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骨笛声声慢
第一节:当归的暗香
林月娇的自行车铃铛惊飞了树梢的斑鸠。她利落地甩辫子下车时,雨桐闻到了那股特殊的药香——不是山野草木的清气,而是像父亲书房里那罐珍藏的雪水云绿,清冽中带着锋利的回甘。
"沈老师是吧?我是公社卫生所的赤脚医生。"月娇递来的手心里躺着几颗琥珀色的冰糖,"远山哥最怕苦,每次采药回来..."她突然噤声,指尖在触到杜远山衣袖时微微发颤。
雨桐看着那袋被攥出褶皱的红豆,突然发现蓝布包角落绣着极小的"晚晴"二字。孩子们正争相传看《楚辞》残卷,书页翻动间飘落一片干枯的当归叶,叶脉上褪色的钢笔字依稀可辨:"七月十四,勿忘"。
"走了。"杜远山劈手夺回骨笛,笛尾红豆扫过雨桐手背,像道灼热的鞭痕。月娇追出两步又折返,往她掌心塞了个青瓷瓶:"山里潮气重,沈老师擦擦手腕吧。"瓶中药膏辛辣刺鼻,正是雨桐昨夜昏迷时闻到的味道。
---
第二节:教室里的《湘夫人》
黄昏把教室的木板墙染成蜜色时,雨桐正在黑板上写《湘夫人》。最后一笔还没收锋,突然有温热的呼吸拂过耳垂——杜远山不知何时站在讲台边,沾着木屑的手指正点着"袅袅兮秋风"那句。
"这句不对。"他拿粉笔的姿势像握刻刀,在"洞庭波兮木叶下"旁边重重划了道线,"该是'木叶上'。"粉笔灰簌簌落在雨桐的千层底布鞋上,那分明是父亲当年在《楚辞辨误》里提出的独家见解。
孩子们突然骚动起来。最机灵的小满指着窗外:"月娇姐在哭!"雨桐转头看见卫生所门口,月娇正把个蓝布包袱往自行车筐里摔,里面滚出件未完工的靛青色男式上衣——正是杜远山平日最常穿的样式。
"杜老师快去呀!"孩子们推搡着,"林姐姐每年七夕都给你做新衣裳..."
杜远山却走向教室角落的旧风琴。当他奏响《浏阳河》时,雨桐看见他后颈的伤疤随着节奏起伏,像条在旋律里游动的红鱼。琴凳下露出半截泛黄的病历,患者姓名处"杜晚晴"三字被反复描画得几乎穿透纸背。
---
第三节:被血染红的笛穗
深夜批改作业时,雨桐在王小满的造句本里发现张便条:"沈老师,远山叔每满月夜都在铃铛阁吹笛子"。墨迹旁粘着细小的红豆皮,像凝固的血痂。
她提着煤油灯摸到后山时,月光正浸着那座摇摇欲坠的阁楼。杜远山的身影在窗纸上投出巨大的剪影,骨笛声比山雾还潮湿。雨桐踩断枯枝的瞬间,笛声戛然而止。
阁楼里传来瓷器碎裂的声响。她推门看见满墙的药材标本,其中当归那栏贴着月娇的照片。杜远山正用纱布缠住滴血的右手,地上躺着摔碎的青花瓷盆——盆底沉淀着暗红色的粉末,旁边散落几颗发黑的红豆。
"每月十四..."他嗓音沙哑得像被砂纸磨过,"都要重新染一次。"说着拽下笛尾褪色的红豆穗,浸入血水里。雨桐这才发现,那些所谓的"红豆",全是浸过药汁的骨头雕成的。
墙角樟木箱突然发出叩击声。当杜远山扑过去按住箱盖时,雨桐看见箱缝里夹着片月白布料,上面绣着半朵带血指印的杜鹃。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