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之名,绘就时代华章
——评韩春华诗报告集《诗语》
崔明子
韩春华先生是一位著名报告文学家和实力诗人,他的作品在当代作家中是一个独特的美学现象,被评论界称为“韩春华现象”。尤其是他的诗报告,以其独特的风格在当代文学中独树一帜,其作品融合了报告文学的纪实性与诗歌的艺术性,形成了鲜明的个人特色。近几年来,他一心致力于诗报告的创作,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新近出版的《诗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15篇诗报告,这些作品对普通百姓的深情讴歌、对改革开放新时代的绚丽描绘以及对党的历史的深刻记录,成了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为当代报告文学和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范式。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理念,古今中外优秀的文艺作品中无不体现这一思想。如中国古代文艺作品《水浒传》、中国现代文艺作品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外国文艺作品法国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当代文艺作品电视剧《山海情》,这些作品无不通过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故事情节,展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伟大作用和贡献,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核心观点。
韩春华先生收录在《诗语》中的多数篇章,几乎都是在写最基层的人民。诗人将笔触深入到社会的最基层,通过描绘底层人民的生活、情感与奋斗,展现了他们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伟大力量。诗人在选择人物时,充分考虑到了代表性和典型性,使得每一个篇章都能成为一面镜子,映照出整个社会的风貌和进步。如《尚品巧娘》,以快餐店为切入点,记录普通劳动者的奋斗故事。“尚品巧娘”快餐店是万千小微企业的缩影,其“坚守经营理念”“服务一方热土”的实践,展现了普通劳动者从谋生者到价值创造者的角色蜕变。诗中“一道道美味佳肴”“一张张记忆照片”不仅是餐饮服务的具象化,更是劳动者以双手书写人生价值的见证。这种将个人劳动融入社区建设、家园发展的叙事,打破了“小人物”的刻板标签,赋予普通百姓以时代主角的身份——他们既是服务的提供者,也是美好生活的定义者。《尚品巧娘》的诗意书写,是对“人民创造历史”的深情礼赞。在“尚品品牌”与“文化自信大餐”的交织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家快餐店的成长,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当每一个平凡个体被尊重、被赋能、被纳入发展叙事,人民至上的理念便不再是抽象的政治话语,而是街头巷尾升腾的烟火气、笑谈间流淌的归属感。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最动人的底色。
《再唱〈家乡那条河〉》是一首充满深情与乡土情怀的作品,通过描绘家乡那条河的意象,歌颂了底层人民的生活与奋斗,展现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与奉献精神。诗歌以“家乡的那条河”为核心意象,这条河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底层人民生活的象征。它“流过艰辛,流过岁月,流着信念,流着热血”,承载了林区儿女的奋斗与拼搏。这条河见证了底层人民的苦难与坚韧,也孕育了他们的希望与梦想。通过这条河,展现了底层人民在艰难环境中依然保持信念、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风貌。这些诗篇,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时代的变迁与人民的奋斗,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时代的力量。这种对平凡百姓的关注和书写,是诗人政治修养和艺术造诣的集中体现,也是其作品最可贵之处。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自序中提出了“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论断,他列举了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作为典型例证,来说明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学样式,这些文学样式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和体现。
《诗语》以时代为背景,紧扣社会发展的脉搏,弘扬时代精神,展现了当代中国在文化、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进步与成就。如诗报告《致敬石顺义》,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歌颂了军旅词作家石顺义的艺术成就与人格魅力,同时也深刻体现了时代精神的核心内涵。这首诗不仅是对石顺义个人的致敬,更是对军人本色、艺术良知和家国情怀的礼赞,展现了时代精神在艺术创作中的传承与弘扬。石顺义作为军旅词作家,他的作品如《军人本色》《绿色军衣》《说句心里话》等,深深扎根于军营生活,展现了军人无私奉献、忠诚报国的精神风貌。诗中提到“抒真情写人性是他写歌的信条”“小切口正能量是他创作的主题”,这体现了石顺义始终坚持以军人为中心,用朴实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传递出军人对家国的热爱与坚守。这种军人本色与家国情怀,正是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石顺义的创作原则是“尊重文化艺术规律,坚守艺术良知,人品艺品统一”。他的诗作如《父老乡亲》《一二三四歌》等,不仅贴近生活,还充满了对普通人的关怀与尊重。这种扎根生活、服务人民的创作精神,正是时代精神在艺术领域的生动体现。他虽为名人,却始终保持谦逊与朴实,不忘家乡、不忘战友、不忘人民。这种“树高千尺不忘根”的精神,正是时代精神中对初心与使命的坚守。他的作品与人格魅力,成为时代精神的典范。
在《挑战极限》中,诗人以“人民英雄”张定宇的事迹为题材,讴歌了抗疫英雄的无私奉献精神,张定宇拖着病体坚守抗疫一线,既是个人英雄主义的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集体主义精神的缩影。诗中“疫情就是命令,生命重于泰山”的誓言,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这种英雄叙事不仅是对张定宇个人的礼赞,更是对新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它告诉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张定宇的精神将继续激励我们奋勇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诗语》中的每一首诗都仿佛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将读者带入了那些激动人心的瞬间。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将时代精神融入诗句之中,使得这些诗歌不仅具有文学上的美感,更蕴含了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时代形象,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时代精神提供了宝贵的文学资源。
我们国家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这个时代的人物与事件,必然镌刻着这个时代应有的或必须有的印迹。诗人在选材时,十分敏锐地把关注点汇聚到这里。以一个新时代歌者的自觉,从百千万鲜活的人与事中遴选出了书中所当纵情歌之、咏之的素材。如《诗韵胜达观光园》中所描绘的“胜达观光园”,即是改革开放新时代的缩影。它以“独特的经营方式”站在“自贸港建前沿”,体现了新时代下中国经济的活力与创新精神。“是谁将琼台搬到人间,是谁把玉阁建在湖畔”等诗句,展现了观光园的多重意义。它不仅是自然美景的展示,更是新时代下中国社会发展的缩影。《诗韵胜达观光园》通过描绘胜达观光园的独特魅力,展现了改革开放新时代下中国社会的繁荣景象与文化自信。诗歌不仅赞美了观光园的自然美景与经营理念,还通过家风文化、餐饮文化等元素的融入,体现了新时代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新时代的歌者”,这首诗是改革开放新时代绚丽画卷中的一首赞歌,歌颂了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与人民的幸福。作品《琼海,我的第二故乡》,通过诗意的描绘,写出了南海明珠琼海独特的自然禀赋与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成为候鸟人群南迁的理想栖息地,作者把这里比作鸟巢;“琼海一个美丽的人间天堂,琼海一座极具魅力的城市,琼海一个候鸟栖息的地方,是什么能让北燕南飞,是什么能让候鸟迁徙南疆。” 这种吸引力不仅源于其优越的生态环境,更与新时代背景下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实践密不可分。琼海通过改革开放释放的制度红利、开放平台的国际资源、生态文明的绿色基底、城乡协同的民生工程以及全球视野的文化交融,构建了“产城人文旅”深度融合的发展生态。这种新时代的“琼海模式”,既顺应了候鸟人群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也诠释了“北燕南飞”背后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这种对时代的敏感捕捉和自觉书写,不仅体现了诗人的政治品格和文学素养,更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时代感和现实感。

韩春华先生的诗报告及时地反映和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不懈奋斗的历程。这部诗报告集从记录有代表性的人或事,来记录和赞颂我们党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历史,尤其是新时代的历史。作者十分注意在纷繁的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捕捉能载入党的史册中的闪光点,用文学艺术的这种载体,形象地、可碰撞人心地记录下这段辉煌历史。这又是这部作品的承重之处。这种记录方式不仅丰富了党的历史内涵,更使得整部作品具有了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如诗集开篇的《醉美博鳌》以诗意的笔触描绘了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景区的“国际范”与“田园风”交融的景象。记录了博鳌的国际化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代精神,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的壮丽画卷。作品通过对博鳌美景与人文精神的诗意描绘,将当下的发展成就升华为史诗般的文学表达,为读者提供了理解当代中国的新视角。这种创作不仅是对博鳌的礼赞,更是对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史诗记录。
再如《中俄文化使者》以收藏家韩建民的奋斗历程为主线,生动记录了中俄文化交融的壮丽篇章,并将其置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通过韩建民的个体叙事,将党的文化外交政策、改革开放精神、民族复兴追求熔铸为一曲史诗。作品既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文学呼应,也是对中俄建交 75 周年的深情献礼,更以民间视角为党的对外关系史提供了鲜活注脚。韩春华先生以诗报告形式完成的不仅是人物颂歌,更是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文化外交的立体档案。
韩春华先生的诗报告《诗语》在艺术性上展现了独特的魅力,通过丰富的意象、生动的语言、巧妙的结构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构建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卷。
1. 意象的丰富性与象征性。《诗语》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和文化意象,如“林中四季一幅画,碧波荡漾水连天” “家乡那条河”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乡土情结和文化传承的象征。这些意象的运用,使诗歌在视觉上具有画面感,在情感上具有共鸣力,在思想上具有深刻性。
2. 语言的生动性与节奏感。诗歌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例如,“椰舞轻风吹翠羽,鸟鸣蝶舞鱼儿欢”通过拟人化和对仗手法,将自然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读来朗朗上口。同时,诗歌在句式上灵活多变,既有短句的简洁明快,也有长句的绵延悠长,形成了独特的节奏感。这种语言上的艺术处理,使诗歌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画面美,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3. 结构的巧妙性与层次感。《诗语》在结构上层次分明,逻辑清晰。诗歌从自然景观入手,逐步深入文化内涵、企业经营、家风传承等多个层面,形成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叙事结构。这种结构不仅使诗歌内容更加丰富,也使主题表达更加深刻。例如,诗歌从“湖畔文化景点”的自然之美,过渡到“餐饮文化体验馆”的人文之美,再到“家风文化长廊”的精神之美,层层递进,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文化、社会的深刻思考。
4. 情感的真挚性与感染力。诗歌的情感表达真挚而深刻,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例如,“浊酒一壶煮日月,举杯共饮论万泉”不仅描绘了休闲生活的惬意,还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与对生活的热情。再如,“为了梦想,累也值得”等诗句,展现了老文学艺术工作者的奉献精神,令人感动。这种情感的真挚性,使诗歌不仅具有艺术美,还具有情感美,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
5. 主题的深刻性与时代性。《诗语》通过对自然、文化、社会的描绘,展现了深刻的主题与时代精神。例如,诗歌通过对胜达观光园的描写,反映了新时代下中国社会的繁荣景象与文化自信;通过对家风文化的弘扬,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的延续与传承。这些主题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使诗歌在艺术性之外,还具有社会价值与历史意义。
6. 表现手法的多样性与创新性。诗歌在表现手法上多样而创新。例如,诗歌运用了对比手法(“我走过名山大川,也到过星级酒店,都没引起我的兴致”)、拟人手法(“椰舞轻风吹翠羽,鸟鸣蝶舞鱼儿欢”)、对仗手法(“大家小家家家传家风,大孝小孝人人尽孝道”)等,使诗歌在形式上更加丰富多彩。同时,诗歌还通过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方式,将个人情感与社会主题融为一体,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力。这些艺术特点使《诗语》这部作品不仅具有视觉美、音乐美和情感美,还具有思想美和文化美。《诗语》不仅是对自然、文化、社会的描绘,更是对新时代下中国社会精神风貌的艺术表达,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与深刻的思想洞察力。
《诗语》是一部集人文关怀、时代精神和历史记录于一体的诗报告文集。它以诗之名,绘就了一幅幅生动而绚丽的时代画卷;以诗之韵,唱响了一曲曲激昂而深情的时代赞歌。这部作品不仅是对新时代的颂扬和记录,更是对文学艺术的深刻探索和实践。
2025-08-08
作者简历:
崔明子 ,女,大学本科学历,退休教师。黑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伊春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伊春市作家协会理事。 主要从事绘画,摄影类文艺评论。主编评论文集《诗魂长留天地间》。
自1985年起先后在《黑龙江日报》《伊春日报》《潇湘晨报》《河南经济报》《吴江日报》《清远日报》《劳动报》《延边日报》及光明日报社出版的《诗语》《青春》《北方文学》《小兴安岭》《达子香》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学作品;在“新浪网”、“东北网”、“搜狐”、“网易”、“首都头条”、“今日头条”“大美黑龙江”、“伊春新闻网”、“伊春发布”、“伊春宣传”等新媒体平台发表文学作品。作品《周庄桥韵》曾入选中、高考范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