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针对当下教育存在“与生命不和谐”的痛点,孟国泰提出“三和教育”,倡导“与自己生命和谐,与他人生命和谐,与万物生命和谐”。为此,孟子教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德增大力推广,先后主持了“三和教育美篇大讨论”“三和教育线上论坛”,收到并在《美篇》和《都市头条》发表文章200篇,好戏连台,反响热烈。现特选出淤泥而不染的佳作《学习贯通“三和教育”理论实质》,邀您共品,共享美好。
“三和教育”大讨论即将在“教师交流园地”拉开帷幕。本次有奖征文交流讨论活动紧扣“和”字主题,突出“与自己生命和谐、与他人生命和谐、与万物生命和谐”,旨在推动讨论有序、热烈且卓有成效地开展。活动开展需把握三个要点:一是深入学习领会“三和教育”理论的精神实质与深刻内涵;二是紧密结合教育工作实际,聚焦教育一线的难点热点问题;三是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以“三和教育”理论指导教育改革与教学创新,助力全民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和教育”理论的诞生,源于孟国泰对中国教育痛点的精准洞察。在应试教育盛行的背景下,他敏锐察觉到:教育的异化根源在于生命和谐的缺失。为此,孟先生系统构建了“从个体出发新教育体系”“新五育体系”“人字形教育体系”等,其中“与自己和、与他人和、与万物和”(和而不同,和衷共济,和谐共生)这一三位一体的教育哲学思想,被置于“人字形教育体系”的顶端。这一思想并非书斋空想,而是历经全国50余所品牌学校实践检验的教育真谛。
为推动“三和教育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孟先生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从山东潍坊外国语教育集团、德州睿聪高中到河南南阳19中、远志教育集团,从山西原平市实达中学、育英学校到云南富民县散旦中学、勐腊一中,他不挑地区与学校、不挑环境与条件、不挑师资与生源,在不同的“教育土壤”中播种“从个体出发新教育(三和教育)”理念,硕果累累。
“有教无类”的实践精神,让孟先生提出的理论始终散发着泥土的芬芳与生命的温度。作为“当代新教育三大体系建构者之一”,他肩负着推动教育变革的时代使命与责任担当。其主编出版的1000多种教育图书,涵盖从理论到实践的各个层面;拥有的10多项知识产权,展现出将教育理念转化为实用技术的创新能力与活力。
孟先生以教育家的风范、改革者的魄力,保持着与时俱进、面向未来的教育创新思维。在人工智能时代,他前瞻性地提出“劳动是最伟大的创新,创新是最伟大的劳动”,为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指明方向。他的“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强调大概念、大项目教学,契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时代需求,为造就教育领域新型人才奠定了理论基础。
孟先生用思想品德与实际行动证明:教育不是机械的灌输,而是生命的唤醒;学习不是痛苦的煎熬,而是快乐的旅程。在教育变革的时代,他如一盏明灯,照亮教育回归本真的道路。正如学生评价:“他是我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这无疑是对这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最贴切的礼赞与客观评价。
孟先生为祖国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震撼与敬佩。已过耳顺之年的他,依然奔波在教育一线,从云南边陲到东部沿海,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处处可见他传播“从个体出发新教育(三和教育)”理论的身影与足迹。正如他在《自主歌》中所写:“路要自己走,饭要自己吃,自己事情自己做,自己开辟新天地。”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他教育人生的生动写照,更是我们躬耕教坛、建设教育强国的学习榜样。
作者:出淤泥而不染(教师交流园地成员)
责编:唐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