妹约我和老伴去郑国渠遗址游览,我俩欣然应允并一同前往。
车子驶出咸阳,在关中环线上快速飞奔。约两个小时后,我们来到了郑国渠风景区。这里距泾阳县城东北向约25公里处,名为仲山。郑国渠遗址在仲山深处。
景区广场宏大,耸立着高大威武的郑国雕像。郑国右手指向远方,昭示着人们前行的方向;左手拄着两齿长柄耒耜,是测量和修渠的工具。游人大都和历史巨匠打卡留影,缅怀伟人功绩。
坐上游区巴士,一路攀山越岭,又穿过多孔石山隧洞,最终来到郑国湖。扑入眼帘的是一片水面较大的黄色湖泊。湖面泊着一排排游轮和快艇。导游说这就是郑国渠渠首,也是从宁夏泾源县流入郑国渠的水源地。湖水泛黄,是雨季上游泄洪造成的。泄洪期过后,水色碧绿清澈,回归夲色。说到历史上建成的郑国渠,导游如数家珍,侃侃而谈,将人们引入两千多年前的历史风尘。
战国末年,七雄并起,秦欲东出,韩惧其锋。公元前246年,韩王派水工郑国入秦,佯称帮秦兴修水利,实则欲以浩大工程削弱秦国之力,阻挠延缓东进步伐。
郑国抵达秦国后,踏遍泾渭两岸,观地势,查水脉,终选定以泾水为源,沿北山南麓开凿渠道,引泾水灌关中盐碱地。工程伊始,其“疲秦”之计败露,
秦王震怒,欲逐之。郑国临危直言:“臣为韩延数岁之命,然渠成,亦为秦万世之利也。”秦王闻言,察其言,观其志,遂令其续修工程。
数载寒暑,万千役夫劈山填谷,凿石开渠,西引泾水东注洛水,终于修成一条300余里的水渠横亘关中。渠成后,泾水裹挟的泥沙淤积田间,改良了大片盐碱地,关中成为沃野,昔日贫瘠的渭北高原竟成粮丰林茂的膏腴之地。秦因之国力大增,终得以扫六合、定天下。
后人为纪念郑国之功,遂名此渠为“郑国渠。”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丰碑,更演绎了一段“疲秦之计”终成“強秦之策”的历史传奇。时至今日,渠畔田畴依旧,禾苗青青,仿佛仍在诉说着那流淌千年的智慧与功业。
导游的介绍简约明瞭,让我们看到了两千多年前建成的郑国渠,至今依然急流奔涌,浇灌着关中280多万亩农田,为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福祉,推动着沿渠两岸的经济快速发展。据史料记载,郑国渠的建成,为后续水利建设工程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明代的广惠渠、清代的明洞渠等都是在郑国渠基础上修建的。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前多年曾参观过近代水利专家李仪祉修建的泾惠渠。民国时期,1932年李仪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在郑国渠遗祉上重新规划修建了新的渠道,命名为泾惠渠。建成后使西安、咸阳、渭南三市六个县区146万亩的农田得到了灌溉。人们为了纪念李仪祉的功绩,在泾惠渠北侧建立了水利专家李仪址墓园。我参观泾惠渠时也曾拜谒其陵园。
参观临结束时,我站在泾阳县的原上极目远眺,两千多年前的郑国渠仍在田畴间婉延,像一道刻进大地的年轮,记载着那个“疲秦计”与“强秦策”的古老而神奇的传说。同时,我更觉得历史巨匠郑国的形象更加高大,他将永远载入史册,人们会世代不忘。
2025年8月12日于渭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