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三地理班(长篇小说连载之二十二)

1985年4月16日,星期二,春光正好,微风不燥。
钟奎华踏着轻快的步伐,穿过校园内那条两旁栽满梧桐树的小径,来到了省华侨中学的图书馆。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斑驳地洒在他的肩头,似乎连阳光都为他的勤奋而点赞。
图书馆内,一排排书架如忠诚的卫士,守护着知识的海洋。钟奎华轻车熟路地穿梭其间,指尖轻轻划过书脊,寻找着能够激发灵感的宝藏。一番搜寻后,他终于找到了几本关于文学创作的书籍,这些书籍仿佛是他的老朋友,总能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予最贴心的帮助。
回到教室,钟奎华摊开稿纸,思绪如泉涌,笔尖在纸上跳跃,将陈哲瑜老师委托的写稿任务一气呵成。完成后,他小心翼翼地将稿件装进信封,决定亲自交给高二(4)班的班主任余美瑜老师。
余老师的办公室内,窗明几净,书桌上堆满了学生的作业和教案。钟奎华轻轻敲门,得到允许后,恭敬地将信封递给了余老师。余老师接过信封,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但随即又从抽屉里抽出四篇学生的作品,放在钟奎华面前:“钟奎华,这是我们班上四位同学的作文,你看看能不能帮他们改改。”
钟奎华没有丝毫犹豫,爽快地答应了。他深知,这是余老师对他的信任,也是他锻炼自己能力的好机会。而且,余老师还额外布置了一个任务:“对了,红五月快到了,你能不能找一篇适合晚会的诗,再设计一下整个晚会的台词?”
钟奎华点头如捣蒜,心中已有了初步的构想。回到教室,他立刻召集了班上的文艺骨干李笑娟和邵于凡,成立了一个以他们三人为中坚的攻关小组。
“我们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余老师布置的任务,大家有信心吗?”钟奎华的目光坚定而充满期待。
李笑娟和邵于凡对视一眼,纷纷点头。他们知道,这不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一次展现他们才华的机会。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三人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着,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中。钟奎华负责统筹和修改作文,他逐字逐句地推敲,力求让每一句话都熠熠生辉;李笑娟则负责寻找那篇适合红五月晚会的诗,她翻阅了大量的诗集,终于找到了一首充满青春气息、激昂向上的佳作;邵于凡则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出一套既符合晚会主题又富有创意的台词。
攻关小组在紧张而有序的氛围中忙碌着,他们的青春在笔尖流淌,他们的梦想在文字中绽放。他们知道,这不仅是一次任务的完成,更是一次青春的见证和记录。
1985年4月17日,星期三
下午的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影,洒在华侨中学的校园里,给这个春日午后增添了几分温暖与惬意。钟奎华和他的攻关小组,一行三人,怀揣着忐忑与期待,迈向了余老师的办公室。他们的脚步轻快而又略显沉重,因为今天,是他们向余老师交差的日子,完成了一个既充满挑战又意义非凡的任务。
办公室的门轻轻被推开,余老师正伏案工作,阳光透过窗户,在她的发梢和笔尖跳跃,为这平凡的一刻增添了几分诗意。见到钟奎华一行人,她抬起头,眼镜后的眼睛闪烁着温柔的光芒,嘴角勾起一抹鼓励的微笑。
“来啦?快进来,让我看看你们的成果。”余老师的声音温和而有力,仿佛能瞬间驱散他们心中的紧张。
钟奎华小心翼翼地从背包中抽出一卷精心装裱的宣纸,那是他利用中午休息时间,特意为即将到来的联欢会写的贺词。墨香犹存,字迹遒劲有力,透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正如他们攻关小组这段时间的努力与坚持。
“余老师,这是我们根据您的要求,为联欢会准备的贺词。钟奎华用毛笔写的,希望您喜欢。”小组中的发言人李笑娟,声音中带着一丝自豪与激动。
余老师接过宣纸,缓缓展开,那一刻,整个办公室仿佛都安静了下来,只有纸张轻轻展开的声音和窗外偶尔传来的鸟鸣。她的目光在字里行间游走,时而点头赞许,时而嘴角上扬,那份满意之情溢于言表。
“钟奎华,你的字真是越来越有味道了。这贺词不仅表达了我们对联欢会的期待,更蕴含了对同学们深厚情谊的祝愿。

1985年5月8日 星期三
中午,钟奎华踏着轻快的步伐,穿过郁郁葱葱的树木,来到了八四政治班的教室门口。他轻轻敲了敲门,里面传来一个略带沙哑却又不失沉稳的声音:“请进。”
钟奎华推开门,只见温金才正坐在教室的一角,手中握着一本翻阅得略显破旧的书,眼神专注而深邃。钟奎华微笑着走向他,打了声招呼:“金才,中午好。有件事想和你商量一下。”
温金才抬起头,眼镜后的眼睛闪烁着好奇的光芒:“哦?钟奎华,什么事这么急?”
钟奎华拉过一张椅子坐下,神情认真地说道:“是关于成立学院文学社的事。我觉得我们学院里有很多对文学感兴趣的同学,如果能有一个平台让他们交流、创作,那该多好。所以,我想和你商议一下,看看能否得到你的支持和帮助。”
温金才闻言,脸上露出了赞许的神色:“钟奎华,你的想法很好。文学确实能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素养。我支持你,我们可以一起努力,把文学社建立起来。”
两人随即就文学社的成立事宜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从社团的名称、宗旨到活动形式、组织架构,都一一进行了细致的规划。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他们取得了初步的共识,决定立即着手筹备文学社的成立事宜。
夜幕降临,校园里的路灯逐一亮起,为归家的学子们照亮前行的道路。钟奎华怀揣着中午与温金才商议的结果,心中充满了期待和激动。他踏着夜色,来到了八三政治班的教室,找到了正在埋头苦读的杨肖桃。
“肖桃,晚上好啊。”钟奎华轻声说道,生怕打扰到她的学习。
杨肖桃抬起头,看到是钟奎华,脸上露出了温暖的笑容:“钟奎华,你怎么来了?找我有事吗?”
钟奎华点点头,拉过一张椅子坐在她对面,将心中的想法和盘托出:“肖桃,我想和你商议一件事。我觉得我们学生中有很多文学爱好者,他们渴望有一个平台来展示自己的才华,交流彼此的心得。所以,我想成立一个学生会的文学社,你觉得怎么样?”
杨肖桃闻言,眼睛一亮:“钟奎华,你的想法太棒了!我完全支持你。我们可以把这个文学社叫做‘绿叶社’,寓意着文学就像绿叶一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生机和活力。”
钟奎华闻言大喜,连连点头:“绿叶社,这个名字真好。那我们就这么定了。接下来,我们还需要拟订一份章程和计划,明确我们的目标和方向。”
两人随即开始埋头苦干,时而讨论,时而沉思,时而奋笔疾书。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一份初步的章程和计划终于成形。他们相视一笑,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
夜色渐深,钟奎华和杨肖桃走出教室,望着满天繁星,他们知道,一个新的征程即将开始。
1985年5月31日 星期五
下午的阳光透过广州教育学院老旧的窗户,斑驳地洒在八三地理班的教室里,给这个充满青春气息的空间添上了一抹温暖的金色。课桌上堆满了书籍和笔记,学生们或低头沉思,或小声讨论,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即将迎来新知的兴奋与期待。
班主任陈哲瑜站在讲台上,她中等身材,穿着一件简洁的浅色衬衫,搭配深色长裤,显得干练而知性。她的目光温柔而坚定,扫视过全班每一位同学,仿佛在无声地传递着力量与鼓励。
“同学们,请安静一下。”陈哲瑜的声音温和而有力,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她轻轻地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今天,我们有一个特别的安排。我非常荣幸地宣布,我们邀请到了广州94中的优秀班主任——胡丽珍老师,来我们班作一次宝贵的经验介绍。”
提到胡丽珍的名字,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一阵低低的议论声。胡丽珍在教育界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她不仅教学成绩显著,更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深厚的学生情感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对于八三地理班的同学们来说,能够近距离聆听她的经验分享,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陈哲瑜微笑着看着同学们的反应,心中暗自满意。她知道,这次邀请胡丽珍老师来班上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八三地理班虽然有着不错的学风,但在班级管理和学生情感沟通方面,还有一些需要提升的地方。而胡丽珍老师正是这方面的佼佼者,她的经验无疑会对班级产生积极的影响。
“胡老师将会在下午三点准时到达,请大家提前做好准备,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她的到来。”陈哲瑜说完,便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欢迎胡丽珍老师莅临指导”几个大字,字体工整而有力。
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教室里开始忙碌起来。同学们纷纷整理桌面,擦拭黑板,还有的聚在一起讨论着如何向胡老师提问,以便更好地吸收她的宝贵经验。整个教室洋溢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仿佛每一个人都在为即将到来的那一刻做着最充分的准备。
而此时的胡丽珍老师,正驱车前往广州教育学院的路上。她的心中同样充满了期待与激动。她知道,这次经验介绍不仅是对自己过去工作的总结与分享,更是一次与其他教育工作者交流学习的宝贵机会。她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将自己最真诚、最实用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八三地理班的同学们和他们的班主任陈哲瑜老师。
1985年的夏日记忆
1985年的夏天,阳光似乎比往年更加炽热,6月6日,星期四,一个寻常却又不平凡的日子。早晨7点50分,广州教育学院地理班的同学们满怀期待与兴奋,在广州火车站的月台上集合,准备搭乘那列即将带他们前往未知世界的火车。他们的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气息,眼中闪烁着对即将展开的实习生活的憧憬。
火车缓缓启动,带着他们的欢声笑语和满腔热血,驶向了清远琶江口。
广州火车站,人潮涌动,各种方言与普通话交织在一起,形成一首热闹非凡的交响乐。站台上,一列绿皮慢车缓缓停下,车身略显老旧,但车窗明亮,仿佛能映照出每个人心中的期待与兴奋。
几十位同学,背着背包,提着行李,带着青春的笑脸,纷纷涌向这列即将带他们前往琶江口的慢车。车厢内,早已没有了空座,大家只能或站或坐,尽量挤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喂,阿凡,你说这火车怎么这么慢啊?走路有时都比它快!”一个戴着眼镜的曾金文同学开玩笑道。
“哈哈,你这不是废话嘛!这可是慢车,要的就是这份悠闲。”邵于凡笑着回应,他的手里还拿着一副扑克牌,准备和同学们来一场欢乐的牌局。
车厢里,有说有笑,热闹非凡。大家虽然挤在一起,但丝毫没有感到不适,反而因为这份亲密无间而感到开心。有的同学在分享着彼此的大学生活趣事,有的则在讨论着即将到达的琶江口有什么好玩的景点。
“来来来,大家别聊了,快来打牌!”邵于凡招呼着大家,很快,几个同学就围坐在一起,开始了激烈的扑克大战。笑声、欢呼声此起彼伏,连车厢外的风景都仿佛被这份欢乐所感染,变得更加生动起来。
“我唱首歌吧!”吴海鸥同学突然站了起来,她清了清嗓子,便开始唱起了一首悠扬动听的歌曲。她的歌声宛如天籁,瞬间吸引了车厢内所有人的注意。
随着人潮涌动,胡翠萍和同学们终于挤出了广州火车站那略显拥挤的出站口,一股夹杂着南方特有湿润气息的热风迎面扑来,仿佛是大自然最热情的迎接。他们相视一笑,心中充满了对即将展开的旅程的期待。
“三个小时,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刚好够我们好好享受这段旅程。”李笑娟边说边扬了扬手中的车票,那是一张通往琶江口的绿色火车票,简单却承载着他们的小小冒险梦。
他们穿过熙熙攘攘的广场,找到了即将载他们前往目的地的列车。车厢内,一股淡淡的消毒水味混合着新座位的清新,让人心生安宁。找到座位后,大家迅速安顿下来,邓少英特意选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好让沿途的风景成为他们旅途中最美的背景音乐。
火车缓缓启动,伴随着轻微的震动和车轮与铁轨的和谐旋律,车厢内的气氛逐渐变得轻松愉悦。他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零食,有说有笑地分享着,仿佛是一次愉快的旅行。
下车后,他们换乘小船,渡过波光粼粼的江面,来到了燕霞招待所。招待所虽不豪华,但在那个年代,已足够成为他们临时的避风港。放下沉重的行李,他们迫不及待地背起行囊,踏上山路,开始了植物群落调查的实习之旅。
然而,天公并不作美,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如倾盆而下,将他们淋了个透心凉。雨水顺着脸颊滑落,与汗水交织在一起,模糊了视线,却浇不灭他们心中的热情。他们相互扶持,艰难地前行,在雨幕中留下了一串串坚定的足迹。
傍晚时分,他们终于回到了招待所,疲惫不堪却满怀成就感。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另一场考验——缺水。为了洗去一身的泥泞和疲惫,他们不得不排着长龙,耐心地等待那珍贵的水流。每一滴水都显得如此珍贵,每一次沐浴都仿佛是一次洗礼。
夜幕降临,贞烈居内,同学们点亮了微弱的灯光,围坐在一起打起了扑克、玩起了围棋。笑声、欢呼声此起彼伏,为这寂静的山村增添了几分生气。然而,好景不长,22点30分,停电了。天空像被厚重的墨布遮蔽,连星辰也隐匿了踪迹,一场突如其来的停电让整个山村陷入了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之中。学校里,原本明亮的灯光一盏接一盏熄灭,同学们措手不及,纷纷惊呼出声,随即又迅速安静下来,似乎连声音也被这无边的黑暗吞噬了。
手电筒的光束成了此刻最珍贵的指引,一束束微弱而坚定的光芒在黑暗中穿梭,引领着同学们摸索着回到招待所。招待所内,黑暗如同一张无形的网,将一切笼罩其中,只有偶尔传来的低声交谈和脚步声,才让人感受到一丝生气。
就在大家以为整个山村都已沉睡于黑暗之时,钟奎华无意间抬头,却发现住206室对面的藏霞宾馆三楼,有两束微弱的烛光在黑暗中摇曳生姿,仿佛是这广阔黑暗中唯一的希望之光,静静地照亮着一方天地。那烛光虽小,却足以穿透黑暗,给这寂静的夜晚增添了几分温暖与神秘。
钟奎华和几个同学好奇地聚在窗边,借着那微弱的烛光,试图看清对面的一切。只见三楼的一扇窗户半掩着,两支蜡烛被稳稳地放置在窗台上,周围摆放着一些简单的物品,似乎有人正静静地坐在那里,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与光明。
然而,当他们回到自己那间略显破败的招待所房间时,心情却不由自主地沉重起来。招待所内,光线昏暗,一盏摇摇欲坠的电灯勉强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他们手中的手电筒光束,在昏暗中划出一道道光轨,照亮了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细节——席子上,斑斑点点的霉迹如同古老的地图,记录着过往的潮湿与孤寂;毛毯和枕头,触感黏腻,仿佛每一根纤维都吸饱了过往的湿气,不愿再释放;角落里,一只铁桶孤零零地立着,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黄锈,像是岁月留下的伤痕,无声诉说着被遗忘的故事。
最令他们难以接受的是,那些原本该是洁白无瑕的墙壁上,此刻却挂满了错综复杂的蜘蛛网,几只小蜘蛛在网间忙碌穿梭,仿佛这里是它们独有的王国。偶尔,一两滴水珠从天花板的裂缝中滴落,发出“啪嗒”的声响,在这寂静的空间里显得格外刺耳。
当得知这样一间几乎与世隔绝、条件恶劣的房间,竟然还要收取每晚四元钱的住宿费时,黎严清与李笑娟相视一笑,那笑容中既有无奈也有几分自嘲。在这个物价飞涨的时代,四元钱或许连一杯咖啡都买不到,而在这里,它却能换来一夜与“自然”最原始的亲密接触,尽管这份“自然”中带着几分不愿提及的荒凉与破败。
“看来,我们的探险之旅,又增添了几分不可预知的色彩呢。”李笑娟同学轻声说道,语气中既有对未知的好奇,也有对这份特别经历的接受。
黎严清点了点头,心中暗自决定,无论今晚多么难熬,明天一定要带着李笑娟去寻找更加美好的风景,让这次旅行成为他们共同记忆中一段难忘的经历。
1985年6月7日 星期五
早晨,广州教育学院的地理班同学们正忙碌地准备着早餐,欢声笑语与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钟奎华匆匆吃过早点,便和同学们一起踏上了前往昨天植物群落调查地点的路。他们穿过郁郁葱葱的林间小道,呼吸着饱含泥土芬芳的空气,心中充满了对未知的好奇与期待。到达目的地后,他们迅速分组,开始采集各种有用的数据和资料。钟奎华手持记录本,一边认真地观察着植物的生长状况,一边详细地记录下每一个数据,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
采集完数据后,他们登上了独松峰,俯瞰着脚下的美景,感受着大自然的壮丽与辽阔。随后,他们折转到飞霞洞,沿着蜿蜒的山路一直走到关公庙山脚。在这里,他们观察了两个极具代表性的植物剖面——阴坡和阳坡的植物群落,对比着它们之间的差异与共性。钟奎华被这种自然界的奇妙现象深深吸引,他默默地记在心里,打算回去后好好研究一番。
回到藏霞洞,他们享用了一顿简单却美味的午餐,然后在树荫下小憩片刻。
阳光在蔚蓝的天空中毫不吝啬地倾洒而下,将大地烤得金黄而炽热。下午两点半,全体土壤学学员们准时集合在了藏霞宾馆东南侧一华里外的公路旁,准备进行一场关于土壤的实地调查。
烈日炎炎,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沉闷而灼热的气息。他们身着简朴的学生装,手持记录本和工具,穿梭在田埂与土坡之间。汗水顺着他们的额头滑落,浸湿了衣衫,而脚下的尘土也仿佛被热气蒸腾起来,附着在他们的脸上、手上,使得每个人都变得灰头土脸。然而,他们的眼神中却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与探索的热情,仿佛这炎热与尘土都无法阻挡他们前行的脚步。
终于,随着实习内容的结束,钟奎华如同离弦之箭般第一个冲回了招待所。他迫不及待地打开淋浴间的水龙头,任由那清凉的水流冲刷着身上的疲惫与尘土。那一刻,他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所有的炎热与劳累都随着水流远去,只留下一种难以言喻的畅快与满足。
晚饭后,夕阳的余晖洒在藏霞洞的青石板上,给这座古老的建筑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钟奎华与几个同学相约漫步于此,他们边走边聊,欣赏着洞内的书画诗词、楼台亭榭以及庙宇建筑。每一幅字画都仿佛诉说着一段古老的故事,每一座建筑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他们沉浸在这份宁静与美好之中,仿佛时间都为之静止。
傍晚时分,天边残留的余晖像是被岁月染上了淡淡的忧伤,缓缓沉入地平线之下。钟奎华坐在宾馆略显陈旧的沙发上,电视机屏幕发出的微弱光芒在他脸上跳跃,映出他专注而略带几分怀旧神情的脸庞。
电视里正播放着那个年代风靡一时的电视剧《木鱼石传奇》的第三、四集。剧中人物的爱恨情仇,伴随着悠扬的配乐,如同一股清泉,缓缓流淌进钟奎华的心田。他时而紧锁眉头,时而嘴角上扬,完全沉浸在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世界里。窗外的蝉鸣声与电视里的对话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夏夜交响曲。
随着剧情的推进,夜色也悄然降临。钟奎华轻轻按下遥控器的关闭键,目光从屏幕上移开,望向窗外那片深邃的夜空。
钟奎华踏着轻快的步伐,来到了贞烈居——那栋承载着无数青春记忆与欢笑的老式宿舍楼。贞烈居前的小广场上,几盏昏黄的路灯下,一群地理班的同学正围坐在一起,热闹非凡地打着扑克。他们的笑声、争论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个夏夜最动听的旋律。钟奎华站在不远处,双手插在口袋里,嘴角挂着一抹淡淡的微笑,眼神中充满了对这份纯真友谊的珍惜。
牌局中的同学们时而眉头紧锁,计算着手中的牌面;时而欢呼雀跃,为一次妙手回春而得意。钟奎华看着这一幕幕,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在这个充满竞争与压力的学习环境中,这样的轻松时刻显得尤为珍贵。
时间悄然流逝,夜色渐浓。宿舍楼的灯光一盏盏熄灭,仿佛是大地的眼睛在慢慢合拢,准备迎接一个宁静的夜晚。22:00多一些的时候,地理班的全部学员陆续结束了牌局,带着几分不舍与满足,纷纷起身向招待所走去。钟奎华也跟随其后,与他们一同踏上了归途。走在回招待所的路上,夜风轻轻拂过,带来一丝凉爽。
1985年6月8日,星期五,上午,广州教育学院的地理班里,一群怀揣着对自然与知识无限向往的学员们,正襟危坐于教室里,等待着老师的最后指示。
“同学们,这次实习任务大家完成得非常出色,我为你们感到骄傲。”讲台上,一位中年教师面带微笑,眼神中透露出对学生们的赞许,“作为对大家辛勤付出的奖励,我们接下来将乘船游览飞来峡,去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学员们闻言,脸上纷纷绽放出喜悦的笑容,仿佛连空气中都弥漫着兴奋的气息。他们迅速收拾好实习用品,跟着老师踏上了前往码头的路途。
飞来峡,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江水如碧绿的绸带,在山间蜿蜒流淌。学员们站在甲板上,迎着微风,远眺着两岸的青山,感受着大自然的壮丽与和谐。他们或低声交谈,或静静欣赏,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对这份美景的赞叹与敬畏。
时光在美景中悄然流逝,转眼间已是中午。学员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了飞来峡,乘上了回程的慢车。火车缓缓驶动,窗外的风景如电影般一幕幕掠过,似乎在诉说着这段旅程的难忘与美好。
四个多小时的车程,对于满怀激情与回忆的学员们来说,似乎并不漫长。当火车终于抵达广州站,他们带着些许疲惫,但更多的是满足与喜悦,踏上了返回学院的路途。
傍晚时分,当夕阳的余晖洒满校园,学员们终于回到了学院饭堂。此时的饭堂里,灯光温馨,饭菜飘香。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实习与游览中的趣事与感悟,欢声笑语中,那份属于青春的热烈与纯真被无限放大。
晚餐过后,学员们三三两两地漫步在校园的小道上,回味着这三天的经历。
1985年的夏天,阳光炽热而明亮,仿佛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怀旧与期待的气息。6月24日这一天,对于钟奎华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他的大弟阿这,带着从东莞中堂湛翠远道而来的老同学曾保纯,一同踏上了前往广州教育学院的旅程。
钟奎华早已在学院门口等候多时,他的脸上挂着亲切的笑容,眼中闪烁着对重逢的喜悦。三人相见,无需多言,那份深厚的情谊便在他们之间流淌开来。钟奎华领着他们,穿过绿树成荫的校园,一路谈笑风生,仿佛时间从未在他们之间留下任何隔阂。
午餐时分,钟奎华特意在学校附近的一家小餐馆为他们准备了一顿丰盛的饭菜。餐桌上,他们回忆起往昔的点点滴滴,那些关于青春、关于梦想、关于友谊的故事,在欢声笑语中一一被唤醒。曾保纯感慨万分,他说:“这么多年了,没想到还能再聚在一起,真是太好了。”
饭后,钟奎华提议步行回到他位于大新路的宿舍。一路上,他们欣赏着广州这座城市的繁华与变迁,感受着时代的脉搏在他们脚下跳动。钟奎华还时不时地为他们介绍着沿途的风景和建筑,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座城市。
午休后,钟奎华是个热心肠,得知大弟俩需要去沙河的113中找一位旧友,他二话不说,便从隔壁宿舍借来了一部老旧的自行车。这部自行车,车身斑驳,链条上还带着些许锈迹,但在这夏夜里,它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成为了他们前行的座驾。
大弟载着他的同学,向着沙河进发。夜风拂过,带着一丝丝凉意,却也夹杂着夏日的热烈与激情。沿途的街景在灯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迷离与梦幻。大弟和同学聊着天,笑声与风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个夏夜最动人的旋律。
终于,他们抵达了113中的校门前。大弟轻车熟路地找到了那位旧友,一番寒暄后,他们得知了彼此近况,也分享了许多校园里的趣事。夜色渐深,钟奎华与朋友们辞别了旧友,踏上了归途。
当他们再次回到大新路时,已是月上柳梢头。钟奎华小心翼翼地将自行车归还给了同学,并连声道谢。同学笑着摆手,说:“钟奎华,你我之间还用得着这么客气?”这份情谊,如同这夏夜的微风,轻轻拂过心田,留下了一片温暖与感动。
回到宿舍,钟奎华与朋友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今晚的所见所闻。昏黄的灯光下,他们的脸庞显得格外亲切与真实。钟奎华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他知道,这些朋友、这些经历,将成为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作者简介:钟奎华,笔名文柯、土圭垚,中学高级教师。广州市增城区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增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坚持写作四十多年,作品收录在各种报刊杂志和网络微刊上,包括《广东作家》、《广州文学》、《梅州文学网》、《增城日报》、《荔乡情》、《海珠文学》、《灃水之水》、《南粤作家》、《神州文艺》、《作家作品》、《丹荔》和《杨梅文艺》等。作品在多个征文中获得过奖项。《增城民间文艺》第四辑主编,《胡庭兰故事集》的副主编。长篇小说《伯公艮传》的著作者,正在编辑出版《城乡华章•钟奎华诗歌散文集》。