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红豆不堪看
第一节:铃铛阁的月光
木屋的煤油灯在雨夜里摇出昏黄的涟漪。沈雨桐摩挲着手中月白衫子的袖口,那里用银线绣着朵半凋的杜鹃——针脚在花瓣边缘突然凌乱,像是绣娘突然被什么刺痛了手指。
"穿上。"杜远山背对着她往火塘添柴,声音比灶膛里噼啪作响的松枝还干涩,"柜子里有毯子。"
雨桐望着他绷紧的后颈,那里有道延伸进衣领的陈年疤痕。当她碰到箱底硬物时,整座木屋突然被闪电照得惨白。泛黄的照片上,穿中山装的青年扶着 pregnant woman 的肩,背景正是这间木屋的门廊。照片背面洇着褐色的指印,题字被水渍晕开大半,只辨得出"......晴......永......"几个字。
"你父亲的东西别乱碰。"杜远山抽走照片的动作像在夺刀,火光将他眉骨处的疤痕映成紫红色。屋外传来铃铛碎裂的声响,雨桐这才注意到檐下悬着个生锈的铜铃,在风里像颗将落未落的泪。
---
第二节:止血的紫珠草
后半夜雨桐发起高热。混沌中有人撬开她的牙关灌进苦药,额头上敷着的草药带着铁锈味。她梦见十五岁那年手术台的无影灯,父亲攥着她手腕说"桐桐不怕",可监护仪的长鸣声却与山中暴雨重合。
惊醒时晨光正斜照在杜远山脊背上。他赤着上身给右臂换药,狰狞的烧伤从肩胛蔓延到手肘——那分明是朵绽放的杜鹃花形状,与她颈间祖传玉佩的纹样分毫不差。
"紫珠草止血最好。"他匆忙披衣,纱布却滑落在地。雨桐看见他腰间别着的骨笛,笛尾坠着颗褪色的红豆,"今天送你下山。"
屋檐滴水声里,雨桐数着他包扎时缠绕的圈数。当数到第二十八圈时,窗外传来孩童的嬉笑。扎羊角辫的小女孩扒着窗台喊:"远山哥!林姐姐又送药来啦!"
---
第三节:林间的红豆袋
山路上,杜远山的背影始终与雨桐保持三步距离。经过某棵老榕树时,他突然停下,从树洞掏出个蓝布包塞给她:"学生给你的。"
包里躺着两样东西:一袋艳如鲜血的红豆,还有本《楚辞》残卷。雨桐翻开扉页,父亲清隽的题字赫然在目:"晚晴学妹惠存 一九五六年春"。
"杜老师!"山道尽头跑来几个背书包的孩子,"沈老师真的来了!"最瘦小的男孩突然举起竹筒:"远山叔熬了三宿做的,说教室漏雨时点这个不呛人......"
雨桐的指尖碰到竹筒内侧未刮净的毛刺。她转身想问什么,却见杜远山已退到人群最远处,正用那把骨笛轻轻拨开伸向红豆袋的孩童的手。林间传来清脆的车铃声,穿列宁装的姑娘骑着凤凰牌自行车驶来,车筐里新鲜的当归草叶上还沾着晨露。
"月娇姐!"孩子们欢呼着围上去。姑娘笑盈盈望向杜远山时,雨桐突然明白为何那件月白衫子袖口的杜鹃,永远绣不完最后一针。
(未完待续)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